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是不可或缺的生產和生活要素。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對資源的需求量不斷增加,資源的稀缺性、區域性等特征導致了社會的資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銳,節約和公平、合理利用資源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的普遍共識。簡單地說,這個星球上的資源是有限的,環境承載力也是有限的。從京都議定書到近期的德班會議都是全球紡織過渡環保排放的努力。然而美國拒絕在《京都議定書》第二期減排協約上簽字?! ?/p>
據香港《文匯報》14日刊文說,在南非德班舉行的世界氣候大會談判會上,美國無理提出苛刻條件,不僅拒絕在《京都議定書》第二期減排協約上簽字,還唆使一些國際加入拒簽行列,將氣候談判推進“死胡同”。白宮代表傲慢的態度、不顧后果的攪局,引起參會各國代表和環境保護組織的強烈不滿。這個世界第一的超級強國也成為德班會議的“過街老鼠”。
美國有3億人口,約占全球70億人口的4.2%,但排放的二氧化碳卻超過全球總量的25%;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世界第一,是溫室效應的最大“源頭”。在南非德班舉行的世界氣候大會談判會上,美國無視190多個國家的期望,無理提出包括“發展中國家必須作與發達國家相同減排承諾”等苛刻條件,不僅拒絕在《京都議定書》第二期減排協約上簽字,還唆使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日本等國加入拒簽行列,將氣候談判推進“死胡同”。美國代表潘興甚至以不值一提的口吻對記者說:對于聯合國提出“訂立有法律約束力的減排協議”,美國的回應是“NO”!
美國如今的一次能源消耗總量與中國相當,然而人口比中國小五倍,換句話說,美國人均一次能源消耗是中國人均的五倍。既然搞了這么多,為什么美國政府還拒絕簽署減排協議, 究其深層原因,無非就是美國不愿意犧牲本國人民生活方式。試想,如果中國人均一次能源消耗都能夠達到目前美國水平,這個世界的環境將會是災難性的。
同理,社會公共資源與一次能源消耗一個道理,社會公共資源如果不有所制約,而是完全按照私有化方式運作,社會矛盾問題就會突出顯現,富裕是相對的,只有貧窮才能反襯出富裕。美國因其國土面積大,資源相對豐富,人口相對較少,社會分配矛盾突出不明顯,但還是存在華爾街運動發生,這說明社會矛盾是存在的,也反映出資本主義國家存在無法解決的社會問題。
從市場經濟角度衡量,私有制經濟一方面體現出競爭出效益的特性,另一方面也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終極目標,這在經營社會公共資源上存在一定的矛盾,社會公共資源企業一方要求企業產生經濟利益之外,更大程度還要求企業肩負社會責任的功能。在這方面,國有企業相比私有企業存在著本質上的不同。就拿電力企業來講,近年來由于煤炭價格采用市場化運作,煤炭價格從2004年的300多元1噸/原煤,升至目前800多元1噸/原煤。而電價受國家管控,未按市場化運作。電力企業即使零效益也必須要發電。一旦電力企業私有化,電價隨行就市,最終經濟負擔將必然由社會大眾承受。
中國人口眾多,社會資源有限,基礎產業需要公有制經濟作為保障,才可以更好的發展經濟。同時,這也是符合我國社會主義公有制占主體的定義。 因此,對于社會公共資源采用何種經營方式值得我們進行深入研究。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