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百度網上查“道德”此詞,百度百科中給其的定義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使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與規范。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其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我繼而查了“道德底線”這個詞,百度百科上給其的解釋是:指的是人們應該遵循的社會道德最低警戒線。
如此說來,在不同的階級社會中,其社會對道德及道德底線的定義必然不同,社會中人對道德的看法也有所不同。
馬克思主義關于道德的觀點也是如此:道德沒有強制性,它依靠社會輿論、人們的信念、習慣、傳統和教育來起作用。道德產生于人類社會的一定的生產方式中,制約于經濟關系。故曰:道德具有歷史性和階級性,永恒的、超階級的道德都是不存在的。但道德同樣具有繼承性,即:每個階級均有自己之道德,后產生的階級繼承了前一階級中符合自己階級的道德理念,但此時“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似乎不可用了,因為每個階級中均有自己的階級理念,你沒有判斷新產生的階級較前一階級是進步了還是退步的尺度。則此時道德底線也無法衡量。
溫家寶說近年來相繼發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溝油”、“彩色饅頭”等事件都是“道德滑坡”的體現,我看還有些吧,比如“紅心蛋”、“飼料”、豬肉中加物質當牛肉賣、醫患之間的“潛規則”、官二代與富二代,以及貪污和黑社會……我想這些并不是一時間才“一起”出現的吧,或許也有些聯系吧,比如溫說的幾個以及醫患之間的事畢竟都關系到“他”的生命與“我”的錢。如此說來,似乎無法比較了,因為我民族歷來都認為“利他損我”即是道德,然而有人又講了:自己都活不成了怎么幫助他人。這么講似乎也有些道理,因為在鄧小平的社會主義的本質中是“共同富裕”,而不是“共同貧窮”,然而此時又講不通了,因為“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是否存在著先剝削他人再帶動其發展,我不知道,若是真這樣了,那不是又違背了無產階級取代有產階級的本質了嗎?又不“道德”了嗎?
近期有人說要杜絕“道德滑坡”,就應該學習優秀的傳統文化。這樣講,說是正確的措施,是因為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內留下了許多優良傳統,其核心即“忠孝、仁愛、誠信、道義、廉恥”,這是可以制約道德滑坡現象的惡化,然而這樣似乎又出現兩個問題了:一是無教學目標、無教學計劃、無標準教材、無專業教師、無學科教育教學研究和評價體系等等,而是即使上述全部達到了,又有誰愿意去學呢,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太多也太深奧了,而且在如今機械化、企業化的社會中,只專文化、不到社會上賺錢養家的似乎又成另類了。故有些官員很聰明,滿嘴的文化主義,不學優良傳統怎么怎么樣,暗地里卻又嫌自己的生活狀況,準備在官場中撈一把,否則也不會發生“我爸是李剛”、“非富二代不嫁”等囂張跋扈的言辭與走后門事件了。
我在此似乎還有一點要講,即中國文化中一直比較尊重為人師者,然而何以“影響教師形象”來拒絕殘疾山村教師的轉正要求?
故我認為我們這個社會恐怕也進入了或者即將進入魯迅筆下的中國了,而并非簡簡單單的道德滑坡了吧。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