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乾寧:自由的基礎是共和——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遵道而崇德
自由這個詞常被一些自私自利的人掛在嘴頭上。自私自立的自由主義者開口就是我要自由。然而自由是什么?是個人的隨心所欲嗎?是個人的為所欲為嗎?不是。人是生活在自然界里的人。中國人把世界的變化叫做易,把世界的變化規律叫做道。中華文化認為天人合一, 老子尊道而崇德,從來不提昌什么虛無的自由。因為人只有服從自然規律,自然之道才有自由。所以自由不是心從所欲的為所欲為。自由的基礎是遵道而崇德。
而在無知的張維迎等那里卻胡說八道成了“世界上第一個真正的自由主義者”。西方人習慣講權,而中國人習慣講道。中國的“道”思想許多年來被神秘化。其實理解“道”思想如同理解矛盾學說。都是借物而喻理。道原本就是路。所以道即公道。講道要懷公心才能講公道。而西方人講權,往往從個人利益出發。中國人的德思想最早出自周古公亶父,德即不得。不得才是德。所以中國人從來不崇尚占為私有的自由——私得。而且占為私有的自由正使得人不自由。
自由的理想和追求是人們向往的。絕對的自由主義者就像講童話一樣,勾畫人們夢想的自由。世間的自由理想莫過于“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境界了。而這個境界人們達不到。也就沒有那樣的自由。因為人的自由占有的私欲,占有的領地太多了。自由的圈子反而越來越小了。
魚僅以自己的身體占有的空間為私有。所以魚是自由的.可以在水中游來游去。只要在水中,他就可以隨意到他想去的地方。而人不同。人生必架于物,簡單的沒有吃喝就活不了。人們發現了自然生殖的規律,種莊稼,養牛羊。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種下的是本,收獲的比本多出的東西就是利。利者,物之可濟人也。
在自然經濟時代首先私有的是耕地.牛羊。人是聰敏的在利用自然增殖的時候,就發現占為私有的土地出租的增利方式。在一個耕地有限的范圍內,自由私有占有耕地的自由就必然出現了無地可耕者。這些人就成了地主的長工。在最悲慘的年代,這些人就是僅比牛羊幸運點的奴隸。區別就是不被主人吃肉而矣。這個自由私有占有土地的尋租制度一傳就是幾千年。養活少數不勞而獲的食利者。
對于這少數食利者,不幸的事情發生了。中國出了一個政治強人,發明了耕地的集體所有制。大家要共同擁有與共同繼承土地的耕種權.所有權。要共同勞動,共同收獲。這勢必對不勞而獲者感覺到是痛苦的。但是解決里幾千年來因為耕地這個活命基礎的爭奪而起的血腥廝殺問題。你相信那些假慈悲者的話嗎?——要給你土地私有的權力。反正我不信。貪小利而吃大虧。這樣不過是給你一個甜棗后把你往火坑里推。
在人們剛發明了占有土地尋利時,青山是不被私有的。人人都可以去打柴。俗話叫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當人們對青山的用途不僅是留的燒火的柴,而是工業化的造紙術,青山也別私有瓜分了。當人們發現占有綠水圈個圈子搞旅游掙錢,綠水也被私有了。當人們發現修個收費站收錢,道路也被私有了。總之人們覺得自由是越來越小了,想上哪里去得花錢買通行的自由。人們成了他們發明的貨幣流通信息——金錢的奴隸。
還有一個小故事是根據真實的事改編的:說一群主張私有化的自由主義者去朋友家坐席吃飯。在吃飯上,這些人主張的是得味。什么意思?就是某一道菜合自己的胃口,對自己的口味。那么這道菜就得味到自己的面前,自己吃。私有化的自由主義者們在桌子周圍做好,飯局開始了。菜一道道上來。一個私有化的自由主義者看到剛上來的菜就說:“這個才我得味。”隨后就端了過去,放在了自己跟前。下一個私有化的自由主義者也是如此。菜是一道道上來,又一個個的被私有化自由主義者們霸占。最后菜沒了。可還有一個私有化的自由主義者沒得菜。這個私有化的自由主義者著急了,緊盯上剛端進屋的饅頭。他大喊一聲:“這個我得味”,把饅頭霸占了。私有化的自由主義者們面面相覷,啞然失笑。最后大家把自己得味的菜都拿了出來,與大家共享。由一位長者領頭,“來,大家嘗嘗這個,大家嘗嘗那個”把飯吃完。
自然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 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自由的悖論——占為私有的自由正使得人不自由。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