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行動與革命行動的辯證統一
Yangguo
最近,關于“改良”與“革命”,又開始爆發爭執。
關于“改良”與“革命”的定義、歷史、孰輕孰重,已經有許多有識之士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在此就不再班門弄斧了。
我只談一下我的看法:
我認為,改良與革命并不矛盾,也沒有誰先誰后、誰重要誰不重要的區別,他們是辯證統一的。
“改良派”是否清楚當今形勢
在一些批評“改良派”的文章中,核心觀點就是“改良派只會想當然,以為世界都是美好的,把希望寄托在少數人身上,不清楚當今形勢”。
這種類型的“改良派”存在不存在?應該是有這樣的人的。在歷史上,康有為就是這樣的人。他一輩子都致力于“救國”,而他老人家“救國”的手段就是“保皇”。在當今世界,仍然可能存在這樣的人。
但是,是不是所有的“改良派”都是康有為呢?非也。
我相信,大多數“改良派”同志,對于當前形勢的緊急性與復雜性,是有著清醒認識的。他們應該都知道“一顆紅心,兩手準備”這句話。
但是,他們總不能在“革命”條件還不成熟的時候就對著人群喊:“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
舉個例子,這個例子也許不太恰當。
毛主席與蔣介石打交道多年,深知蔣介石的為人。抗日戰爭勝利后,蔣介石要打內戰,毛主席必然事先預料(如果毛主席沒有這樣的才能,怎么配當領袖)。
但是,在蔣介石還沒有發動內戰的時候,毛主席能夠大張旗鼓地準備開戰嗎?
蔣介石一定會打內戰,而毛主席確信自己一定能夠戰勝蔣介石。我想,毛主席也許早就規劃好打敗蔣介石的作戰策略,以及任用何人為主帥。甚至,國民黨政府內部,什么人有可能起義、什么人有可能投誠、什么人會反抗、什么人是膽小鬼;什么人可以重用、什么人可以留用、什么人必須槍斃、什么人應該坐牢……這些細節問題,毛主席也許早就心中有數。
但是,戰爭還沒有開打,他能夠明著說出來嗎?
如果他把這些話明著講出來,傳到蔣介石耳朵里,或者被新聞媒體大肆報道出去,將會引發什么后果?
所以,我認為,我們不要總是把主張“改良”的同志當做康有為,他們也許正像當年的毛主席一樣,心里有桿秤呢!
“改良派”有沒有革命決心
另外一些同志則批評“改良派”是“宋江”,是“縮頭烏龜”,是“貪生怕死”。他們說“改良派”之所以鼓吹“改良”,是因為他們怕死,怕家里的壇壇罐罐被敵人砸爛,所以如何如何……
關于這個問題,我采取一種慎重態度。
一個人是不是貪生怕死,不在于此人是男是女、是老是少,不在于他的身體是否強壯,不在于他是不是天天喊著“我不怕死”,也不在于他平日里是不是豪爽俠義,更不在于他是不是作風彪悍。
誰是英雄、誰是懦夫,必須要在革命大潮中去檢驗,靠“相面”是“相”不出來的。
體制內有沒有健康力量
關于“體制內的健康力量”的問題,“改良派”與“革命派”的看法截然不同。
“改良派”認為,體制內存在健康力量,只要到了某個關鍵時刻,他們就會挺身而出。
“革命派”則認為,天下烏鴉一般黑,所謂的“健康力量”,無非都是投機分子、墻頭草。
然而,我們不能忽略一點,那就是人性的復雜性。
中國有14億人口,絕大多數人都是愛國的(至少應該有13億吧)。但是,“愛國”與“挺身而出”之間,卻有著很大的距離。
許多人,雖然也愛國,但是,由于各種原因,比如對國家形勢認識不清、放不下個人私利、膽小怯懦、顧忌身家性命……從而變成“沉默的大多數”。
“沉默的大多數”,如果一直“沉默”下去,是不會有什么力量的;只有在他們被喚醒之后,才能夠發揮出力量。
所以,“體制內的健康力量”,有“合理存在”的一面,但是,也有“過于樂觀”的一面。
體制內的人,的確有“健康”的;但是,這些人有沒有“力量”,就很難說。現在的官場形勢下,“健康”的人通常已經被邊緣化了,他們手中沒有實權。
但是,是不是說“健康”的人沒有實權,就沒有“力量”了呢?非也。
“力量”不一定要通過“實權”來體現。
一個人的名望、見識、社交圈、內幕消息,都可以成為他的“力量”。越是經過風雨、見過世面的人,手中越是有大把的“底牌”。只不過,不到最后“孤注一擲”的時候,他們是不會拿出自己的“底牌”的。
我們要承認“體制內的健康力量”,不能把所有體制內的人都一棍子打死;但是,我們也不能對他們抱有太大希望,不能把最大的賭注押在他們身上,更不能因為他們的特殊名望(比如“紅二代”、比如身居要職)就把他們奉為領袖(除非他們確實為復興社會主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
這些人,盡管愛國,也有可能足智多謀;但是,他們是一群心機深沉的人,深沉到超出我們的想象。
心機深沉不一定是壞事,但是也不一定是好事。沒有心機的人很難成大事,但是,心機過深的人容易搞投機。
我十分欣賞《哈利波特》系列,在《哈利波特與密室》中,韋斯萊先生諄諄告誡自己的女兒金妮:“不要輕易相信會自己講話的東西,除非你知道他的腦子在何處。”然而金妮沒有遵從父親的告誡,對一本“有思想的日記本”(伏地魔學生時代的東西)迷得神魂顛倒,結果差點送命。
受《哈利波特》的影響,我讀了一些“魔法書”。許多負責任的作者都會警告他們的讀者:不要試圖掌握你無法控制的力量,那樣只會引起反噬。
我想,我們對待“體制內的健康力量”,也應該遵循魔法師們的準則:
不要輕易相信會自己講話的東西,除非你知道他的腦子在何處。
不要試圖掌握你無法控制的力量,那樣只會引起反噬。
我們也許會遇到“體制內的健康人”。但是,我們只看到他的“嘴巴”在我們面前,我們很難看到他的“腦子”在何處;我們也許可以得到有關“合作”的承諾,但是,在此之前,我們應該先看看他的“底牌”,看看他的“力量”是什么性質的,會不會引起“反噬”。
也許有一天,我們會得到一本“有思想的日記本”,但是,在我們袒露自己的胸懷之前,請一定要搞清楚,站在“日記本”后面的人是不是“伏地魔”。
我們要時刻謹記,我們尋找的目標是“同志”、是“同盟軍”,不是“君主”、不是“太上皇”。
當今形勢下,應該“改良”還是應該“革命”?
這個問題,是“改良派”與“革命派”爭論最為激烈的問題。
從政治理論上來說,“革命”是最徹底的手段,可以“一勞永逸”地解決很多問題;而從現實的角度來看,“改良”又是最現實的手段,最容易被絕大多數的人民所接受。
“革命派”擔心“改良”無法實現社會主義,只能停留在“全民黨”、不分階級和立場的“和諧”上;而“改良派”則批評“革命派”不顧當前客觀條件,一味蠻干。
然而,我們考察一下歷史,就會發現,“人民是決定歷史前進的動力”,毛主席精辟地指出了這一點。如果沒有人民群眾的支持,什么“改良”、什么“革命”,都不可能成功。
在中國的當今社會,人民群眾是一種什么樣的思想狀態呢?
許多人的日子過不下去了;但是更多的人,他們的日子還可以過下去。占社會絕大多數的人,雖然不寬裕,但是還不至于餓死。他們覺得他們的小日子還是有希望的。
絕大多數人民群眾的思想認識僅僅停留在這樣的階段,可謂是“一潭死水”。
在這樣的民眾心理面前,無論是“改良”,還是“革命”,都很難找到支持者和同盟軍。
其中,“革命派”的同盟軍更加少,因為在當今中國,利己主義思想已經成為了社會的主流。沒有人會輕易地去“提著腦袋”做事情,何況受益者未必是自己。
“革命派”的同盟軍很少,“改良派”的同盟軍就很多嗎?
當前,“改良”的典范就是“重慶模式”。
對于“重慶模式”,左派人士贊不絕口,右派人士恨之入骨,然而許多老百姓卻仍然在觀望,他們一方面希望看到更加明顯的效果,另一方面卻對“重慶模式”能夠走多遠心存疑慮。
從表面上來看,“改良”和“革命”似乎都遇到了困境,陷入“死循環”當中。
“改良”難以超脫現行體制,如果沒有人民群眾的強力支持,很有可能停留在“全民黨”及不分階級和立場的“和諧”上。而如果“改良派”沒有特別突出、驚天動地的事跡,又怎么會激發全國人民的強力支持?
“革命”沒有足夠的群眾基礎。沒有足夠的群眾基礎,豈能“革命”?
然而,事物總是在發展變化的。
由于中國現在是右派掌權,所以,左派與右派的地位并不是對等的。從政治體制來說,右派處于主動地位,左派處于被動地位。
左派內部的“改良”與“革命”,從表面上來看,似乎都陷入了僵局,但是,從左右兩派的搏擊、互動來說,右派很可能有意或者無意地為我們打破這個僵局。
有可能引發大規模“改良”的右派行動:
1. 極右下臺,中間(派)掌權。
2. 右派轉意,改弦更張。
3. 外敵入侵,政府備戰。
4. 投資民生,改善生活。
5. 整頓金融,物價回落。
6. 真抓實干,鏟除腐敗。
有可能引發大規模“革命”的右派行動:
1. 不戰而降,喪權失地。
2. 凄慘戰敗,生靈涂炭。
3. 天災人禍,餓殍遍野。
4. 司法不公,舉國憤怒。
5. 高官賣國,內幕曝光。
6. 商品短缺,物價飛漲。
7. 資源賣光,(人民)二次“保路”。
可見,未來的中國,究竟是走向“改良”,還是走向“革命”,并不是我們左派人士想象出來的,而是人民群眾的選擇。而且,人民群眾究竟選擇什么道路,還是取決于當權右派的選擇。
“改良”與“革命”,哪條道路能夠成功?
中國的民族解放,是依靠“革命”成功的,不是依靠“改良”成功的。這是歷史事實。
所以,許多同志就認為,當今中國形勢危急,也只能依靠“革命”才能解救,依靠“改良”是萬萬走不通的。
與此問題相關聯的,則是“領頭人”問題。
許多同志都認為,現在缺乏一個“領頭人”;而“改良派”,絕對不可能成為“領頭人”。
對于這個問題,我想用“作家寫小說”來類比一下。
對于小說作家來說,“哪條道路才正確”、“誰能夠成為領頭人”是早就事先知道的,不然他怎么編故事?
但是,小說中的人物是不知道的,所以才有各種艱難曲折、才有各種沖突誤會。
通常來說,小說的最后是一定要“真相大白”的、要“革命勝利”的;但是,現實生活很可能是,一些同志十分不幸,在臨死之前還沒有看到勝利的曙光。
我們都是“小說中的人”;而“小說”的作者,并不是上帝。
能夠操控別人命運的人,其實沒有多少;許多人是在無意中改變他人命運的。歷史是由偶然性和必然性共同推動的。
現在,回到“現實生活”中來。
哪條道路才正確?現在誰也不知道。
誰能夠成為“領頭人”?現在誰也不知道。
而我認為,一味地爭論走哪條道路、一味地等待“領頭人”,都是不現實的。
在中國近代史上,為了尋求民族解放,許多仁人志士都在努力。但是,他們并不知道自己的做法能不能成功。
即使是立志走共產主義道路的人,也不知道自己的做法能不能實現共產主義。
即使是偉大領袖毛主席,他年輕的時候也只是眾多仁人志士當中的一員,誰也不知道他將會成為領袖。
所以,我認為:
我們只能是盡自己的最大努力,不愧對天地良心,不愧對毛主席。
至于中國的第二次社會主義革命最終如何成功,最終在誰的領導下得以成功,都不是我們現在能夠預料到的事情。
也許在幾十年后,會有人指著歷史課本說:“那個時代的人真笨,為什么不早點把XXX奉為領袖、走XXXXXX道路呢,那樣革命早就成功了、中國早就得救了!”
我只能說:我們不是上帝,無法未卜先知;我們只能夠憑良心說話、憑良心做事而已。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