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的圣兵!中國人的軍魂!
雪山刀客
·
2012-03-10
·
來源:烏有之鄉
轉一篇曾經看到為之落淚自己保存的文章!
毛主席的圣兵!中國人的軍魂!
界軍事來了就買了一本,隨便翻翻看到一篇《沉默的步兵》,想當初我也是步兵當然得好好看看,全文讀完,我流淚了,文中的內容是講述志愿軍入朝作戰時在艱苦環境下,無畏作戰過程。現在的人們幾乎都知道當時志愿軍將多國部隊打出三八線贏得戰爭勝利,可是志愿軍是怎么在極端惡劣條件下嚴酷的自然環境下打贏得這場戰爭?恐怕是沒有多人能知道!
回到家后一沖動就摘抄了一段發上來,大家一起看看!網絡上一直有就中美步兵誰更強的問題在爭論不休。看完這段文字,我想你會明白到底誰更強!!!!!我們現在的舒心日子到底是誰給予的???
沒有打響的伏擊
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編撰的《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戰史》,是國內關于朝鮮戰爭最權威的資料之一。關于當時的戰況,書中有這樣的記錄:“(1950年12月)1日和2日,我第27軍部隊和第20軍之第59師,在水里、死鷹嶺地區,與柳潭里逃敵展開激戰。3日該敵在下碣里之敵接應下,在50余架飛機掩護下,以坦克群為先導,傾其全力進行突圍,猛攻我死鷹嶺、獐項里,西興里一線陣地。我第59師在敵兩面夾擊下,奮力抗擊,給了敵人以重大殺傷,但終因連日作戰,彈藥不濟,凍傷及戰斗減員較大,陣地為敵突破。突圍之敵一部被我殲滅,大部被迫丟棄重裝備逃到下碣里。”
這段文字準確的介紹了交戰雙方的行動。然而,僅靠閱讀,人們無法切身感受中國步兵作戰的艱苦。鄒士勇老人的一段切身經歷,為這段戰史做了生動的解讀。
當時,美軍陸戰第1師、步兵第7師在志愿軍的打擊下,全線崩潰,向南逃跑。鄒士勇所在3連,在奪占1282高地及柳潭里后,奉命從側翼追擊美軍。部隊急行軍,追至死鷹嶺上。死鷹嶺下是一條公路,通向下碣隅里,那是敵人逃跑的唯一一條公路。按上級部署,死鷹嶺應該有友軍第20軍的部隊擔負阻擊。
很快,鄒士勇的3連在死鷹嶺上發現了志愿軍的一個阻擊陣地,大約一個連的官兵潛伏在這里。鄒士勇一眼就認出,這是20軍的部隊。第20軍是志愿軍第9兵團最先入朝的部隊,走得最倉促,部隊甚至沒來得及換發服裝,帶著大沿帽就跨進了朝鮮北部的高寒區。
阻擊部隊依托地形,每個人都用工兵鍬在冰雪上刨出一個坑,人蹲在坑里,槍口直指下方公路。陣地隱蔽巧妙,從下方根本看不到嶺上的伏兵。官兵們戰場紀律過硬,整個陣地只有風聲嗚咽。
鄒士勇上前去拉一個戰士,卻發現那個士兵早已凍成了一個硬梆梆的冰。3連趕忙檢查其他戰士,才發現阻擊陣地上所有的人,都已被活活凍死在陣地上。3連官兵眼含熱淚看著這些戰友的遺體,潛伏在冰雪坑里的烈士們,依然穿著國內配發南方部隊的薄棉衣,單層膠鞋。凍得實在受不了了,戰士們就用毛巾把耳朵捂起來。但這些御寒方法,在死鷹嶺,是多么微不足道。據戰史記載:這場阻擊戰爆發前一周,1950年11月27日,朝鮮北部普降大雪,氣溫在零下30攝氏度以下,然而這支英雄的阻擊部隊,在整整一個連,全建制凍死在陣地上,無一人離開崗。每個士兵凍死時仍然保持著戰斗姿態,100多支老式步槍,槍口直指嶺下的公路,歷史從來不能假設,但是如果烈士們當時能穿上一件大衣,后撤的美軍王牌陸戰第1師和步兵第7師,決不能輕松通過這里。這個全部凍死都無人撤退的連隊,即便不能完全堵住美軍,至少也要扒下美軍一層皮。
采訪最后鄒士勇老人已是老淚縱橫。盡管戰斗已經結束半個多世紀,但那些犧牲的戰友凝固的戰斗姿態,恐怕再難冰釋消融了~~~~~~~~ 文章摘自《世界軍事》2008年第2期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