——論意識形態
2012-3-14
一個時代人們通過社會輿論和社會生活表現出來的反應模式,就是社會形態。要超越現今的意識形態是需要獨立哲學思考和批判性反思的。
社會和個人都通過生存的物質力量與藝術的力量構建階段性的意識形態。因此,我對世界文化進程的反應模式與個人心理階段的反應模式的耦合,很感興趣。
物質力量是本質的,同時思維性力量更具有人類實質意義。所以,人是歷史和對現實超越的產物,思想的力量是人的本質:愛、理解和互助的力量。
由于私有制的意識形態和公有制的意識形態的不同,世界出現馬克思共產主義力量和帝國之鷹的霸權主義力量的生死之爭。私有制下自由將“共產主義”看作是虛幻的魔鬼;共產主義運動將私有制下的自由爭奪看作是黑暗的魔鬼。
現實的意識形態之爭,形成模糊、混亂、別有用心的涂鴉。
在西方,馬克思主義的許多代表人物都主張,意識形態不僅以觀念的形式存在著,而且還有其他的形式。在盧卡奇看來,意識形態不僅僅是一種思想體系,更是一種物化的社會關系。阿爾都塞創立了“意識形態的國家機器”的概念,把宗教、教育、家庭、法律、政治、工會、交往和文化都納入其中,使意識形態具有其相應的物質存在,并進而得出,從某種意義上說,“人本質上是一個意識形態動物”?! ?/p>
總之,意識形態既要讓人們知道它愿意讓他們知道的東西,又要使人們不知道它不愿意讓他們知道的東西。
自特斯杜·德·托拉西明確提出“意識形態”概念至今,無論學術界如何理解“意識形態”,歸納起來,不外乎兩個方面:一是從肯定的方面來界定,把意識形態看成是社會生活過程在人腦中的反映,即在社會實踐中總能找到它的“影子”;二是從否定的方面來把握它的內涵,把它理解為對現實社會歪曲的、顛倒的、虛幻的反映?! ?/p>
托拉西從徹底的感覺主義出發,通過“從觀念還原到感覺”的方法,拒斥無法還原為感覺的形而上學和宗教,把“意識形態” 作為一門基礎性的哲學理論,即“觀念學”。因此,在托拉西那里,“意識形態”是描述性的、肯定性的哲學概念。
在列寧時期,人們對“意識形態”含義的理解發生了質的變化。列寧著重分析了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區別和對立?!耙庾R形態不再是取消沖突的必然的扭曲,而是成了一個涉及到階級(包括無產階級)的政治意識的中性的概念?!薄 ?/p>
對于意識形態的階段性固化的思維模式,必須分清歷史走向的合理性原委,同時,看到唯物辯證法對歷史的超越性預見。這就是存在是合理的;合理的必將存在。
為了很好地接受歷史深化的文化精華,人們需要按照歷史的階段進程消化文化中的歷史經驗和批判哲學。應該順應個人心理階段需要的感興趣的話題和藝術,將人類歷史的文化序列成果消化。這就是對各種民族的文化因子的吸收:從神話、古希臘藝術、戰爭歷史,到文藝復興、政治經濟學、社會批判理論、科技力量和哲學的終結,都需要歷史最精確的最高成果的學習與批判。
這個過程需要事故、詩歌、戲劇、歷史、哲學和社會批判的最高成就:思想史實。
“意識形態”是社會哲學或政治哲學的一種形式,其中實踐的因素與理論的因素具有同樣重要的地位;它是一種觀念體系,旨在解釋世界并改變世界。從“廣義”上說,意識形態可以表示任何一種注重實踐的理論,或者根據一種觀念系統從事政治的企圖。
超越私有制,實現《共產主義宣言》中的兩個徹底“決裂”,就是人類成熟的標志。為此,既要運用科學和社會批判推動唯物主義辯證法的規定性;又要沉著應對現實的挑戰。對資產階級法權的批判來源于集體、社會主義革命的系統建設:穩固一體化、共同體意識。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