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的爭議在哪里?
人民日報《寧要 不要》之所以會引起爭議不僅在于它旗幟不夠鮮明,還在于它回避了人們對于改革的核心關注點,沒有正面回答人們關于改革的爭議在哪里和該怎樣來解決。
當前中國社會沒有人否定要繼續改革,爭議的關鍵在于繼續深化改革到底應該改什么、怎樣改。核心焦點首先是在改什么的問題上,改革的決策者們如果對這個問題沒有個明確的回答,那么也就難以達成繼續改革的共識,凝聚改革的動力。摸著石頭過河的改革已經30多年,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積累了許多問題,并且有的問題已經比較嚴重,繼續回避這些問題,繼續摸著石頭過何的改革是再也進行不下去了。
圍繞改革,最大的共識就是“必須改革”的這個判斷。這個判斷的依據既源于過去30多年改革帶來的好處,也來源于30年來積累的經驗與不足(積累的問題);還來自其他一些國家拒絕改革或改革失誤而導致的更嚴重的問題,甚至國家解體的教訓。因此,改革是必須要改。
那么爭議在哪里呢?首先是對“必須改革”的“必須性”或曰“急迫性”、“危機性”的認識。一種觀點認為目前中國“面臨危機”,黨也面臨著“四種考驗”。另一種觀點則認為,中國現在的“必須改革”與1978年時的語境完全不同,現在不是經歷了大災難、大危機后的“非改不可”,“中國30多年改革開放已經把國家帶向了民族復興”的“盛世”,“繼續改革”只是延續中國繼續發展的內在邏輯,國家不存在“必須改”的危機。問題提在這里,到底屬于那種情況,人們自有判斷。
其次是“改什么”和“怎樣改”的爭議,并且圍繞經濟和社會改革的爭議越來越具體。同樣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對改革30多年來所形成的“利益集團”的批判,對政策不公平的指責,對政府調控不力的抱怨。認為經濟和社會領域的繼續深化改革,最急迫的是解決“公平和正義”的問題。因此主張“公平”與“發展”、“公平”與“效率”從以前的“發展和效率優先”轉向“公平優先”。而另一方面則主張“繼續做大蛋糕”,繼續“發展壓倒一切”,同時用強力“維穩”來保障和支撐“發展”。說穿了,“公平與效率”孰者優先的爭議主要是“得利集團”與相對“失利”群體的爭議。百姓呼吁繼續改革應著重解決“公平、正義”問題,“利益集團”則主張繼續堅持“發展”優先。爭議雖然激烈,但仍勉強可以掩去、淡化或回避其“政治化”的含義,不去做“政治化”的解讀。問題在于不同的抉擇必將對改革的節奏、發展的路徑產生不同的影響,也必將使人們對黨和政府的認識產生不同的影響。面對這兩個方面的抉擇,是對不同的人們的不同的經濟立場的選擇。
以上主要是經濟和社會范疇的問題,但誰都知道經濟、社會問題與政治是個什么關系。
所有爭議的根源與結果都在或者必將反映在政治領域,一切的爭議其實質都會簇擁到政治體制改革的周圍,政治的爭議既是根本又是結果。首先,對什么是“政治體制改革”本身的爭議就很大。官方只是提出了“政治體制改革”的概念,具體的原則、路線闡述很少。一些官員、學者們認為,行政體制改革就是政改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以此說中國的政改一直在推進。
也有一人認為,政改的核心是權力生成機制,他們的主張是在中國實現西方式的民主政治制度。
還有相當多的人認為,權力生成機制可以實行民主,但并不一定就實行西方式的民主政治制度。
可見,不管是那一種主張,都表明中國急切的需要政治制度的民主化。可以說如何實現政治民主、實現什么樣的政治民主才是中國最大的困難與困惑。
雖然爭議很多,但對改革的大方向,即中國到底是應該建設成有中國政治特色的現代國家,還是應當在政治上西方化,走模仿美歐之路,社會已在逐步形成選擇前者的主流意見。
對于未來改革路徑的選擇,應當選擇傾聽絕大多數的中國人的聲音或意愿。百姓對于深化改革的要求是急切的。但是,急切并不是“激進”,他們支持的是穩定、積極、漸進的改革,而不是“激進”改革。他們深深地知道只有社會主義才符合他們的利益,因此他們要的是社會主義的改革而不是資本主義的改革,是人民民主的改革而不是資本民主的改革。只要以絕大多數的中國人意見為依據,中國就會走出一條與前蘇聯不同的改革道路,同樣必將結出不同的果實。中國的崛起、中華民族的振興只有超越資本主義,而不是復制效仿資本主義,這才是中華民族的振興之路,才是中華民族振興的證明。
繼續改革需要以凝聚共識為基礎。必須理解人民對改革的急切心情,繼續深化改革應以絕大多數人民的意愿凝聚新共識,及早達成繼續深化改革的基本路線或原則。改革不是為改而改,更不是為了獲得西方的認同,把自己融入西方。它理應為中國為中國人民創造出更廣闊前程。不是喊著“頂層設計”嗎,先列出幾條線線、幾個原則來,或者更直白的說明確的指出一條改革的政治路線來,如果這條路線可以凝聚人民、達成國內的團結,而不是越改越造成嚴重的社會分裂,那么繼續深入的改革就有了基本的勝利保證。
當然,任何改革都可能是不完美的,但是必須努力追求完美。“寧要不完美的改革,也不要不改革的危機”其實質是頑固的堅持“改什么、不改什么”的危機。為什么會有人堅持或固守這種“抱殘守缺”式的改革態度?淺里說是要固守“既得利益”;深里說,不是想渾水摸魚就是別有用心。他們看到百姓對于改革的急迫性訴求,企圖轉移百姓對改革訴求的方向,把百姓對改革的急迫性訴求轉化為“激進”性行動。
總之, 改革到了應該有一條明了路線的時候,以避免“摸著石頭過河”落入陷阱的危機。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wuhe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