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生后世
社會學家的研究重在今生,活在當下,把一生一世過好。宗教大師的修為重在后世(如果有,下同不提),通過今生的種種行為獲得后世圓滿結果。今生和后世哪個重要?今生和后世關系如何?為何部分人不是追求而是放棄今生的幸福而去追求后世的圓滿?
對宗教而言,有著這樣的順序:前世—后世—今生—再后世。不是死了死了,一死百了。如此說來人死了并不是真死了,而是在另一個世界中新生,生命是不會消亡的。前世今生的行為在后世會得到評判,或下地獄或上天堂。今生是修煉是付出,后世是享樂是收獲,今生是過程是因,后世是目的是果,輕今生之需求之福,重后世之處境之圓滿。后世會不會也是今生的因,是不是后世的罪與功導致了今生的苦與樂?社會學家想達到的境界是現世現報,今生犯錯今生得懲罰,今生行善立功今生受獎勵,不用等到后世,追求今生人的幸福。今生人的幸福在宗教看來并不重要。
后世宗教要人做的是因死定生,為了后世之福,來確定今生的生活方式。社會學家要做到的是因生定生,因死定死,對每一個過程負責,各負其責。可以說宗教家是后世之社會學家。人死了就是進入另一個社會。
人能不能成為后世社會的今生代表,對我這樣沒有宗教緣分的人來說實在弄不清楚。孔子說過“未知生,焉知死”,我想也只能如此了,生時重生死時重死,生時知生死時知死,處在今生之中,還是先把握好今生,今生不遺憾,如有后世也一定會追求圓滿。孔子還說過“進人事,聽天命”,這句話完整講應是“事前盡人事,事后聽天命”。具體到生死而言就是“今生盡人事,后世聽天命”,入鄉隨俗,到哪里講哪里的規矩。一個有高品質的人死后一定會帶著高尚的靈魂進入后世。一個愚昧的人進入后世也一定不會一下子變得聰明了。
順便提個問題,給先人上墳燒紙時我突然產生了一個疑問,就是我現在不知道先人現在是否已經轉世,如已經轉世成人,我還給他老人家燒紙不就是大不敬了嗎?如先人已轉世進入新的今生不再是后世社會中的一員,不再需要紙錢,而我們還傻乎乎地去燒紙送錢,不是事與愿違,很混帳了嗎?古往今來也沒有誰在這方面說過什么,誰能告訴我怎樣才能知道先人是否已經轉世。拜謝拜謝!唉!也不知是不是后世的子孫們是否給我燒人民幣太少,才使我今生受窮。
莊子說生與死不過是生命狀態的轉變,這對沒有悟性的人來說確實不太好理解。相比之下,物質世界同樣有這樣的問題就容易理解多了。比如科普書上講的石頭也能重生,從巖漿—火成巖—風化成沙子—河流帶入大海—海底高壓成沉積巖—變質巖—巖漿。宇宙自身也處在生與死的循環之中:宇宙奇點—大爆炸—宇宙產生—宇宙膨脹—膨脹停止、收縮、黑洞吞噬—宇宙奇點,這也是物質—能量—物質的一種轉化。這也許就是佛經中講的最大的輪回吧。生與死的轉化在宇宙中還是很常態。不知現在的人類是不是遠古已滅絕物種的今世表現。
被數次炒熱的所謂世界末日也許就是宇宙變成新的奇點之時。到那時不知何種生命形態可以延續。可能宗教領袖們就有這樣的能力,能救眾生與萬劫不復之時,所以他們才得到蕓蕓眾生的膜拜和追隨。蕓蕓眾生們說到底還是怕死怕生,怕生比如死,怕死不如生,怕受地獄之苦,怕受人間之難而不管今生表現如何。更有甚者很多人即想在今生處于不該有的有利位置,又想在后世中得圓滿。而一個負責任的生命一個高尚之士又有何懼,該享之福要享,該受之苦要受,即對今生又對后世承擔。信與不信不知是不是宗教領袖救與不救的標準,為什么宗教領袖有救世行為?信徒們的被救助是在外力的幫助下實現的,并不是他們自身的能力,靠他人而不是靠自己。在這種狀態下天堂社會中的關系真不知如何安排。是不是不用付出就可以有所得了。
而人類領袖們要做的是在地球不能居住時,靠自身的力量自身的努力找到一個個新家。個體生命的延續是私,人類社會的延續是公。也許宇宙生物文明的存在肩負著一些人類社會無力完成尚不知曉的宇宙使命,就像少年兒童并不知道長大后要干什么一樣,人類社會的存在同樣要有所擔當,只要努力過奮斗過。
人類社會有太暴虐的一面,現在有原子彈導彈,坐在屋里不動就可以把××滅了。武器的暴力太強大,權力的暴力太強大。有時我想中國現在是不是該向古人學學,向伊斯蘭教學學有關齋戒的做法。在重大節日前在個人重要日子前好好齋戒一番。比如國慶節或祭祀祖先前全國齋戒數日,在建黨節前所有黨員齋戒幾天等等。這樣可以使人心有所敬畏有所束縛而減少暴虐減少暴力,同時還可以起到拉近中國和伊斯蘭社會心理距離的功效。
后世應當是更高層次的社會,是共產主義社會之后的社會,物質需求已不是問題,是精神的極樂世界。那樣的社會不會放過一個壞人壞事,也會獎勵每一個好人好事,那里的苦才是真苦,那里的樂才是真樂。
唉! 今生無福享后世,
后世有禍困今生。
醉醉醉,再喝一杯,
睡睡睡,夢中相依相偎……
又曰:
今生亦后世,
后世亦今生。
且把今生做后世,
無盡往事,
歸來歸去為何事到何時?
更多: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718290702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