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就物質文明而言,發展肯定是第一位的。但就精神文明而言,我們卻無法看到現代的精神肯定就比古代的精神,就多么的富有。因為現代的精神,一般都多趨于要戰爭還是要和平。可古代的精神則不同。古代雖也講戰爭,講和平,但更多還是講人類共同的需求,比如向自然開戰。所以就精神而言,我們無法認清是發展好還是不發展好。
比如就今天而言,我們就無法區分出是應該向孔子學習還是向馬克思學習。因為就中國而言,學孔子是天經地義。可就現代歷史發展的實際而言,不學馬克思,就沒有歷史的發展與進步。退一步說,學了馬克思,是否就能找到今天醫治資本主義世界的良方秘丹?我以為,其實可能還是不一定。所以就精神文明而言,強調發展無異于是強調制造混亂。
中國不能總強調發展是第一位的,是因為中國有中國的發展的歷史格局。比如在改革前,中國總是希望自己以世界民族之林一員立于世界。可改革后,這種一員之念轉而又想成為一個有名有姓的大國,比如特色社會主義的大國。可這樣一來,中國到底還是不是能找準自己在世界應有的地位,這一切又都將成為疑難。
在中國,不能強調發展是第一位的,有許許多多的具體原因。最常見的就是人們不希望由于所謂發展,而導致的窮的更窮,富的更富。因為發展所造成的環境緊張及信息的無法溝通,已導致整個社會時不時的要處于一種隨時隨地有可能要暴發各種問題的狀態。具體的就是一處沒有事便好,而如一處有事,連鎖的反應就容易具體接連不斷。
在中國,不能強調發展是第一位的,也與中國傳統的道德觀念有一定的聯系。因為傳統觀念始終認為和為貴,始終認為中庸至上。而從這一點也就可以說明,在中國,搞發展是第一位的,不僅傷害了大多數人民的感情,而且也使原本就具有的暴力傾向,更加的容易產生。
在鄧小平年代,強調發展是硬道理,是為了適應改革之初,人們始終還辨不清究竟什么應該是社會主義的本來含義。所以強調發展,總體來講是為彌補由改革前所帶來的物質生活品的匱乏。但后來的再講發展是第一位,卻已根本不再是為彌補什么,而是要不超出什么,達到什么,似乎好像就有點對不起什么。可這樣一來,這還應該是我們今天歷史發展所實際需要的嗎?!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wuhe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