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私有化才是死路一條
最近一段時間,進一步深化改革的呼聲喊得很高,一小撮不遺余力地鼓吹,甚至把“洋教師爺”都給請到北京,而這一切都是圍繞“頂層設計”而展開的。與30年前全國上下齊心要求改革不同的是,民間和有志之士對此次所謂的“頂層設計”不是冷漠、害怕,就是強烈反對,絕大多數人民對新一輪的改革產生了不少擔憂,這與一小撮強行推動改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說明所謂的“頂層設計”缺乏起碼的社會共識。
看到一小撮這么著急,我禁不住要提出一下幾個問題:難道改革真到了不改革要死人的地步嗎?為什么沒見一小撮醞釀著競相去自殺呢?難道改革已經緊迫到沒有時間讓人民去討論的地步了嗎?這一小撮到底為啥急到這個程度了呢?我看是一小撮狗急跳墻了吧。現在需要改革的莫過于“頂層設計”本身的形成機制,如果“頂層設計”脫離民意基礎,僅有一小撮提議并獨斷專行,這樣的“頂層設計”就是非法的,就是反人民的,就必然會被絕大多數人民唾棄和反對,就只會打亂改革原有的步伐,就只會讓改革陷入無法動彈的泥潭,這樣的“頂層設計”顯然違背改革的初衷,其結果就只能適得其反。
社會主義和資本壟斷是格格不入的,社會主義的本質是按勞分配和共同富裕,只有做到按勞分配和共同富裕,勞動者才能當家作主,才能有更大的生產積極性,才能生產更多的社會財富。如果國企能夠實現按勞分配和共同富裕,無論壟斷與否都是社會主義的,否則即便有社會主義的皮,也只能是資本主義的肉,勞動者就不可能有主人翁地位,這個制度就是反動的。
堅持正確的改革開放,國企完全可以做按勞分配和共同富裕的表率,如果國企改革按照資本模式去改,那就要走到邪路上去了,人民就會吃二遍苦受二茬罪。當前中國最大的斗爭就是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斗爭,就是絕大多數人民和一小撮大資本家的斗爭,這種斗爭絕對不是人民內部矛盾,在紛繁復雜的干擾下你沒有了自己的理念和方向了,我們千萬不能跟在反人民的主流精英后面做跟屁蟲。
一小撮提出的“頂層設計”無非就是通過編造各種各樣的理由,歪曲黨中央的政策,對國有大中型企業來個二次瓜分,我倒沒看見一小撮的“頂層設計”對夯實社會主義基礎、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及實現共富有什么打算,難道國有企業不實行私有化只能是死路一條嗎?既得利益者恰恰是那些在改制中瓜分國有資產的蛀蟲,他們新一輪的“頂層設計”就是再次瓜分國有資產,國企壟斷不過是蛀蟲們的緩兵之計,也正是他們瓜分國有資產的借口,如果國企能夠實現按勞分配和共同富裕,無論壟斷與否都是社會主義的,否則即便有社會主義的皮,也只能是資本主義的肉,勞動者就不可能有主人翁地位,這個制度就是反動的。在我看來,國有企業私有化才是死路一條。
如果國有企業再度私有化,國有資產嚴重流失,通貨膨脹嚴重加劇,大批國有企業員工下崗,最起碼這批下崗人員的民生不會得到保障和改善,共同富裕僅有的一絲的經濟基礎將不復存在,社會主義將失去根基,政府宏觀調控的物質基礎將完全喪失,和人民同生死共命運的共產黨拿什么去維護人民的利益呢?人民拿什么去擁護共產黨的執政地位呢?在一個任由資本家擺布的社會,人民的民主權力如何去實現呢?民族獨立和經濟獨立又如何去實現呢?
不改革就只能死路一條,但缺乏民意基礎的改革同樣是死路一條,沒有正確導向的“頂層設計”只會給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新一輪的改革只能是以改善民生和實現共同富裕為導向的改革,只能是以四項基本原則為基礎的改革,這是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一貫以來倡導的路線,也是中共十三大明確的基本路線,這是一條紅線,任何人都不能逾越,否則就得下臺。
既然總設計師和黨中央對改革的要求說得很明白,那為什么一小撮就那么肆無忌憚地進行轉向式改革呢?難道總設計師和黨中央在他們眼里就只是個擺設和花瓶嗎?在我看來,這是大錯特錯的,黨的基本路線絕對不能變,改革開放也不需要新的設計師,也沒有任何人能擔當起這個歷史重任。我們只要按照小平同志的改革開放路線,堅定不移地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定不移地捍衛社會主義路線,鑒定不移地壯大社會主義的物質基礎,堅定不移地保障和改善民生,堅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就一定能在20年之內實現四個現代化,早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當前最主要的不是迫不及待地去強行推動新一輪的改革,而是應該就“頂層設計”的形成機制達成共識,并在此基礎上形成改革共識。什么應該改、什么不應該改、什么應該馬上去改、什么應該時機成熟再該、如何改、誰去改、改要達到什么問題、改的底線是什么、改的陷阱是什么,這一系列問題事關改革前途和命運,必須形成全民共識。只有這樣絕大多數人民群眾才會去擁護改革,只有這樣國內外反華勢力才不可能對新一輪的改革進行搗亂,只有這樣國家的核心利益和人民的切身利益才會得到加強和委會,只有這樣才不至于走到改旗易幟和禍國殃民的邪路上去,這也正是深化改革面臨的首要問題。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