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歷2008年北京舉辦奧運會時,一位多年不見的老朋友特地從南方來到北京,盡可能地看了有中國運動員參加的比賽。他的夫人、孩子臉上畫著國旗的圖案,為中國運動員加油鼓勁。聊天時這位朋友說:2008年北京奧運會最大的收獲之一是,按照國際標準和慣例,培養(yǎng)了幾千名志愿者。他說,這樣的志愿者未來層出不窮,對于中國社會今后的道德建設和公民社會建設都會有很大的作用。在我印象中,按國際標準大規(guī)模的志愿者培訓好像就是從那時開始的。我當時聽了他所謂這番話,覺得既有點道理,又有點怪。直到去年,我終于發(fā)現問題在哪里。
去年初,我聽一位地方政府的宣傳干部作報告,聽他說了這么一段話(大意):西方先進國家由于宗教等原因,長期以來都有志愿者的習慣和傳統(tǒng),與之相比,中國目前在這方面很落后。他說:在歐洲、美國等發(fā)達國家,登記在冊的志愿者人數占總人口的40-50%,而在當今中國,志愿者的比例不到10%。因此,他認為,中國應該向西方先進國家學習,大力推動志愿者活動,從而能有效地改變當前中國社會自私冷漠的現狀。他的這番話對我觸動很大。
志愿者簡單說就是義務做好事,不管在哪個社會,用什么樣的方式提倡,都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志愿者與雷鋒究竟什么關系呢?雷鋒不僅僅是一個人,也是一種精神的體現,雷鋒精神同樣可以簡單概括為“做好事讓人快樂”。因此,雷鋒精神與志愿者一樣,都是一種文化的象征。從志愿者還有機構性的成本支出來說,完全個人化的雷鋒精神毫無功利目的,因而更顯得崇高。然而,近幾十年來,中國社會的某些輿論經常性地、持續(xù)不斷地質疑、詆毀、丑化雷鋒,逐漸瓦解了雷鋒精神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形象。當雷鋒的道德形象在某些知識精英的質疑下逐漸坍塌的時候,這些知識精英和輿論又大聲疾呼中國社會已經刮起“道德沙塵暴”。以前曾經流行的關于中國人“民族劣根性”的種種言論,終于得到了印證。人人自私自利、事不關已、冷漠圍觀成為精英和輿論經常批判的對象。我們不得不承認,這些現象的確存在,被批判也應該。但是,這些現象是如何造成的?當雷鋒精神依然樹立的時候,是這樣的嗎?
即便雷鋒精神依然高大的時候也有自私冷漠的社會現實,但是,雷鋒精神難道不是對這些不良現象的有效糾正、改變手段之一嗎?我們的知識精英和輿論為何要毀掉雷鋒的道德形象,又引入西方的志愿者概念?這一做法的實際效果,前半段就是造成中國社會自私冷漠的原因之一,從而坐實了中國人“民族劣根性”、“丑陋的中國人”等荒誕的理論;從后半段來說,它證明了中國比西方落后,從而迫使中國照搬西方國家的一切。這就好比某人本來是站著的,有人先把他打翻在地,再說他從來都是爬著走路的。而我們冷靜一想就會發(fā)現,至少在志愿者問題上,所謂西方發(fā)達國家的先進,其實中國本來就不缺。所謂志愿者,其實就是雷鋒精神的體現之一。那么,在我們走向現代化的道路上,在樹立社會良好風氣的問題上,為何要舍近求遠、舍己求他呢?
雷鋒精神是基于中國土壤長出的一棵大樹,就算這棵樹不那么光滑、有時會遭遇蟲害,但它依然能遮風擋雨,依然能護佑泥土,依然能凈化空氣。我們拋棄雷鋒精神,等于拋掉了自己的文化根脈。引入西方的志愿者,只相當于找來了別人的枝葉,最多算是引進了一個新的植物品種,能否適應中國的土壤還未知,但僅此一個行為,就變換了我們的道德評價標準。在別人的標準下,中國人立即就落后了,就愚昧了,就野蠻了,就缺乏道德了。對于工業(yè)產品和商品來說,這是用別人的標準來削足適履;對于文化來說,這就是一種話語權的轉換。制定標準和擁有話語權的人毫無疑問具有天然的優(yōu)勢。由此,中國文化、中國人、中國的整個歷史在別人的話語權下,都失去了應有的價值,我們的文化自信蕩然無存。
事實上,所有國家、所有民族、所有不同文化下的民眾都有各自的優(yōu)點和缺點,中國人在各方面從來都不比任何民族絕對地差,因此,相互學習、相互借鑒應該是相對的。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保疤崾侨巳似降龋悄橙司哂袩o法改變的文化劣根性。由此,我們再來理解土生土長的雷鋒精神,它具有和志愿者一樣的價值,毫不遜色,甚至更崇高。我們?yōu)楹我獨У糇约旱奈幕},徹底改變自己的文化基因呢?這種做法的唯一結果就是有效地打擊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因此,我們必須捍衛(wèi)中國特色的雷鋒精神,我們必須擁有自己的話語權。如此,我們才能理直氣壯地說:中國人不必任何人差。如此,我們才能認真地檢視自己的不足,信心十足地改進我們的缺點,而不用陷于永遠無望的“劣根性”中自暴自棄。
這就是我們今天重新提倡雷鋒精神的重要意義。當然,我們在文化上也沒必要非此即彼地極端化。對于志愿者活動,正是因為它與雷鋒精神具有同樣的價值,我們也不必文化排外。所以,在很多地方出現了“學雷鋒志愿者”這樣的稱呼,我認為非常值得提倡。如果說要學習和借鑒外來文化,“學雷鋒志愿者”就是一個極佳的體現:我們不必割斷自己的歷史根脈,我們不必把自己變成無根的浮萍;我們更應該立足自己腳下的土壤,有選擇地吸收借鑒他人有益的東西。所以,“向雷鋒同志學習”是一個應該繼續(xù)大聲疾呼的中國宣言。雷鋒精神是無愧于任何文化的高尚精神,它屬于每一個中國人,也屬于全人類。
(刊于《環(huán)球時報》,見報有刪節(jié)。)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