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獻帝子孫流傳倭國考——以高橋氏為例
歌詠明論
·
2012-03-13
·
來源:烏有之鄉
根據日本從17世紀開始編撰的史書《大日本史》的總結,東漢末代皇帝漢獻帝的玄孫(此書記載為“漢靈帝之曾孫也”)劉阿知(或稱阿知使主、阿智王),為躲避災禍(此書美化為“聞東國有圣主,盍往歸焉 ”),帶領其子都賀王等2000余人,于公元289年5月離開漢土東渡,歷經艱難抵達日本。這些史料來自成書于八世紀的《日本書紀》、《續日本紀》,確實在這兩本書中都能找到。
原文如下:
阿知使主,【○續日本紀、姓氏錄,或作阿知王。今從日本紀。】漢靈帝之曾孫也。及漢禪魏,因神牛教,出往帶方,得保帶瑞,其象類宮城,乃建國邑,保其民庶。后告父兄曰:「吾聞東國有圣主,盍往歸焉。若久居于此,則恐取覆滅。」【續日本紀延歷四年。】率子都加使主,女弟迀興德,及七姓十七縣人口,歸化。實應神帝二十年也。【日本紀。女弟迀興德、七姓,據 續日本紀延歷四年。】詔賜高市郡檜前村而居焉。【續日本紀寶龜三年。】奏曰:「帶方男女皆有才藝。近者寓百濟、高麗之間,心懷猶豫,未知去就。請垂天恩,遣使召之。」帝敕使八腹氏召之,以為公民。諸國漢氏,其后也。【續日本紀延歷四年。】三十七年,奉詔與都加往吳,求縫工。先至高麗,請鄉導。高麗王使久禮波、久禮志二人導之抵吳,得兄媛、弟媛、吳織、穴織四女王。四十一年,歸到筑紫。胸形大神欲得之,阿知留兄媛而去。到攝津武庫,會帝崩,因獻三女于仁德帝。履中帝之為皇太子也,住吉仲皇子反,阿知與平群木菟告變,扶皇太子上馬而走。【日本紀。】皇太子即位,舉為藏官,而賜食地。【古事記。】
——《大日本史卷之一百七列傳第三十四》
在《續日本紀》中,記載了延歷四年,“右衛士督-從三位-兼下總守-坂上大忌寸-苅田麻呂等上表言:「臣等,本是后漢靈帝之曾孫-阿智王之后也。……臣苅田麻呂等,失先祖之王族,蒙下人之卑姓。望請,改忌寸,蒙賜-宿禰姓。……」詔,許之。坂上、內藏、平田、大藏、文、調、文部、谷、民、佐太、山口等忌寸十一姓十六人,賜姓-宿禰。”可知大藏、坂上、內藏等氏,很可能確實是劉阿知的后代。
又根據平安時代(815年)天皇下令編修的重要史書《新撰姓氏錄》,全書共記錄了1,182個姓氏,并且分為“皇別”、“神別”、“諸蕃”這三個類別。所謂“諸蕃”的姓氏是渡來人的氏族,“漢”為163個。其中確實將很多姓氏歸于阿知王或其它漢室(有漢福德王、漢高祖苗裔伊須久牟治使主、漢光武帝7世孫慎近王、漢孝獻帝之子白龍王等等)的后代。也看到了著名的自稱是秦始皇15世孫弓月君的后代。但還看到了隋煬帝、曹植、公孫淵、孫皓等的后代。總體來說非常的混亂和不可信。
日本友人、世界劉氏宗親聯誼會名譽會長、劉邦第七十一代孫(有爭議)高橋通泰先生,對高橋氏的歷史做了詳細的考證。阿智王這支加入日本大和民族的劉氏后裔,傳到大藏春實的第九代孫大藏種直,生有五個兒子。他們的后裔分別形成五個新的姓氏:太郎大藏賴種,移居高橋城,以高橋為氏,后裔形成今天日本的大藏(姓)高橋氏;次郎大藏幸種,移居江上城,以江上為氏,后裔日本的大藏江上氏;三郎大藏種雄,以秋月為氏,是為大藏秋月之祖;四郎大藏種成,分居原田城,以原田為氏,后裔形成日本的大藏原田氏;五郎大藏種景,以波多江為氏,成為大藏波多江氏的開姓始祖。到今天,由中國劉氏繁衍而成的日本高橋氏,已傳到劉邦的第七十三代。
(詳細報道見:我是劉邦的后裔http://www.xiancn.com/gb/wbpaper/2005-03/29/content_513474.htm)
上海圖書館有一部日本家譜《大藏朝臣原田家歷傳》(原田芳則纂修,日本昭和十四年(1939)東京齊藤寫真工藝社影印本),記錄了“大藏朝臣原田家”一千多年的歷史。譜云其族始祖為漢高祖劉邦,傳至東漢獻帝玄孫阿知王,率二千零四十人東渡日本奈良縣高市郡檜前村。今天日本奈良縣和岡山縣還有“阿知宮”(稱阿知神社),是后人祭祀阿知王的場所。譜內載有先祖小傳、照片、世系、家寶、祠田等。其中先祖彩色畫像,繪工精細,鮮艷奪目。
古代中國大量移民日本,是無可爭議的事實。他們也帶去了中國的先進文化,包括漢字、佛教、紡織技術、拉面、和服等等。但阿知使主是否是漢室子孫,還有爭論。畢竟家譜記載很多都不可信,是有意夸大的。比如:日本還有徐福墓、楊貴妃墓,很可能就是附會修建的。但是阿知使主是中國移民,應該是值得肯定的。這在《日本書紀》、《續日本紀》中都有記載。所以結論是:阪上、大藏、內藏、丹波、原田、秋月、高橋、波多江、江上等氏,應該出自阿知王。舉個例子,日本當紅女星高橋南很有可能就是漢獻帝在倭國的后裔!至少也是中國移民的后裔!!!
有圖完整版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85ed05d60100y4fi.html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wuhe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