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讓我們吃飽了飯?讓我們先從30年前說起。
那個時候,在公社和大隊、生產隊的組織下,社員(農民)們農忙時播種、施肥、灌溉、除草和收割,農閑時平整泥地和水田、翻修池塘和水庫,幾乎全年都在勞動。然而由于缺少化肥(主要用有機肥料)和種子品種不好,盡管農民們辛勤耕作,糧食產量還是不高,我們吃不飽飯。
以水稻為例,我老家1975年前種的是高桿稻,就是水稻苗株長得高,夏天刮大風、下大雨稻株就從中間折斷了,生長中的稻穗泡在田里的水中,幾乎就顆粒無收了。那時常常看見大人們對著一塊塊稻田嘆息。
1975年的時候新品種矮桿稻出現了,就是水稻苗株長得矮,刮大風、下大雨時稻株不會從中間折斷,稻谷收成自然增加了。那時常常聽見大人們對矮桿稻嘖嘖的贊嘆聲。
大約1976年時雜交水稻出現了,稻谷產量一下子得到了極大的提高。這是一次可以載入史冊的農業技術革命,以雜交水稻為主的新品種,從此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
另一方面,從1970年代開始,國家陸續建設了一些化肥廠并先后投入生產,到1978年的時候,化肥已經可以大量供應,基本上不再緊俏了。化肥對作物生長的促進作用非常明顯,以至于分田到戶后,農民懶于對莊稼進行打理,依靠化肥的作用,產量依然很高。父親那時說,“現在的人是種懶莊稼”。
以上是我家鄉的情況,由于那時是國家統一計劃管理農業生產,全國各地的情況應當相差不大,新品種推廣和化肥供應在時間上不會相差太遠。
雜交水稻的研究和試驗是在改革之前開始的,到1976年第一代雜交水稻品種已經獲得成功并用于農業生產;大批的化肥廠也是在改革之前建設的,到1978年化肥已經很大程度上滿足了農業生產需要。
所以,在改革開始的時候我們已經可以吃飽飯了。
改革后我們的飯吃得更飽了,因為糧食品種在不斷研發進步、化肥產量在不斷增加。這種科技的進步和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是社會發展的規律,沒有改革,糧食品種的進步和化肥產量的增加也是必然。
改革后,由于農民越來越懶散以及大批農民進城務工,大面積的田地被荒廢;由于大量田地被工廠和樓房占據,耕地面積逐年減少;由于大量水利工程失修或被毀壞,干旱和洪澇不斷影響糧食生產。吃飯又漸漸變成了我們的問題。否則,為什么“三農問題”日益嚴峻?為什么每年要進口大量的小麥和大豆?為什么要面臨轉基因的危險?
所以,絕不是改革讓我們吃飽了飯。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