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發展到今天,應該說在創造了無數奇跡的同時,也存在著相當多的問題,例如,經濟增長方式粗放、結構單一、環境保護以及地區經濟極不平衡等,正是這些問題的存在,才使得所謂的“中國模式”,無論是在認同還是在推廣上,目前還有很多的困難。但是在認識和解決經濟社會中存在問題的過程當中,我們的認識程度和工作效率還很不到位,進而使得一些阻礙經濟社會發展的問題,一方面被放大,另外一方面還被人為縮小,造成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沒有被重視。一些我們著力解決的問題,因為脫離實際,雖然問題得到了解決,但是卻沒有形成能夠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例如,一些地區農村中發生的農民“被上樓”事件等。造成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是,當前一些政府部門中,一方面缺乏專業的管理人才,特別是具有實踐能力的管理者,另外一方面很多決策者本身也缺乏足夠的專業知識。
一個時期以來,我們一直說要在政府管理部門中培養懂經濟、會管理的干部,以適應經濟建設的需要,同時社會上也為各級干部設置了許多學習班,但是,雖然目前很多干部的文憑上去了,但是以掌握知識為核心、運用知識為根本的工作能力并沒有上去,這就使得我們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一直沒有能夠得到很好地解決。例如,在貫徹落實相關政策方面,以擴大內需為例,我們知道,擴大內需并不只是簡單地讓老百姓消費和由政府出面開建更多的公共基礎設施,如果政府建設的大量基礎性設施,沒有實際的需求,不能夠發揮出應有的作用,那么,最終受損失的不僅是政府,還有廣大的老百姓。因此,我們出臺的一些政策和發展措施,一定要由比較專業的人士來認識和決斷,否則將會形成新的泡沫。再例如,目前中國在宏觀經濟方面面臨的突出問題是:一方面匯率上有比較大的外交(外部)壓力,另外一方面在利率問題上又面臨著非常大的內部壓力,這就需要在解決這樣一個兩難問題的時候,一定要用建立在專業基礎上的智慧來處理。
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造成一些問題遲遲不能得到解決的主要原因,一般都是由主政者思想僵化所至,而稍加分析又可發現,僵化的思想又主要是由非專業因素所至。因此,在探尋失誤原因的時候,所謂的決策不夠科學、靈活等托詞,大都只是用來掩蓋缺乏專業知識和才能的語言修飾。在一些地區,特別是在中西地區,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的管理能力、盈利能力差,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種常態,可是細看它們的發展規劃、政策措施卻又都很完備,那么所有的失誤,只有一種解釋,那就是它們主要是由非專業人士決斷和操作所至。而在探尋找這一問題的軌跡中,另外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是,在總結產生問題癥結的時候,不難發現,很多的結論也大都是由非專業人士所做,因此,在這些地區,循環出錯也就只能再次成為常態。
要提高政府管理經濟和社會事物的能力,除了要在加強學習方面多下工夫之外,更要在制定和執行政策層面,確立能夠讓專業人士說話和決策的機制。把真正懂經濟,會管理的專業人士,放到管理社會與經濟事物發展的各項工作當中。需要強調的是,在改革用人制度的同時,一定要啟動用人的退出機制,只有建立起完善的能上能下的用人制度,才能使中國經濟和社會事業始終保持健康、可持續的發展活力。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