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武漢大學哲學系教授彭富春說,在目前這股國學熱中,最大的問題是人們沒有區分以儒學為主體的國學的精華和糟粕。國學確實存在很偉大的思想,但由于歷史的限制也有許多錯誤的知識和觀點。他的這個“總論”本來是沒有什么問題的。可是,他下面的具體觀點就有問題了。
第一是“反科學”。彭富春指出,“國學中的很多知識是違背一般真理和現代科學常識的。這是因為,國學的知識都是建立在傳統農業社會和自然經濟的基礎上的,和現代科學技術相比,許多知識缺少現代實證科學的檢驗。比如,《弟子規》提倡孝道,“親有疾藥先嘗”,讓健康的人嘗病人喝的湯藥,本身是違背醫學常識的”。
此論非也。原因很簡單。現代醫藥的研發,也是要先“嘗”的。首先是小白鼠先嘗;然后是進入人體試驗,最后才是進入臨床使用。祖國醫學,就是從神農嘗百草開始的;《本草綱目》的誕生,李時珍也是嘗了許多藥的;史料記載,李時珍也曾經治死過人,那也是一種“嘗”的結果。“親有疾藥先嘗”在醫學科學不發達的情況下,的確是一種“孝”的體現,是值得倡導的,現在當然很少見了;但是,現在仍然不時出現親人、醫務人員、見義勇為者口對口做人工呼吸,吸痰,用手摳便的感人事例;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進步,器官捐獻已經普及了,這些都是與時俱進的“親有疾藥先嘗”的典范,而且比“親有疾藥先嘗”更進步了。從倫理上講, 更是對“親有疾藥先嘗”精神的一種傳承與發揚光大!
其二,彭代表根本沒有搞清楚“親有疾藥先嘗”的這個“嘗”是什么意思。這個“嘗”,不是替病人服藥,而只是代病人嘗試一下湯藥的溫度如何,不能燙,也不能涼了,熱度要適中,以便病人服用。這種“孝”行,當今也隨處可見。即使從科學的觀點看,這樣的“嘗”,也是非常符合科學的;因為對于老年病人,不能自理的重病人,服用中醫湯藥時的溫度很重要,必須要嘗一下是否過熱過涼才能讓他們服用。這不是不科學,是彭代表不懂得此行為的確是大孝也。
第二是“反民主”。彭富春代表認為,“現在推崇的國學是以儒學為主,而儒學主要講究的是孝道,半部論語治天下就是孝道治天下。孝道是很好的,但不能破壞正義,不能違背現代社會的法治原則。實際上,農業經濟時代的孝道,都可以用現代途徑來實現,如辦好養老院,讓社會承擔養老責任,而不是將養老矛盾推向家庭。現代社會作為法治社會在根本上是依法治國”。
彭代表以此說明國學是“反民主”的,真實彌天冤案!邏輯上也有問題。孔夫子怎么知道現代的法制呢?怎么想去“違背”它呢?儒家的“天道觀”“天理觀”“人性觀”“修養觀”“境界觀”“仁政觀”“民本觀”“君臣觀”中都有許多民主思想,作為哲學教授的彭代表應該不至于不清楚不明白。否則會誤人子弟的。
我們當下作為國之大計的“和諧社會”“以人為本”“民生福祉”“利為民所謀”“執政為民”“領導干部要以身作則”“誠信”“反腐倡廉”等等都是儒家治國方略的直接傳承,甚至可以說是“拿來主義”。難道不是嗎!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并不是彭代表說的是“孝”。孔子繼承了西周“教德保民”的思想;自春秋以降,實現了由神到人的轉化,社會的中心是人而不是神,“德治”遂成為儒家治國的核心思想。“德治”就是治國最早的民主政治淵源。說儒家思想“反民主”,既沒有理論的依據,也沒有實踐之市場。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既是民主的綱領,又是民主的實踐;繼而又說:“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毛澤東和共產黨人把這個民主原則發揮得淋漓盡致,爐火純青,無以復加。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是這樣得來的!
正如世界上沒有完人一樣,世界上也同樣沒有一種完美的思想體系或者理論,否則,社會就停滯不前了。這是一個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哲學原理,也是社會發展之規律。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不是一直都在不斷完善和發展著嗎?
儒學不可偏棄。偏棄則治國無源;儒學不可囫圇,囫圇則糟粕泛濫。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