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丁是一位美國學者,1948年,執教于北方大學,以觀察員身份隨同學校土改工作隊首次來到山西省潞城縣張莊村(今屬長治市郊區馬廠鎮)親歷半年土改,深入考察,寫出了著名的《翻身——中國一個村莊的革命紀實》一書。新中國成立后,又回到中國,后來寫了《深翻》一書。自此,韓丁視張莊為“第二故鄉”,常有往來,同張莊人建立了極其深厚的感情。
他在書中有這么一句話:自利被人們狹隘的理解為是發展的動力。從人的本能來講,自利是生來就有的,我們也不得不承認自利是個人發展的動力之一,也是社會發展的動力之一。但是,讓我困惑的是,為什么要用“狹隘”限定自利是發展的動力呢?“狹隘”一詞是這句話中的本質問題,也是值得我們探討的問題?! ?/p>
我們來看一個例子:一個小公司要用5萬塊錢給一個貧困山區建一所學校,有些員工可能會說“還不如把這些錢分了呢”!應該肯定的是公司的做法是正確的,有些員工的思想是狹隘的。這些錢分到員工手里并沒有多少,花完了也就沒了,但是為貧困山區建立一所學校,很大程度上可以改善當地孩子上學的環境,并且這種作用是可持續的。從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出,自利在有些情況下阻礙了社會的發展,并且拉大了社會差距?! ?/p>
沒有約束的自利發展模式會使社會的發展極不平衡,也是社會問題的根源所在。有實力的、有能力的人會自然的形成利益集團,沒有實力的、沒有能力的人形成了一個底層階級,卻很難形成同盟,繼續分化的結果是,利益集團也會分化成利益集團與底層階級,底層階級也會分化成利益集團與底層階級。在一定程度上利益集團扮演著剝削、壓榨底層階級的角色。使富者越富,貧者越貧?! ?/p>自利的發展模式是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實現的,例如:公平環境下的能者多勞、財富集中與再分配、體制創新等。所以,“自利被人們狹隘的理解為是發展的動力”應該理解為:自利是個人發展動力的源泉之一,但是,不一定是社會發展的動力。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