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是個費勁了的奢侈事,讀懂一本好書著實的不容易,快樂的心情、自由的精神、寬松的氛圍似乎都是不可或缺的,讀書不易,明了作者所想表達的意愿,并能有所意境更為不易,真正的讀書者,總是有領悟并有不同見解。很不幸的是,我不太看書,讀書尤少,雖自絕于文人之列,但總有些自不量力,與人稱呼,喜歡臉上貼金,自詡“讀書人”。
很多時候,都能明白看書不等于讀書,看書只不過是將書從頭翻到腳,知道了作者,知道了大概的內容,也大概還有些心情伴隨敘事情節的起伏,讀書則不然,讀書有可能是讀到那里忘到那里,但卻有些文字游蕩于腦海之中,與思想同伴,形成新的文章,所以真的讀書者,總是內心孤獨的存在,也只有耐得住寂寞的內心孤獨的讀書人,才會有所成就,明白了讀書的真諦。
中國文化傳統自來有 “位卑未敢忘憂國”品質,讀書的本意無外乎知曉做人的道理,培養些做為讀書人該有的情懷,敢于直面社會不公,有些正直,有些俠義,還要有些些“很傻很天真的”精神。這個精神涵蓋了對學問探討的深入,為人處世的正直,更需要的是,對國家、民族的認同與熱愛,“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大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或許讀書人的俠義情懷,就是傳統文化中的“位卑未敢忘憂國”品質內涵所在。
百年時光,似乎很長,但又如近在眼前,過去的煙云總能被文字所記錄,用心感受文字的凸點,歷史瞬刻的凝聚在字里行間,過去的一幕幕現時重現。網絡紛爭時興相互攻訐,“西奴”不是一個好詞,尤其是用作罵人的時刻,但卻也能戳痛某些所謂的文人,奇怪的是,今天也還是有這么些人,身上流淌的是中國的血脈,生長在中國,但以身為中國人為恥,喪失國家意識、民族立場,以出賣國家利益,辱罵中國文化傳承、社會結構、制度為一件時髦事,一如1896梁啟超先生在《時務報》所痛罵的那群人一樣。
我與時髦總是背道而馳的,也不屑于那些舍本求末。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而人生長者也只有百年時光,可供讀書的時刻極為稀少,有限的時間,無限的學問,必須有些取舍。我不知道近代中國為何盛產“西奴”或是當然意義上的“漢奸”,但毫無疑問的是,那些人屬于悲觀者,近代中國的落后挨打于西方,使得他們總是相信西方的無比強大,他們是理所當然了的“先進西方文明的膜拜者”。讀些傳統,使我相信“但凡讀書明理者,必不顧自身人輕言微,直言社會之不公”,這是我的真實想法。
西方的先進和昔日的強大無疑值得后進國家學習,這是共識,不存在疑問的空間,有的也只是方式選用的差異。學習西方,語言是當然需要的交流工具,有的人為了事業,有的人為了身后發展,還有的或是為了興趣,自然會努力學外語,只爭朝夕。但在中國,學習外語(英語)似乎是個事關政治正確了的大事,學習外語的環境條件與重視程度似乎是精英(城市)和普通(農村)的區別所在,更是形成了龐大的產業鏈,個中利益錯雜交錯,剪不斷、理還亂。當有一點,應該清醒,至少在國民性塑造面,全民學習外語采取的是對西方文明膜拜態度。態度決定一切。當然,無法用證據鏈來證明學習外語與“西奴”或是“漢奸”有任何的關聯,邏輯只是邏輯,沒有絲毫的證據力。
就如我前言所講,真的讀書人,有國家意識、民族認同自豪感,有些正直、有些俠義情懷,還有些“很傻很天真”的精神,能鍥而不舍直言社會不公,勇于質疑不公根源,直面孤獨,有些但當精神。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wuhe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