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也是應該有底線的
改革是好事,深化改革更是好事,因為改革是興利除弊,歷史上的革新實踐都是給老百姓帶來好處的。都是推動歷史向前發展的社會變革。
改革開放三十年,看看我們還是有很多的成功的經驗的,像人口政策,我們的計劃生育政策,應該是一項非常成功的政策,他控制了我國人口的快速增長,每個家庭由原來的5-10個孩子降到1-2個孩子,國家減輕了人口負擔及就業等經濟壓力,家庭也減輕由于孩子多造成的生活負擔,使單個家庭的人均收入相對提高,是生活水平得到了普遍的提高一條重要的措施。因此計劃生育是國策,也是家策。但是我們改革實行計劃生育,底線是什么,是得生育,有人說那不生育不是更好嗎,那就突破了底線,改變了計劃生育的策略,走了極端。這個生育是有計劃的,不是生得越多越好,也不是不生育。
農村的土地政策應該也是一項成功的改革,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的積極性,使我們吃的東西豐富起來了,首先解決了吃的問題,這是改革之首,也是改革得民心的地方,更是改革開放三十幾年來的堅實基礎,是根基。使大批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從農業生產中解放出來,成為農民工,也可以說是農民工作大轉移,農民從單一的農業生產轉移到工業、商業、服務業等多種生產活動。徹底解放了我國農業勞動力的束縛,使他們煥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這是我國經濟得以持續發展的動力和源泉。雖然農民對土地有了自主的經營權利,但是他們沒有所有權,有使用權。這就是土地國有的政策始終沒有變,土地國有這就是底線,無論怎么改革也不能夠突破這個底線。無論土地是三十年的合同也好,還是五十年的也罷,還是七十年的,不管多少年但是歸根結底是國家承包給你個人的土地、山林、河流。歸根結底土地還是國家的,土地的性質不能變。
企業改革我們的國有大中型企業的改制改革應該是成功,但是中小企業“一刀切”的改革拍賣破產,雖然減輕了國家的負擔,特別是下崗職工自謀出路,經歷了斷臂之痛。企業改變了集體和國有的性質,這不是成功之舉。我們的國家的性質從公有制改變成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性質以來,我們的改革就應該保持這個主體地位,我認為農村改革是成功的,土地國有,但是農民種地是土地,工人做工的是工廠,工廠的性質改變了那就和農民的土地的性質改變是一個道理,土地國有,工廠也應該是性質不變的國有。我們應該提倡的是國家集體搭臺個人唱戲的改革方略。現在雖然出現了很多的個體私營企業,但是我們還有國有大中型企業,如果把國有大中型企業也拍賣破產,那我們就是突破了所有制公有制為主體的的底線。那樣我們就要改變我們國家的性質。
政治改革底線是什么,四項基本原則不能變,這是底線,軍隊黨指揮槍,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權不能變這也是底線。
文化改革的底線是什么,也是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黨對文化的絕對領導,堅持文化的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不能變。
現在出現的問題的根本歸結起來還是所有制的問題出了問題,像兩級分化,那就是所有權的歸屬問題,造成的分配不公問題。我們要痛定思痛,也要在成績面前看到失敗,不要再忽悠面前是非不分。歸根結底也是人的問題,我們要分析是什么樣的人說的什么話,提什么問題,看他是站在什么立場上,代表什么人,也要看到他的地位,出身,背景,現在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但是歸根結底還是看他是不是站在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上講話才是底線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