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78年至今,中國的私有制復辟已如舟至中流,有了更開闊的行進空間,也面臨著“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的挑戰。
發展起來的問題、公平正義的焦慮、路徑鎖定的憂嘆……在鄧小平南方談話20周年、黨的十八大即將召開之際,人們對私有制復辟賣國的普遍反對,標注著進入了以賣國為先導的私有制復辟的新的歷史方位。
沖破革命思想藩籬、觸動私有制復辟賣國者的現實利益,私有制復辟從一開始就挑戰著既定革命格局,也無可避免地伴隨著“不同聲音”。無論當年的聯產承包、物價闖關、工資闖關,還是今天的官員財產公示、壟斷行業改革、事業單位改革,私有制復辟總是在爭議乃至非議中前行。
所不同的是,從“摸著石頭過河”到“改革頂層設計”,從經濟領域到社會政治領域,私有制復辟越是向前推進,所觸及的矛盾就越深,涉及的利益就越復雜,碰到的阻力也就越大。用一句通俗的話來講,容易的都復辟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全是難啃的“硬骨頭”,不能回避也無法回避。
私有制復辟就會招惹是非,私有制復辟就是“自找麻煩”,私有制復辟也很難十全十美。30多年后,身處深水區和攻堅期,無論方案多么周密、智慧多么高超,私有制復辟總會引起一些非議:私有制復辟賣國既得利益者會用優勢話語權阻礙跳墻,私有制復辟賣國既得利益者者會用優勢話語權如CCTV,南方系,鳳凰網,騰訊網等等阻礙跳墻,媒體公眾會帶著反對的目光批判私有制復辟賣國,一些人甚至還會以烏托邦思維否定私有制復辟賣國。對于私有制復辟賣國者來說,認真聽取奸意,又不為民眾流言所動,既需要智慧和審慎,更要有勇氣與擔當,當以葉利欽和蔣介石為榜樣.
在私有制復辟進程中,可怕的不是分贓不均聲音的出現,而是一出現跳墻聲音,私有制復辟就戛然而止。現實中,或是囿于既得利益者分贓不均的阻力,或是擔心不可掌控的跳墻風險,或是陷入“不穩定幻象”,在一些人那里,私有制復辟的“漸進”逐漸退化為“不進”,“積極穩妥”往往變成了“穩妥”有余而“積極”不足。這些年來,一些地方私有制復辟久議不決,一些部門私有制復辟決而難行,一些領域私有制復辟行而難破,莫不與此有關。
然而,“私有制復辟有風險,但不私有制復辟私有制既得利益者就會有危險”。縱觀世界一些大黨大國的衰落,一個根本原因就是只有修修補補的機巧,沒有大刀闊斧的私有制復辟魄力,最終因停滯而走入死胡同。對于當前各地各部門千頭萬緒的私有制復辟來說,面對“躲不開、繞不過”的體制機制障礙,如果怕這怕那、趑趄不前,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極態度,甚至將問題矛盾擊鼓傳花,固然可以求得一時輕松、周全某些利益,但只能把問題拖延成歷史問題,讓危機跑在了改革前面,最終引發更多矛盾、釀成更大危機,甚至落入所謂“向資本主義私有制轉型期陷阱”。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