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遙遠的過去,一個部族在他們的首領帶領下,趕走了占領他們土地的強盜。首領和他的族民一起開始重新整理這塊早已荒蕪的土地。首領和他的族民們驅虎趕豹,滅狼除蝗,荒蕪土地的安全得到了保障。首領和他的族民們緊衣縮食,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精心地耕種著他們的土地。水肥充足,平整的土地最終長出了莊稼,來可回報這些面帶饑容,衣衫破舊的族民們。首領逝去了,族民們很是傷心。這時新首領站出來對族民們說:“有什麼可傷心的,跟著老首領你們一直過著貧窮的日子,我今后會讓你們過好日子的”。收獲的季節到了,族民們吃飽了,也穿上了新衣裳。新首領對族民們說:“好日子全是我給你們的,你們快感謝我吧”。不懂事孩子連忙點頭稱謝,但沒忘記老首領的族民們知道,他們應該真正感謝誰。——自編的故事
49年之后,毛澤東領導建立起高效清廉的各級政府機構,為經濟的發展建立起必要的領導力量。公有制計劃經濟體系的確立,對于在資源極為有限的情況下集中力量干大事,發展必要的基礎工業和重工業、科教、文化、衛生等事業,提供了制度的保證。毛澤東對人民的動員和民族凝聚力的空前提高,則為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社會基礎和動力。 建國之初,中國除了東部和內陸中心城市的紡織和一些輕工機械等,根本沒有值得一提的工業基礎,甚至連燈油要靠進口。經過二十七年的高速工業化,中國成功建立了完善的工業體系。
毛澤東時代的另一個巨大成就是建立了規模龐大、分布領域廣泛的科研院所,為我國科學研究和設計的全方位發展,打下了基礎(保守估計有3千多所)。而這樣龐大的科研體系,在發展中國家是唯一的,在全球范圍來看,也只有美、蘇擁有這樣齊全的科研門類配套。沒有這些科研機構,中國在解放后二、三十年建起的較高素質的民用和軍事工業,根本不可想象。這些院所的存在,為改革開放后對進口技術的消化吸收、設備及零部件國產化、跟蹤國際高技術產業的發展等,發揮了必不可少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所有這些成就是在國際環境惡劣、大戰不斷的情況下,通過自力更生實現的。對中國這種大國來說,在惡劣的國際環境下,只有優先發展重工業并兼顧進口替代的發展戰略就成了毛澤東時代的不二選擇。除軍品工業的需要外,中國民用工業的發展也對基礎裝備工業和工業母機提出了龐大的需求;對中國這樣一個大國來講,完全依賴進口根本不現實。
在毛逝世時,即沒留下外債,也無通貨膨脹,這在發展中國家是極其罕見的。毛澤東時代還留下大量外匯儲備,截止1977年共有黃金儲備1280萬盎司和外匯儲備23.45億美元(請記住:70年代毛逝世前還引進了幾十億美元的飛機和工業設備)。為鄧小平時代大規模的技術引進準備了條件。沒有毛澤東時代奠定的重工業基礎,毛后時代的輕工業,特別是耐用消費品工業的快速發展根本不可能實現。國家不得不拿出大量的外匯去購買昂貴的電站設備、大型機床、采礦機械和載重車輛,彩電、冰箱生產線的引進就成了一句空話。
由第二代主要領導人主導下開始的以寶鋼一期工程(耗資178億美元,)為代表的“洋躍進”,無視國家的外匯支付能力,通過大型工業項目的全套引進來迅速提高工業的生產能力和技術水平。由于嚴重脫離實際,缺乏科學論證,致使出現巨額財政赤字和外債(從1977年的23.45億美元外匯儲備,到1980年的12.96億美元的凈外債。而所消耗的外匯是在毛澤東時期通過國家的節儉而積累的外匯盈余。)為八十年代初可能爆發嚴重通貨膨脹埋下了種子。耗干中國全部外匯,對經濟帶來巨大沖擊。“洋躍進”導致的地區發展不平衡的加劇和對地方產業結構優化的永久性破壞。導致巨額財政赤字,幾乎斷送了“文革”結束時還不是太壞的中國經濟。一些大項目不半途停工,緩解了“洋躍進”對經濟的巨大沖擊。否則,中國經濟真要被拖到“崩潰的邊緣”。
經濟學家喜歡從經濟發展的宏觀數據進行評判,而忽略經濟微觀結構的極端重要性(即使從宏觀數據來看,也沒理由質疑毛澤東時代的經濟成就)。沒有強大的基礎裝備、原材料和零部件工業,即使世界上大部分的電器產品都在中國生產組裝,中國最多只能算是個經濟大國,而決非經濟強國。
令人遺憾的是,當中國人在吃完第十個餅,不再肚餓時,將前九個餅的功勞忘得一乾二凈。當一些國營企業的退休老工人因目前企業的困境而不能及時領到退休金時,中國政府和民間是否已忘卻了他們的貢獻?正是他們這一代人在毛澤東的領導下,在個人不計酬勞,國家高積累的情況下,才有了中國工業化的輝煌成就,才為今日豐富的消費品供應打下雄厚的基礎。
計劃經濟為中國建立起全面的技術開發和生產配套能力打下了初步的基礎。這一基礎的存在,為改革開放后引進產品和技術的國產化創造了條件。 中國在九十年代的驚人發展,外國人不能理解這種從“無”到富的跳躍性。毛澤東時代積累的產業能量得以充分爆發出來,是一不可忽視的因素。
中國大量國有和集體企業使中國城市赤貧階層消失,在落后地區播散了工業化的火種(三線建設)。 如果沒有計劃經濟時代的國有企業的發展,而完全依賴市場力量的話,中國將會出現一大批超級富豪,但中國城市貧民窟也將同時遍地存在。 毛澤東時期國有工業化的一個直接成果是,財富平均地散布民間,使得中國成為一個平民階級為主導的社會。大量財富均布在全民或集中在國家手里。
——摘自 新加坡學者董玉振《 建國后中國經濟發展的艱難歷程----反思毛澤東時代的經濟成就》
把中國發展成果歸為己有者,就如同站在巨人的肩頭的小人,聲稱比巨人還高大,可笑!可笑!
要把國有企業私有化者,就是崽賣爺田不心痛,可恨!可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