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在電力企業工作很多年,就是你們嘴里說的壟斷企業。國企的主要責任,“上頭”的考核主要是四項,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稅收、職工福利、社會責任,可能這幾項在不同地區不同時間段會有不同的側重,但毫無疑問都是缺一不可的。關于國企盡社會責任方面,俺說些具體事,“公”好還是“私”好,大家自己判斷。
九十年代,國家搞“村村通”工程,資金從哪來?當時政府說的是“三個一點”,國家拿一點、企業拿一點、農村集體拿一點,據俺看來,實際上主要是企業拿的錢,有的村子條件惡劣,投資巨萬線路設備跑幾十公里去接倆燈頭的事時有發生,很多基層供電單位不愿意,說這不符合基本的經濟原則,社會上有人說這叫浪費資源,上頭說這是“政治任務”,不干也得干,其結果是沒錢沒資源沒技術的農村老百姓得到實惠,可以說沒有“政治任務”,就沒有惠及廣大農村的通電工程,這個恐怕不是趨利的資本能夠做到的。
九十年代以前,這個省很多縣鄉電力資產是集體所有,設備舊、管理低、冗員多、市場小,按資本規則傻子才愿意要,還是因為“政治任務”,企業全盤接收,實際上,直到現在這些基層代電單位是常年巨額虧損的,電價基本一樣,能維持下去的辦法只有一個,用盈利單位去補貼,這么做可不是什么市場占有率之類的營銷手段,因為電是必須商品也有一定的稀缺性,不符合基本的市場原則,根本原因還是“政治任務”。
二千年后,社會上出了不少事,奧運、汶川地震,這個企業都捐款數百萬計,職工有怨言,罵企業領導拿著企業的錢充大方,撈政治資本,這背后的邏輯還是“政治任務”,記得當時社會上有人也罵國企職工,說你們利用全民的資產,賺著大錢、拿著高福利,捐多少都是應該的,今天回想起來罵的太對了,如果這個企業姓“私”,你還罵個屁呀。
這幾十年來,我們這個城市大興土木,公共設施建設這一塊,很大一筆錢就是來自政府對國企的“攤派”,什么樣的稅收系統能支撐這種速度的建設?有人會罵這是面子工程,當你享受公共交通、道路、地錢的便利時,不自己臉紅嗎?記得二千年左右,我們省的一個市要建公益性城市中心廣場,政府招集國企開會,涉及了建設資金問題,我們單位一位不諳世事的年輕人,自持是省屬企業垂直管理與市政府不相統屬,沒給好臉色,當時就讓市里給頂回來,“這是惠民的政治任務,不配合的話,有的是辦法治你”,當時很反感這種霸道作風,今天有人鼓噪私有,俺卻有兩個新體會,一個是政府硬氣的底子在于你是國有企業,給老百姓辦事天經地義,二是資本條件下的地方選舉,企業不必通過給老百姓辦好事來巴結政府了,他可以直接投資選票,面對金主,官員還硬個屁呀,就是一條狗而已,可惜不是老百姓的狗。
涉及俺們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敏感的事要算社保問題,我們中國人太多,必然結果是缺口壓力大,看到有人說每年按時交社保費用了,你交的那點錢夠你享受退休的后的社保金嗎?還有廣大低保弱勢群體、農民他們不用活了?俺現在沒看見這方面的“攤派”,但想來將來問題嚴重時,還是要通過“政治任務”向國企解決。沒了這個渠道,恐怕等著我們命運的是重稅。有人會說這些問題可以通過私有化后的新立法解決,這么說證明你不通人情事故,現有的、被實踐證明有效的國有體系你要砸爛,去相信資本控制下的體系的自損措施,腦子壞掉了。以俺這個草民百姓的遇見,國有條件下的“政治任務”還真就是惠民最有效最具體最直接的辦法。資本條件下,政治任務還有發揮的余地嗎?稅收渠道、慈善渠道,能發揮的了這樣的作用嗎?
再說兩句壟斷。俺這個沒啥文化的草民得給學富五車的經濟學家們提個醒,西方社會的反壟斷正是根植于私有制前提的問題,因為根植于資本的政府無力,資本無限制膨脹,會破壞市場平衡,這里面不僅有價格問題、公平競爭等問題,也有不同資本主體分臟的問題,特別是會破壞政治平衡,最終會出現政治寡頭。中國政府可不是根植于資本的、面對資本會軟弱的政府,國有資本也沒那樣的動機,公有條件下,理論上這是個偽命題,壟斷?全民壟斷?當然,微觀層面上有效率問題,這些年的國企改革不就是做的這個事嗎?普通老百姓想做而且能做的生意,那個不是可以充分競爭的?過去的中小國企私有化,俺們草民能夠舉雙手贊成,原因就是在于它是面向老百姓的改革,盡管俺們有些犧牲,也就認了,可這次你們舉著反壟斷的旗號,把手伸向公益和戰略行業,這是面向誰的?這是俺們廣大老百姓想干或能干的事嗎?不要說還留給俺們不可測的未來。就拿電力企業來說,全省壟斷又如何,他的價格、他的服務是完全遵從資本規則嗎,政府可以分分鐘決定給它換血,還壟斷個屁(當然有效率問題,效率和公平可以兼得嗎?看你占在哪個立場說話,你要是資本家,當然不喜歡這種體制了)賺錢當然也是國企第一要務,但有個底線,就是老百姓不罵,管他罵的有道理沒道理,罵的有聲勢,政府就會有動作,企業就得低頭。這是個根據老百姓罵聲做反應的機制(這里面的邏輯是,罵聲大會損害政府官員政績,仕途受影響,就逼著他做反應,他對國企有影響力),怎么能與憑資本沖動做反應的機制有相同的理論基礎?扯遠了,電力行業引入競爭的嘗試已經走了很長的路了,比如,在供電端引入不同國有資本,發電端引入民營資本,這些措施對保證競爭,還是有用的,有個例子,一個企業上馬用電,我們單位服務人員動作稍慢就讓別的單位搶去了。證明公有條件下,引入不同國有資本的競爭是有用的路子,不明白為什么非要引入私有資本?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wuhe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