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壞市場原則的現在并不是央企,而是某些不思進取卻又想通吃一切的私企老板,是那些抱怨中國市場化還不夠徹底的部分媒體和學者。堅持市場原則的其實正是李榮融和國企,而不是他們的反對者,反對央企涉及房地產領域甚至要求強令退出者才是違背市場原則的。
最近十多年來,國企做大做強了,不料卻遭到部分媒體和學者的合力“圍剿”。對此,國企領導人的反應大概首先是不解和無奈。早在2007年,時任國資委主任的李榮融就已對此做出了典型的表述:“我想不明白,為什么國企搞不好的時候你們罵我,現在我們國企搞好了你們還是罵呢?”
無奈之余,他們也曾偶爾發出辯解之聲。今天,一些媒體的“圍剿”愈加猛烈,以至于央企發言人已經成為“高危職業”。兩會正酣,退休后改任政協委員、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的李榮融站出來回應了對國企的種種指責。
3月4日,李榮融在當日的全國政協小組討論會上強調,世界銀行《2030年的中國:建設現代、和諧、有創造力的高收入社會》報告選擇在今年“兩會”之前推出,出臺時間較有針對性。對于報告中的觀點,他顯然并不贊同。李榮融還表示手上數據充足,不怕與世行辯論。同時,李榮融再次駁斥了國退民進這一說法,并稱之為“無稽之談”。
當前部分媒體一味地替民企抱怨,卻無視民企自身存在的問題或不足。對于民企的發展,李榮融就總結了幾個不足,如信息不足、信用不足、培訓學習不足等。央企規模大,又通歸國資委管,可以做到信息共享,這也正是規模優勢的體現。私企在這方面有不足,實屬自然。信用不足也是難以避免的,你可曾聽說過有國企老板“跑路”?有的私企老板,不舍得在員工甚至自己身上花錢培訓,稱其培訓學習不足也沒有不妥。
本來國企民企各有優劣長短。但是媒體卻一邊倒地厚此薄彼,制造對立。3月6日,李榮融反駁了這種刻意在國企和民企之間制造對立的論調,指出“無論是大中小企業,還是國有非國有企業,努力把中國的競爭力提高。相互之間不是敵對,經驗共同分享,教訓共同吸取,競爭共同提高。我們的工作是要促進產業的國際競爭,言論也好建議也好,都應該有利于企業的成長,不要整天斗來斗去。”這其實是重述了他2011年底的觀點,當時李榮融就指出國退民進、國富民窮,并不符合事實,純屬部分媒體學者的炒作:“我現在清華講課,一半學生來自非公企業,可以說,我還沒聽到哪家民營企業罵國有企業,真正罵的是個別學者。”確實,那些有上進心的民企,如華為、三一、沙鋼,包括富士康,很少聽到他們的怨言。
李榮融還指出,媒體指責國企缺乏創新,也是站不住腳的。
說來好笑,破壞市場原則的現在并不是央企,而是某些不思進取卻又想通吃一切的私企老板,是那些抱怨中國市場化還不夠徹底的部分媒體和學者。
3月7日,全國政協經濟界第36組會上,全國政協委員、銀監會主席助理閻慶民稱,目前仍有超過1/3的央企未回歸核心主業,建議政府加強考核管理,列出央企退出房地產業的時間表。李榮融則表示,資本就是要追逐利潤的,因此不要去埋怨企業,而是要在政策上著力研究。
在這一問題上,堅持市場原則的其實正是李榮融和國企,而不是他們的反對者,反對央企涉及房地產領域甚至要求強令退出者才是違背市場原則的。憑什么央企不能進入房地產領域呢?難道只有那些私人房地產商才有資格涉足房地產嗎?借助行政手段強令央企推出房地產領域難道不是違背平等競爭精神嗎?強令央企退出難道不是助長私企的壟斷嗎?那些沒有家庭道德感的私企老板,他們開發的樓盤,我們能放心入住嗎?央企的信譽先不講,他們只要在地產領域落足,私人老板們就多了個競爭者,這樣才會有積極向上而不是飛揚跋扈的動力,這才是市場競爭精神的體現。
2010年8月24日,李榮融在離任感時,“自己評價自己是一個忠臣”。此言一出,就遭到當時部分媒體的“圍攻”,有些學者還語出譏諷,甚至到現在還在為某些騙子唱贊歌,一方面對李榮融這樣盡職盡責的“忠臣”亂潑污水,一方面卻對佐利克和吳英這樣騙子倍加呵護情有獨鐘,這一對比,真是耐人尋味。
此帖是經過作者 杜建國授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