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 > 爭鳴 > 網友雜談

清明節,讓我們想起北上抗日宣言第一村的紅軍廟和民間公祭

黃光棉 · 2012-03-04 · 來源:烏有之鄉
收藏( 評論() 字體: / /

   清明節將至,又讓筆者想起了去年4月5日新華網廣東頻道轉載《南方日報》記者李強、實習生余婷的報道《烈士墓祭掃冰火兩重天,無名烈士幾乎無人問津》,報道說“又到一年清明時,烈士們本不該孤單。然而,本報記者走訪烈士墓時卻發現:知名烈士墓前人頭攢動,前來祭掃者絡繹不絕,而無名烈士和骨灰樓幾乎無人問津,反差強烈。更有甚者,有烈士記功亭竟變身肉菜市場”。

     《南方日報》記者李強的報道并非鮮見,然而,在北上抗日宣言第一村福建省永安市小陶鎮石峰村8公里白粉山戰斗遺址上有一座老百姓的紅軍廟。這座紅軍廟是由小陶鎮石峰村及其周邊的老百姓親手建立起來的,在這座紅軍廟的興建和修繕過程中,至今沒有花過政府一分錢,這是怎么回事呢?

    一、給逝去的生命最后尊嚴,偏僻小村素來敬重無名冢

石峰村是一個四面環山的小山村,方圓十里,共有七個大小不同的自然村,統稱洪砂片,除了當地石峰村的高際巖上有一座很小的神農廟和每個村莊的水尾有一座很小很小的土地廟外,方圓十里,七個村莊沒有一個香火鼎盛的寺廟。

石峰村及周邊村莊的老百姓素來善良淳樸,自古以來,一旦遇到瘟疫、疾病或天災人禍等原因造成當地有人去世而又無后人繼承并料理后事的時候,當地的老百姓就會捐款的形式,將后繼無人的死者鄭重掩埋。其中的李姓曾在曾在石峰村歷經過鼎盛至絕后,石峰村人便請來風水先生,象安葬自己的祖先一樣,選擇好風水寶地和良辰吉日,將所有李姓人口集中于石峰村的臘坑,統一命名為李氏冢。石峰村的吳姓,也在石峰村的水尾建立了水尾無名冢。

數百年來,石峰村及其周邊的老百姓祈求平安,求福求子,基本上靠村里的土地廟。也許是因為當地沒有香火鼎盛的寺廟,而根據傳統的民俗文化,土地廟所能祈保的范圍很有限。這樣一來,石峰村一帶的老百姓,遇到需要祈求平安,求福求子,甚至了斷糾紛時,往往求助于當地的無名冢。如,該村有個華姓小孩,小時候多病,算命先生建議他的父母把這小孩送給石峰村臘坑的李姓無名冢做兒子,于是寫下陰書地文,燒給臘坑的李氏冢,并改名為華李萬。結果華李萬健康成長,長大成人,生兒育女,子孫繁茂。公元一九六二年農歷六月的生于石峰村的一位管姓男孩,因為小時候多病,算命先生說他“命帶傷官,頭面有傷……”,于是給過當地的一塊石頭做兒子,年節供奉,依然不夠湊效;后來,這位管姓男孩的父母請道士寫下陰書地文,燒給臘坑的李氏冢,將那管姓男孩許給臘坑的李氏冢做嗣子。此后,管姓男孩的家人在每年八月祭祀祖先時,年年都要前往臘坑李氏冢祭祀。說來也奇怪,在這個人口只有四五百人的小山村里,長大后的管姓男孩,居然成為這個小村里為數不多的第一代走出大山的讀書人,其他仿效其法把孩子許給臘坑李氏冢的人家,其孩子也都長大成人,成家立業,感覺上總認為是有了臘坑李氏冢的保佑而四季平安,做事順心的,因此,本來是無后人祭祀的臘坑李氏冢反而成了石峰村香火很旺的一座古墓。民間習俗上把這一現象歸納為認鬼親。

此外,在石峰村民間,還有鬼斷糾紛的習俗。傳說石峰村曾有兩家人,鬧了糾紛,雙方爭執不下,最后其中一家提議:“你敢說沒做虧心事,有膽的話,就跟我到水尾冢去神咒”,隨即兩人都到了水尾冢前,雙方許下毒誓:“誰偷了俺山上的木頭,誰就嘴巴歪掉”,結果,據說不到一刻鐘,村里就有人中邪,嘴巴歪斜,說話依依呀呀,口齒不清。奇怪的是,那嘴巴歪斜者賠禮道歉,歸還贓物后,歪斜的嘴巴又自然復原,正常如初了。雖然,如今生活在石峰村的年輕人均未曾見過如此靈驗的事情發生,但老一輩人流傳下來的“靈驗故事”卻一直成為多數年輕人的道德底線。

“不畏惡人畏鬼神”,數百年來,石峰村的無名冢就是這樣扮演著一種有求必應,懲惡揚善、主持公道的角色,因此,無名冢在當地歷來受人尊重。

二、北上抗日宣言第一村百姓捐款,安葬紅軍英烈

  1931年(辛未)春,汀州黨員范永章師徒來到石坊(石峰村舊名)打鐵,秘密團結進步群眾,宣傳革命道理,建立了紅色交通站。當時范永章師徒就住在管姓宗祠,并在與其毗鄰的羅樹生老厝設爐打鐵,秘密從事革命活動。

此后就有多支紅軍隊伍在石峰村活動。1933年7、8月間,紅軍獨立第九團在姑田、小陶、羅坊一帶配合東方軍作戰,打擊敵區壽年部,并接連打擊華仰僑、周煥文團匪。期間,東方軍和紅九團就曾多次進入石峰村。

據永安市委黨史研究室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委托廈門大學出版的《燕江紅旗——永安土地革命時期史實存錄》記載,1934年7月9日,護送紅七軍團北上抗日的紅九軍團從清流縣沙蕪塘、永安市的安砂鎮、羅坊一線進入石峰村及其周邊的垇頭、牛乙坑、高際坑一帶,次日進入洪砂、桐林、大陶口、大陶洋各村。

據新華社《中國工農紅軍組成北上抗日先遣隊》一文資料顯示:“1934年夏,日本帝國主義進一步擴大對華北的侵略,對中央蘇區進行第五次大規模“圍剿”的國民黨軍正以重兵向蘇區腹地進攻。在此形勢下,中共中央和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決定,以紅7軍團組成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立即向閩、浙、皖、贛邊出動,宣傳我黨的抗日主張,以推動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發展,同時調動與牽制國民黨軍“圍剿”中央蘇區的兵力,減輕中央蘇區的壓力“。又據新華網軍事頻道《紅軍長征中到底有幾次會師?》一文和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主編的《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史》第8頁介紹,“中共中央還在印刷條件極為困難的情況下,趕印了《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宣言》、《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告農民書》、《中國能不能抗日?》及《擁護紅軍北上抗日運動口號》等宣傳材料。共160萬份,供紅7軍團北上沿途宣傳和散發”。另據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編寫的《今日長征路圖集》一書介紹,北上抗日先遣隊的途經路線屬于長征線路之一,北上抗日先遣隊于1934年7月6日從江西瑞金出發,經長汀、連城縣堯家畬,于7月15日首站進入毗鄰的小陶鎮石峰村和洪砂、小陶一線,部分在石峰村駐防并留下北上抗日標語,后經小陶鎮麟厚、吳地冷水溪、大吳地、小吳地往漳平進發;而后,先遣隊又突然揮師永安城關。又據中共福建省委黨史研究室《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一書的《北上抗日先遣隊經過路線要圖》的時間標注,北上抗日先遣隊于7月19日進入永安市青水畬族鄉。因此,永安市成為《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宣言》、《我們是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告農民書》、《中國能不能抗日?》等4部提前印制、規定發布日期的北上抗日宣言第一發布地。由于石峰村距離連城縣堯家畬最近,是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1934年7月15日進入永安境內的第一站,因此,石峰村也稱為北上抗日宣言第一村,小陶鎮成為北上抗日宣言第一鎮,永安市成為北上抗日宣言第一發布地,同時也是最早的長征出發地。2012年2月23日下午14:57時,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以《紅色旅游地——“北上抗日宣言第一村”石峰村》為題報道了石峰村的紅色遺址遺跡和歷史定位。2012年2月25日,福建省委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林強在電話中告訴石峰村人管其乾“石峰村是名副其實的北上抗日宣言第一村”。2月26日,石峰村兩委收到了林強教授的回信:“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尤其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石峰村先輩和廣大群眾為革命作出過重大貢獻,也付出了巨大犧牲,是名副其實的‘北上抗日宣言公開發布地’(俗稱北上抗日宣言第一村),也是紅七軍團與紅九軍團會師地之一。這已成為紅軍斗爭史上英勇悲壯的一頁,將永垂青史……希望永安申蘇工作繼續努力,要經得起時間和歷史考驗,祝愿石峰村明天更美好!”。

2012年02月29日16:59 時,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發表了永安籍黨史研究愛好者安孝義先生的論文《永安是長征最早的出發地》。從而明確了“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是長征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永安——是長征最早的出發地”的歷史定位。

湖南籍評論家羅光初在其《重走長征路,不能忘了北上抗日宣言第一村》的評論中寫道:“要說“重走長征路”,福建永安市小陶鎮及該鎮石峰村是不應當被遺忘的紅色旅游新景區!因為筆者看過安孝義先生的文章,從而知道石峰村是紅軍長征中的一個標志性的地方,作為‘紅軍北上抗日宣傳第一村’,是紅軍長征開始的地方,它和通道轉兵、遵義會議一樣,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 在這里,黨中央吹響了長征的號角,拉開了紅軍長征的序幕,開始真正把北上抗日付諸行動,開始了為實現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爭取現實條件的第一步”;“ 當歷史的車輪駛過,在幾十年后的今天,我們重走長征路,對于紅軍長征途中一個這么重要的地方,是不能不去的。如果你要重走長征路,但你的足跡卻沒能踏上石峰村這片火熱的土地,那你重走長征路的旅途至少是不完整的——重走紅軍路”。

  1934年8月6日至8月23日,紅一軍團一師、二師和少共國際師等紅軍部隊從石峰村及其周邊的牛乙坑、高際坑、長美、垇頭等地進入上述村莊及洪田鎮馬洪村、水東村、大窠村、留山村和寨中村的矮嶺等地,并發生了8月12日在石峰村衙嶺活捉敵營長、在石峰村白粉山與敵軍發生遭遇戰和8月18日、20日、21日、22日和23日分別在大陶洋石蓮山、矮嶺、大行貴山和石峰村增坑棟等地處的激戰,以上戰斗統稱小陶戰斗,其中,僅石峰村境內犧牲的紅軍英烈就多達二三百人。

 小陶戰斗期間,石峰村的老百姓主動把自己的家里騰出來給紅軍住,石峰村農民積極分子、農會干部吳洪龍、羅樹生、羅圣全等,積極為紅軍帶路,并為紅軍采草藥,抬傷員,支援紅軍。紅軍撤退后,石峰村的老百姓又捐款請來土工,分別以就地掩埋或集中安葬于無名冢的形式,安葬了犧牲在石峰村的紅軍英烈,也埋葬了陣亡的白軍官兵。

在現石峰村紅軍廟的附近是當年的白粉山戰斗遺址,也是紅軍在遭遇敵人伏擊時犧牲紅軍英烈最多的地方。1934年8月小陶戰斗期間,從石峰村前往美坂村尋找哥哥的石峰村民吳盛隆在途經石峰村紅軍松一帶時,吳盛隆曾看到在現石峰村紅軍松下,當時的小路上躺著7位紅軍烈士的遺體,第二天,吳盛隆和他哥哥吳盛興又從家里帶來鋤頭,悄悄安葬了7位紅軍烈士。

三、發現紅軍標語,石峰村人尋找紅軍墓,改建紅軍亭(紅軍廟)

歷史走過數十年,在石峰村的民間一直流傳著紅軍在石峰村的與敵軍激戰的故事,直到改革開放后,石峰村的古民居里,幾乎家家戶戶都有紅軍標語:“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占福建”、“ 打倒出賣華北給日本帝國主義的國民黨”、“ 白軍士兵要抗日反帝就要到蘇維埃政權底下來,蘇維埃才是反對帝國主義的政權”、“ 只有蘇維埃才能救中國”、“ 反對剝奪白軍士兵言論的法西斯帝國主義”、“ 工農群眾聯合起來,配合紅軍,為保衛福建領土而戰”、“ 紅軍是抗日反帝的軍隊”、“ 全中國抗日的工人農民士兵團結起來,實行對日作戰”、“ 國民黨說抗日,為什么把東三省送給日本帝國主義?擁護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工農勞苦群眾起來實行土地革命”、“打到日本帝國主義,打倒賣國的國民黨,打到投降帝國主的國民黨”、“ 紅軍是真正抗日的武裝”、“ 工農群眾起來打土豪分田地”、“ 工農群眾起來收割地主田里的稻子,工農群眾起來建立工農兵的蘇維埃政權”、“ 白軍弟兄,日本又從東三省殺到北方來了,立刻北上抗日”、“ 全中國的海陸空總動員對日本作戰”、“ 白軍士兵不打紅軍,不打中國人”、“ 反對國民黨食鹽封鎖”等等。這些紅軍標語,有的落款“紅軍宣”,有的落款“紅軍產宣”,有的落款“紅共宣”。

數十年來,這些紅軍標語時常撲入當地群眾的眼簾,可是,當地村民不知道這些紅軍標語有什么特殊意義;他們只知道紅軍曾在村里住過,并在石峰峽的衙嶺和白粉山打過戰,更不知道當年來到村里的紅軍是哪一支隊伍。

2006年春節期間,生長在石峰村的永安市廣播電視臺記者管其乾在返鄉探親時看到在石峰村的瓦窯頭厝和管輝彩老厝,均保留著不少紅軍標語,于是他用自己剛買來的一臺數碼相機將標語拍攝下來,并寫成一篇見聞式的稿件投給了《海峽都市報》。讓管其乾沒想到的是,當時的《海峽都市報》記者方傳柳看到這份材料后,馬上回電話告知,他將親自到石峰村采訪。2006年2月19日《海峽都市報》記者方傳柳、王浩志等趕到石峰村分別采訪了見過紅軍的老人馮秀銀、管灶龍等。

2月21日《海峽都市報》A12版以半個多版發表了《永安石峰村:永遠的紅色記憶》;22日,《海峽都市報》A14版發表了《海峽都市報》記者方傳柳的后續報道《“永安石峰村,永遠的紅色記憶”——省委黨史專家:紅軍標語應好好保護》,文章說“省委黨史研究室宣編處處長劉云剛告訴記者,永安石峰村的標語,是中國工農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革命時期,派出第一支抗日先遣隊,途經永安時留下的重要證據。它對黨史研究有很大價值,還是開展愛國教育很好的文物”,“省委黨史研究室工作人員表示,‘石峰村的標語,是不可多得的歷史文物,政府應加以保護!’”

為了探究石峰村紅軍標語背后的故事,管其乾一邊閱讀永安市委黨史研究室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主編的《燕江紅旗燕江紅旗——永安土地革命時期史實存錄》,一邊與當時的石峰村黨支部書記管培德、黨員管樹本和見過紅軍的老人吳盛隆、管灶龍等一道開始了尋找紅軍墓活動。

2天的時間里,管其乾、管培德、管樹本等3位石峰人先后走訪了4個見過紅軍的老人,具體的紅軍墓地沒有找到,但是找到了兩處紅軍與白匪激戰的古戰場。2006年6月11日,石峰村見過紅軍的老人吳盛隆、管灶龍都很確切地證實,在石峰村8公里公路邊的兩棵松樹下,曾犧牲了7位紅軍無名英烈,而且是吳盛隆和吳盛興兄弟倆親手掩埋的。由于1957年開了小陶至石峰的公路,2005年又修了水泥路,吳盛隆所述的當年的小路已在修公路時被公路邊的黃土填埋了。在管其乾的建議下,石峰村兩委于2006年6月11日將烈士犧牲地上長出的兩棵松樹命名為紅軍松;6月23日,石峰村將距離紅軍松約50米的一座由石峰村第5生產隊興建于60年代的干打壘路邊涼亭,進行重修粉刷維修,并命名為白粉山戰斗遺址紅軍紀念亭,在亭內設立了白粉山戰斗遺址簡介牌《永遠的豐碑》。亭內書寫永安市燕江詩社社長李廉德先生創作的對聯“青山有幸埋英骨,松柏多情伴國魂,浩氣長存”;亭外兩側書寫李廉德先生創作的對聯“沿足跡繼續長征家國固;慰英靈發揚傳統子孫賢”。 6月30日,石峰村人在吳盛隆和吳盛興掩埋7位紅軍烈士的地方重修了紅軍墓。

四、象祭奠祖先一樣祭奠紅軍英烈,石峰村探索村居委會祭掃無名烈士墓機制

“自革命戰爭年代以來,先后約有2000萬名烈士為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這些先烈大多數沒有留下姓名。目前,有姓名可考、已列入各級政府編纂的烈士英名錄中的僅有180萬人左右”,這是新華社記者衛敏麗在《兩千萬烈士多是無名英雄》一文中的報道。

長征前夕的1934年8月犧牲在永安小陶鎮石峰村和大陶洋石蓮山、矮嶺、大行貴山等中央蘇區保衛戰小陶戰役中犧牲的紅軍英烈有近千人,土地革命時期犧牲在永安境內的紅軍烈士有上千人,有名有姓有墓碑的只有100多人。這是根據永安市黨史資料匯總的數字。在許多地方,許多無名紅軍烈士連一塊墓碑也沒有。而在石峰村卻終于有了一座由當地老百姓將路邊涼亭改建的紅軍紀念亭,還有一座連墓碑也沒有,卻每年有人祭奠的紅軍墓。

盡管石峰村的那座紅軍紀念亭顯得非常地簡陋,那座紅軍墓也很小,其墓坪甚至小陶無法同時站立10個人,但卻年年有人來祭奠。其中的原因是石峰村黨支部帶了好頭。在管培德擔任石峰村黨支部書記期間,這個高中畢業的村支書,不僅親自參與了每條紅軍標語的普查,而且還帶頭尋找紅軍墓,命名紅軍松,改建紅軍紀念亭,并邀請永安市區的黨團員于2006年七一前夕首次在石峰村紅軍紀念亭上舉辦了石峰村革命傳統教育活動暨公祭紅軍英烈活動,從石峰村走出去的永安市松保電子有限公司總經理董繼雄為村民贊助了6套紅軍服和一批紅軍旗,使石峰村成為永安市第一個穿上紅軍服,高舉紅色旅游旗幟的村莊。村委主任吳修忠在致《紅軍英烈祭詞》時,他說“70多年前,你們和所有犧牲在永安及其小陶地區的紅軍戰友們,為了真理,為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不惜流血犧牲,你們來到這里,犧牲在石峰就是石峰人,犧牲在小陶就是小陶人,犧牲在永安就是永安人。做為石峰村民,做為小陶人和永安人,我們應該象對待自己已故的親人一樣,每年都來祭奠你們”,“我們修建紅軍紀念亭,舉行每年一次的民間公祭活動,目的是告訴從這里過往的群眾,紅軍英烈為了共和國的紅色江山,曾在這里拋頭顱、灑熱血、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現在我們過上了安穩的生活,我們不能忘記你們,你們在我們的心里樹起了一座永遠的豐碑”,“你們在石峰,小陶及永安地區的戰斗業績和不怕犧牲的精神將永遠激勵我們,我們將永遠銘記你們的英雄事跡,牢記你們的精神,讓紅軍精神代代相傳”,“青山有幸埋英骨,松柏多情伴國魂。安息吧,紅軍英烈們,今后石峰就是你們的故鄉,我們將以紅軍精神激勵自己,時時發揚艱苦奮斗的紅軍精神,為富我石峰,美我石峰而努力奮斗!”

繼管培德之后的石峰村黨支部書記吳金興同樣繼承了熱愛紅軍,弘揚紅軍精神,建設紅色村莊的優良傳統。自2006年以來,石峰村兩委每年都要在石峰村紅軍紀念亭前舉行革命傳統教育活動暨公祭紅軍英烈活動。

香燭、紙錢、百米粿和煮熟的鴨子,這些當地老百姓用來祭祀祖先的祭品同樣出現在石峰紅軍松下的紅軍墓和紅軍紀念亭內。不僅如此,一些村民祈求平安、神斷糾紛、祈福求子等,也經常有人來到紅軍紀念亭內焚香作揖;永安市小陶鎮中坂村八旬老農余禮堂經常趕十幾里路到石峰村紅軍紀念亭來焚香祈福,并將自己省下來的賣菜錢雇請小陶鎮麟厚團結村的民間藝人劉興學在紅軍廟的墻壁上畫上了松、梅、荷、竹等潑墨寫意畫。久而久之,當地老百姓都把石峰村紅軍紀念亭說成是“紅軍廟”。

 鑒于當地老百姓總喜歡把白粉山戰斗遺址紅軍紀念亭說成“紅軍廟”, 2011年9月2日,石峰村索性在石峰村白粉山戰斗遺址上紅軍紀念亭上掛上了“白粉山戰斗遺址紅軍紀念亭”和“老百姓的紅軍廟”兩塊牌子。

對于石峰村紅軍紀念亭上的兩塊牌子,石峰村紅土地文化的積極推動者管其乾說:“過去,石峰村一直未出現過全日制大學生,也許是紅軍烈士九泉有知,2006年改建紅軍紀念亭時,亭外兩側的墻上寫著永安燕江詩社社長李廉德先生創作的對聯‘沿足跡繼續長征家國固;慰英靈發揚傳統子孫賢’, 改建石峰村紅軍紀念亭以后,石峰村接連有一批優秀青年考上了大學,其中有一年還有7人考上大學。將‘紅軍紀念亭’改名為‘紅軍廟’,說明了當地老百姓十分敬重犧牲在石峰村境內的紅軍英烈,他們把紅軍烈士當做神仙來供奉,倘若烈士九泉有知,也一定會保佑石峰村財丁兩旺,繁榮昌盛”。

“寺廟文化,向來被稱之為信仰文化的博物館,把路邊涼亭改建為紅軍紀念亭,而后有改建為紅軍廟,有利于在民間弘揚紅色文化,也有利于進一步多渠道募集資金,建設好更加規范典雅的紅軍廟;說通俗一點,我們在這里重修了紅軍墳,改建了紅軍廟,正好適應了當地老百姓數百年來沿襲下來的掃墓、祈福求平安的習俗,如果我們在這里建了一座紀念碑,可能會有機關企事業單位的黨團員來獻花,但習慣于點燭、上香、燒紙錢、擺供粿的當地農民可能不習慣城里人的那種精力、獻花和默哀,因此,紀念無名烈士也要入鄉隨俗,雅俗共賞”,石峰村現任村委會主任管子建說。

石峰村人的善舉感動了永安市玉禾春曉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徐玉枝,聽說2006年石峰村黨支部書記管培德等尋找紅軍墓時在石峰村白粉山戰斗遺址7位紅軍烈士犧牲地的墳頭上曾有兩棵松樹,后被盜伐一棵,2011年6月,徐玉枝當即決定“認養”石峰村紅軍松,并捐款1200元用于制作鐵圍婁,保護紅軍松。永安市謀成水泥有限公司總經理張謀亭也派人送來2000元用于保護紅軍標語。

據了解,石峰村正在爭取當地民政部門支持,打算將紅軍松下的紅軍墓采用古磚硬化進行重建,同時將墓坪擴大到可供百人同時瞻仰祭奠,并將在紅軍墓附近修建一處停車場,以供外來的游客和鎮上的中小學生前來瞻仰紀念。另外,石峰村期待有善心,有經濟能力的企業家和慈善家到石峰村現白粉山戰斗遺址紅軍紀念亭(老百姓的紅軍廟)后山上投資興建更上規模和規格的紅軍廟,初步的設想是采用

鋼筋水泥和琉璃瓦等上檔次的建筑材料建成一座能與全國唯一的惠安縣解放軍廟相媲美石峰村紅軍廟。

透過石峰村的紅軍廟、紅軍松和紅軍墓,我們還看到了一個更加令人欣喜的現象。石峰村人從發現紅軍標語,尋找紅軍墓開始就在媒體上和社會上宣傳永安市的紅色歷史,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也培養了此后逐漸熟悉當地紅色歷史的不知疲倦的“當代紅色宣傳兵”管其乾;石峰村紅軍標語的發現和2006年發起的首次民間公祭紅軍英烈活動還聚集了當時的網友、現任永安市委黨史研究室主任張麗華和在2011年永安市申報中央蘇區范圍工作中積極參與具體資料收集整理的安孝義、賴茂功等社會賢達人士,從這一點來看,有人曾把石峰村的紅軍廟比喻為永安紅土地文化建設的“聚義廳”。

2011永安市強力啟動了申報中央蘇區范圍工作,永安市委黨史研究室連續十余次組織當地媒體分別對永安市各鄉鎮的紅色遺址遺跡進行了系列報道,保護紅軍標語,保護紅色遺址遺跡和弘揚蘇區精神,建設紅色永安的思想廣泛深入人心。

在永安市委、市政府的關心支持下,2011年11月9日,石峰村瓦窯頭厝、管輝彩老厝、吳氏祠堂、管培德老厝等4處紅軍標語房分別被列為永安市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紅軍標語房的房東在寫給永安市人民政府市長鄭清華的信中這樣寫道:“為感謝政府的關心支持,我們愿意把保留有紅軍標語的房子用途捐給國家,用供人們參觀和建設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做到政府維修后永不拆建;今后,我們在祭祖墳時,要適當增加祭品份額,主動祭掃無名紅軍烈士墓,真正做到把紅軍烈士當親人”。

就在黑龍江省方正縣曾為日本開拓團立碑,安徽黃山市曾以假扮日本鬼子調戲中國婦女為旅游項目招來眼球,秦檜故里江寧竹山博物館“讓秦檜坐起來”等丑劇鬧劇頻頻發生的今天,作為貧困小山村的石峰村,卻把紅軍無名英烈當親人,石峰村人的善舉在互聯網和社會上贏得了贊聲一片。

 “以當地民俗文化為載體,將無名烈士的祭掃活動融入當地的民間祭祀和寺廟文化之中,使紅色文化與當地的民俗文化融為一體,相輔相成”,這就是石峰村紅土地文化獨具特色的一面。從發現紅軍標語,尋找紅軍墓,命名紅軍松,重修紅軍墓,改建紅軍廟開始,石峰村在全國范圍內樹起了村居委會團結各界群眾主動祭掃無名烈士墓的成功范例和機制,為全國人民樹立了榜樣。(黃光棉)

參考標題:北上抗日宣言第一村有一座紅軍廟

圖片說明:

1、由中央黨史研究室一部主編的《今日長征路圖集》有關先遣隊進入永安的時間和線路(管其乾 攝影)

2、福建省委黨史研究室主編的《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書籍地圖的時間標注證明北上抗日先遣隊7月15日從連城堯家畬一帶進入石峰及洪砂、小陶一帶(管其乾 攝影)

3、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主編的《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史》證明《北上抗日宣言》等4部宣言書是事先印制的供紅七軍團沿途散發使用(管其乾 攝影 安孝義 提供資料)

4、土地革命時期,小陶鎮由寧洋縣管轄,是1931年1月15日中共蘇區中央局第一號通告劃定的中央蘇區范圍(管其乾 攝影)

5、1934年7月15日北上抗日先遣隊和紅九軍團在永安市小陶鎮石峰洪砂一線會師行軍線路圖(管其乾根據史料繪制)

6、北上抗日宣言第一村福建永安市小陶鎮石峰村是一個沒有全景。(管其乾  攝影)

7、中央蘇區保衛戰小陶戰斗遺址分布圖(管其乾 攝影)

8、1934年7月15日,北上抗日先遣隊從連城堯家畬首站進入石峰村駐扎并首次發布了《北上抗日宣言》,圖為北上抗日先遣隊在石峰村駐扎過的民房瓦窯頭厝(管其乾 攝影)

9、新華社前身《紅色中華》1934年8月20日第227期第2版報道紅軍在石峰村活捉敵營長的戰例《我福建游擊隊又擊潰白軍兩團》(攝影  管其乾)

10、 福建永安市小陶鎮石峰的老人馮秀銀今年96歲,紅軍來到石峰村時馮秀銀18歲,解放后,馮秀銀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當過婦女主任,至今她對紅軍的印象清晰(管其乾 攝影)

11、2006年6月11日,見過紅軍的石峰村吳盛隆老人在衙嶺的山路上說,上面就是紅軍的陣地(管其乾  攝影)

12、左起管樹本吳盛隆管培德2006年 6月11日在位于小陶到石峰8公里紅軍犧牲地附近的這座涼亭附近尋找紅軍墓并決定將改為紅軍紀念亭(管其乾  攝影)

13、位于永安市小陶鎮通往石峰村8公里的公路邊是紅軍長征前夕中央蘇區保衛戰小陶戰役白粉山戰斗遺址,前面這棵松樹下犧牲的紅軍烈士就有7人,圖為2011年5月29日永安電視臺記者在取景(管其乾 攝影)

14、聞悉石峰村2006年尋找紅軍墓時命名的兩棵紅軍松被盜伐了一棵,2011年6月,永安市玉禾春曉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徐玉枝當即捐款1200元用于制作鐵圍簍,“認養”紅軍松(管其乾 攝影)

15、2006年7月1日,石峰村曾民間公祭紅軍英烈,圖為石峰村民在小陶戰役白粉山戰斗遺址紅軍松下的紅軍墓前給紅軍烈士敬獻花圈(管其乾  攝影)

16、2006年7月1日,永安市小陶鎮石峰村在剛改建的紅軍紀念亭前舉行了紅色記憶革命傳統教育活動暨祭奠紅軍英烈活動(管其乾  攝影)

17、2006年7月11日,安砂電廠黨組織在石峰村紅軍紀念亭舉行入黨宣誓活動(管其乾 攝影)

18、來自永安市區的黨團員和熱心人士與石峰村村民一道在石峰白粉山戰斗遺址紅軍紀念亭前參加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暨祭奠紅軍英烈革命傳統教育活動(管其乾 攝影)

19、參加紀念活動的黨團員和社會各界人士面向石峰村白粉山戰斗遺址紅軍紀念亭為犧牲在永安境內的上千紅軍烈士默哀3分鐘(管其乾 攝影)

20、石峰村的老百姓拿來香燭和供果供品等就象祭奠自己已故的親人一樣在祭奠紅軍英烈(管其乾 攝影)

21、石峰村的老百姓拿來香燭和供果供品等就象祭奠自己已故的親人一樣在虔誠地跪拜紅軍英烈(管其乾 攝影)

22、石峰村的老百姓在石峰村白粉山戰斗遺址內給紅軍英烈化紙錢(管其乾 攝影)

23、社會各界敬獻給石峰村白粉山戰斗遺址紅軍墓的花圈(管其乾 攝影)

24、2011年6月26日,熱心紅色遺址保護的永安市謀成水泥有限公司代表王金良和曾經捐資300元用于紅軍紀念亭繪畫的老農余禮堂(右)在石峰村紅軍紀念亭前合影(管其乾 攝影)

25、小陶鎮中坂村八旬老人余禮堂用自己省吃儉用的賣菜錢維修了石峰紀念亭,感動了永安市委黨史研究室主任張麗華,圖為張麗華(右)主動提出與余禮堂合影留念(管其乾 攝影)

26、2011年5月29日,永安電視臺《走遍燕城》欄目記者彭永森(右一)與永安市黨史研究室鄧強一道前往石峰村8公里公路邊的小陶戰役白粉山戰斗遺址紅軍紀念亭采訪(管其乾 攝影)

27、2011年9月2日,石峰村在石峰村白粉山戰斗遺址上紅軍紀念亭上掛上了“白粉山戰斗遺址紅軍紀念亭”和“老百姓的紅軍廟”兩塊牌子(王鈺琪 管其乾 攝影)

28、陽光照耀下的石峰村紅軍廟(白粉山戰斗遺址紅軍紀念亭)(鄭德新 攝影)

29、2012年2月8日福建省委黨史研究室宣編處主任劉云剛(右六)等在石峰村紅軍廟前與當地村民合影留念(黃光棉 攝影)

30、2012年2月8日福建省委黨史研究室宣編處朱以泉先生在石峰村紅軍廟內取景拍攝(管其乾 攝影)

31、見過紅軍療傷吃過紅軍煮的稀飯和分給窮人豬肉的石峰村老人管灶龍(管其乾 攝影)

32、被稱為不知疲倦的“紅色宣傳兵”的石峰村人管其乾在巖連寧永邊區革命根據地張家山原寧西區蘇維埃政府舊址內拍攝紅色遺址(劉建平 攝影)

33、兔返龍歸騰紫燕,春臨福至憶紅軍,東風吹來滿眼春,北上抗日宣言第一村石峰是一個紅色的村莊也是一個綠色的村莊,歡迎各地朋友到石峰村參觀紅軍廟(管其乾 攝影)

通聯:      一、366025  永安市小陶鎮政府文化站 黃光棉

手機:13950937135(黃光棉 )

照片提供管其乾,如未收到大容量圖片,敬請來函來電與管其乾聯系,管其乾QQ:599086161,管其乾手機:13799181161。

管其乾通訊處:366000  福建省永安市廣播電視臺  廣播組

捐建石峰村紅軍廟聯系方式:村黨支部書記吳金興:13515988800,村委主任管子建13850838533,QQ: 793112409(吳金興)

捐贈賬號。郵政儲蓄卡:622151 3950 000  109324,  持卡人:吳金興。農業銀行:622841  203  000  567  8818 ,持卡人:吳金興。

相關鏈接:

中共歷史最權威網站 人民網黨史頻道報道 :紅色旅游地北上抗日宣言第一村石峰村

http://dangshi.people.com.cn/GB/17201347.html

推薦人管其乾自做的網頁

http://sns.fjsen.com/space.php?uid=794019&do=blog&id=34346

中共歷史最權威網站人民網黨史頻道支持:永安是長征最早的出發地

http://dangshi.people.com.cn/GB/138896/17257860.html

福建黨史專家林強樂當北上抗日宣言第一村榮譽村民

發布時間:2012-2-28 17:17:01   作者:管其乾 張玉生   游覽人次:63

http://www.yawin.cn/list/news_15551.html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wuhe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2. 為什么“專家”和“教授”們越來越臭不要臉了?!
  3. 為什么說莫言諾獎是個假貨?
  4. 陳丹青說玻璃杯不能裝咖啡、美國教育不啃老,網友就笑了
  5. 何滌宙:一位長征功臣的歷史湮沒之謎
  6. 掃把到了,灰塵就會消除
  7. 元龍||美國欲吞并加拿大,打臉中國親美派!
  8. 雙石|“高臺以后,我們的信心的確缺乏……”
  9. 【新潘曉來信】一名失業青年的牢騷
  10. 俄羅斯停供歐洲天然氣,中國的機會來了?
  1.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2.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3.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4. 歷史上不讓老百姓說話的朝代,大多離滅亡就不遠了
  5.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7.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8. 到底誰“封建”?
  9.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10.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1. 北京景山紅歌會隆重紀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元龍:不換思想就換人?貪官頻出亂乾坤!
  3.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4.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5.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6.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7.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8. 歐洲金靴|《我是刑警》是一部紀錄片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資格這樣發問!
  1. 毛主席掃黃,雷厲風行!北京所有妓院一夜徹底關閉!
  2. 劍云撥霧|韓國人民正在創造人類歷史
  3.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4. 果斷反擊巴西意在震懾全球南方國家
  5. 重慶龍門浩寒風中的農民工:他們活該被剝削受凍、小心翼翼不好意思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亚洲Av一级在线播放,欧美三级黄色片不卡在线播放,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日韩欧美亚洲中文综合v日本 | 亚洲免费偷窥视频 | 欧美一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成人 | 午夜性开放视频久久…爽 | 中文字幕在线人成视频欧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