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時代產生了許多的先進典型,其中縣委書記的好榜樣焦裕祿的感人事跡,在全國掀起了一個學習焦裕祿的熱潮。 從此,焦裕祿以領導干部楷模的形象固定在人們的印象中。其實,焦裕祿擔任縣委書記的時間并不長,在調到蘭考縣,任縣委第二書記、書記之前,他在洛陽礦山機器制造廠工作了九年,在這個廠擔任過車間主任、科長等工作。九年來,他一直辛勤地工作著,在職工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焦裕祿的事跡報道后洛陽礦山機器制造廠的職工回憶了他的一些故事,通過這些故事,我們可以了解毛澤東時代的國企干部的工作風采。
精打細算——節約十萬元建設資金
一九五四年,焦裕祿負責領導修筑一條臨時公路。在工作中,他很珍惜國家的財產,經常對同志們講,我們國家是個窮的國家,要同志們處處注意勤儉節約。
修筑這條公路前,曾擬定了一個方案,按設計要求,公路底層要鋪十五厘米厚的石子,面層要鋪十二厘米厚的石子。焦裕祿經過考慮后,對技術人員說:“我們修的是一條臨時公路,只在建廠初期使用,一兩年后就不用了,是不是可以將路面的厚度減薄一些?要知道,光這一條臨時公路所花的錢,就等于幾個縣一年所交的公糧啊!”
在場的幾個同志聽了他的話之后,都不禁為他那種設身處地為人民著想,處處為國家節約的精神所感動。后來,經過幾個工地技術人員仔細研究,都認為焦裕祿同志的意見提得好,便決定采納他的意見,把路面鋪薄一些。
結果,僅這一次就為國家節約了十萬元的建設資金。
不靠嘴來指揮——在暴風雨中……
一九五三年秋末的一天,焦裕祿正領著民工在修筑公路。忽然,陰云密布,雷聲滾滾,緊接著瓢潑似的大雨便傾盆而降。
焦裕祿冒著大雨到各處檢查完工作才回到工棚,衣服上的水還沒擰干,一個技術員便氣喘吁吁地跑來向他報告說:“公路上還有一段排水溝沒挖通,雨又下得這么大,很快便會把公路沖垮的!”
焦裕祿一聽這話,忽的一下站起身來,問:“那為什么不趕快組織人挖?”
“天氣太冷,人力不好組織?!?BR>不等那位技術員說完,焦裕祿便說:“我們不能單純依靠嘴來指揮大家,更重要的是要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帶動大家?!闭f完,焦裕祿便首先抄起一把鐵鍬,一個箭步,沖出了工棚,消失在暴風雨之中……。工棚里的同志們見焦裕祿沖出去后,也緊跟著沖了出去。
在焦裕祿他們的帶動下,民工們也都爭先恐后地趕來搶挖排水溝。
沒有多長時間,排水溝終于被挖通了,雨水順利地排了出去,保住了公路的安全。
干革命就不能怕吃苦——席棚辦公
一九五六年年底,焦裕祿從大連起重機廠實習回來,就在一金工車間當主任。當時,由于車間還沒有建成,車間的一些同志便在離廠一里多路的宿舍區辦公。焦裕祿感到這樣工作起來很不方便,就在廠子里找了一個施工時留下的舊席棚,要求大家把辦公地點搬到席棚去。有個別同志說:“天這么冷,席棚四處透風,怎么能工作呢?”
焦裕祿回答說:“席棚雖然冷一點,但工作起來卻方便得多,只要對工作有利,冷一點又算得什么。我們干革命就不能怕吃苦。再說,天冷還可以生火么!”
聽他這么一說,大家思想通了,就愉快地把辦公室搬進了席棚子里。
搬到席棚辦公后,焦裕祿更是處處為大家著想,無論刮風下雪,每天清晨,他總是來的早早的,先把火給生著,同志們一來上班,便看到火紅的爐火熊熊正旺,但焦裕祿同志卻不在爐旁烤火,而是在他自己的辦公桌前專心致志地閱讀毛主席著作呢。
做思想工作——你真是我的好鄰居
一九五八年三月間,鑄鐵車間工人張泉生由上海調到洛陽礦山機器廠,住在焦裕祿的緊隔壁。當時洛陽地區供給大米很少,張泉生吃不慣這里供應的糧食,一心想調回上海工作。焦裕祿發現鄰居的思想不對頭,有一天就找老張談心,“老張啊,眼下洛陽在許多地方還不如上海??墒?,我們不應該拿生活水平高的比,應該看一看全國人民的生活情況,也就是說拿低標準來比,就不會有意見了。我們干革命,搞建設,不能怕吃苦,怕吃苦,慢慢就會犯錯誤的。我們應該努力工作,把洛陽也建設成象上海一樣的城市。”張泉生覺得焦裕祿說得對,但是心里卻想:反正雜糧總沒有大米好吃。沒想到,事隔幾天之后,焦裕祿竟把自家積存的二十多斤雪白的大米親自送到張泉生的房間來,執意要他收下。張泉生又感激,又羞愧,他緊緊握住老焦的手,激動地說:“焦裕祿同志,你真是我的好鄰居!”
艱苦樸素好作風——兩用大衣
一九五九年,焦裕祿同志從一金工車間調到生產調度科當科長??评锏耐疽娊乖5撏旧习鄷r,老穿著一件又破又舊的黑大衣。一天,有位同志和他半開玩笑地說:“焦裕祿同志,你怎么這么儉省,現在都當了科長啦,怎么還穿著這件舊大衣,該把它送到博物館了吧?!”
焦裕祿當時笑了笑,回答說:“換新的?我還沒想過哩!這件大衣還能穿,就讓它多為人民服幾年務吧。再說,穿舊大衣還有個好處,下車間和工人接觸多方便,要是穿件新大衣,工人還怕給咱身上蹭上油,不敢接近呢!”
他的話雖然只是隨口說說,但卻使那位同志感受很深。
要說焦裕祿同志這件黑大衣,還是有點來歷的。一九五三年從地方轉業時,大家都見他穿著它,在洛陽礦山機器廠工作了九年,他從車間到生產科,天冷時,人們見他穿著它。直到他從工廠又重返農業第一線,送別他的時候,人們仍見他帶著那件黑大衣。
人們記得很清楚,這件黑大衣,天冷時他當衣服穿,遇到工作忙,在車間睡覺時,他就鋪一半蓋一半當被子用,所以后來,大家都稱這件大衣是“兩用大衣”。
現在一講“國企”改革,一些“改革者”們理論繁多,花樣百出,乃至丟掉自己的傳家寶,無恥地拜倒在洋人的腳下去找“私有化”的門路。殊不知“國企”最需要的改革不是別的,就是領導班子的改革,就是干部隊伍的改革。沒有有焦裕祿這樣一批真心實意帶頭干社會主義的干部隊伍,怎么改都會改到死胡同里面去。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利永貞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