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體現異質思維的“杰作”
─簡評《人民日報》評論部“寧要微詞,不要危機”
作者:迭飛
異質思維指不入主流、與主流格格不入思維。自從《人民日報》評論部文章“寧要微詞,不要危機”出來,排山倒海般批判文章在網絡上涌現,難得一見贊同。由此想到一個時髦用語:異質思維。若以網絡民意主流為參照系,“寧要微詞,不要危機”,堪稱“異質思維”“杰作”。現在還沒有拿到紙質媒體讓公眾評論。估計,屆時,這一不代表人民利益“異質思維”還要令評論部評論員們難堪。
這是一方面參照系。另一方面,即便以《人民日報》本身作為參照系,“寧要微詞,不要危機”,仍屬于異質思維。為什么這樣判斷呢?
先從文章以評論部名義發表說起。大凡重要的能代表報社、甚至黨中央的文章,一般皆以評論員名義,或者升級,以編輯部名義才更具有權威性。文革時期,凡重要和具有全國性指導意義的文章,無不以二報一刊編輯部名義。“寧要微詞,不要危機”如果具有全國性指導意義,下一步要在全國推開,那末,為了號令天下,理應采用評論員,或直接采用編輯部名義。要么報社考慮不周,要么另有隱情。就是,無法采用編輯部名義,于是只好退一步,用評論部來混淆視聽。
再從文章的具體內容來看,讀者一定會對異質思維加深印象。不用多舉,三個例子足矣。
其一:路徑鎖定的憂嘆。路徑是個電腦用語。大凡熟悉電子計算機的朋友皆知,沒有路徑,是無法進入電腦任何一部分。《人民日報》評論部先生們神通廣大,竟然被鎖定了,還要發出憂嘆。能夠鎖定的一定與之相比還要神通廣大的力量。這個力量才是代表人民利益《人民日報》的主流。吳邦國委員長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政規定的“五不搞”,就是代表了社會的主流。當然也是《人民日報》的主流。
其二:剩下的全是難啃的“硬骨頭”。真是不打自招,三十多年來,他們所謂的“改革”目標,原來是在啃社會主義骨頭。骨頭有軟和硬之分。軟的就是指在人民群眾沒有覺悟情況下,糊里糊涂就被資本主義改革派啃掉了。而現在,人民群眾終于覺悟了,起來響應吳邦國委員長五不搞的號召,捍衛社會主義公有制家園,于是才會引發他們難啃的感覺。他們的前蘇聯同行啃起來,一點也沒難啃的感覺啊。舒服得很啊。黨報《真理報》一直充當他們的喉舌。唯獨中國相反。《人民日報》沒有充當他們的喉舌和急先鋒。這實在是一件值得慶賀的好事。
其三:寧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機。這實在是出于一種無奈,才會使用這樣的句式。兩者其實都不要,只不過面臨二擇一難題,才會被迫選取其中之一。《人民日報》主流一直在強調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這都是網友們有目共睹的。自我完善不是相對追求完美嗎?共同富裕就是相對完美之一。重慶正在大力提倡。共同富裕的改革,正在努力消除危機。這樣的改革才是全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改革。資本主義改革派停止這樣的改革,才會引發危機。資本主義改革派才是口頭上高唱“改革”,實際上停止社會主義改革的一個派別。
最后,要強調的是,即便資本主義改革派如愿以償,123家國有企業悉數“改革”到私人的腰包,迫使中國又回到解放前,也于事無補。中國人民早就領教過了,蔣介石的封建官僚資本主義,相對于全中國人民,依然是一種異質思維。莫非當代的資本主義改革派們要步蔣氏異質思維后塵,重新再來一次覆滅?!
2012/2/29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