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來是一種什么指導思想?就是一種簡單形式化的指導思想。如主張把政治和經濟分開,黨政分開,政企分開等,所以在這種形式化的機械思想指導下所謂的改革就是大卸八塊。他們所說的重組也就是在大卸八塊而后的重組。這種重組在形式化改革思想指導之下簡直就是玩拼圖游戲。如現在有些人主張的鐵路改革也是如此。這些人在他們抽象出的黨.政.企.市場等形式概念上玩他們的形式推理,以抽象的形式邏輯推理為理由,找他們所謂改革,實際上是瞎折騰的理論依據。這些人忘記了一個根本問題無論黨.政.企.市場都是人在里面活動。而人有是有能動性的,不是你玩的積木。而簡單形式化的思維很顯然就是把人當成了他們改革者手里的積木。把一群人分成是黨,一群人分成是政,一更大群人是企。市場叫他是“看不見的手”。到此人的自主能動性徹底沒有了,只有依賴“一只看不見的手”了。
國家也好企業也好都可視為為了達到特地目的建立的系統。這些系統由于人為的原因而不能正常運轉,所以需要對系統改革和完善。改革應該是系統的建設而不是系統的破壞.人是有思想的。所以說心術不正,改革的大膽就會變成賊膽。
今天中國叫中華人民共和國。既是人民的共同國家。就是人民當家做主的共主社會。人民的整體利益至上。國家,國家,國和家。大家在一個共有的國之內建家。人民國家的公有共有的如自然資源社會資源和社會管理權服務于人民而不應為少數人謀取私利。如此則為正,反之則為邪。
社會主義乃至共產主義要實現的就是人與人同。建設和諧社會的基礎就是人與人同,共同利益一致。只有人與人同,才有人與人和的和諧社會。為了社會的活力在人與人同的基礎上講人與人異。即人類社會的分工不同,收入的合理差異等。忠于人民的利益,忠于國家利益即是正派。自私自利,損害人民的利益損害國家利益就是邪派。 當然在講國家利益.人民利益的時候也有現實利益,長遠利益和根本利益之分。要統籌兼顧。
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的“正”就是代表最廣的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統籌兼顧長遠利益和現實利益。領導人民搞國家建設,實現為人民服務。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回視毛澤東時代的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的大家庭,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人與人之間就是以共同利益一致下的生產協作關系。這也是中華文化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具體體現。
沒有公天下之心而談改革的請給我閉嘴。因為你們沒有天下公心,設計不出人人平等的政治經濟制度 。 過去皇權時代,帝王為什么要禁黨爭?皆因結黨是為營私,搞政治小圈子,危害皇權的統治利益。社會主義的民主就是大家做主,人民做主。以人民的整體意志為主,服從人民的整體意志。而精英們的民主呢?是自做主,私做主。違背人民的意志謀私利的民主。人民的國家,大家的國家,精蠅做不了主的時候,他就大喊沒有民主。三十年的實踐證明了如茅于軾等有了民主,做了主,人民就遭了秧。連公租房都不能有廁所。更有無恥的把大家共有的說成無主的,瓜分國家。茅于軾等精蠅叫嚷的毛澤東時代沒有民主,今天我們看得很明白了,就是這些人沒有能力做瓜分國家.國企的主。而當他沒做了主的時候就不再是過去說的,僅僅是挖社會主義的墻角了.精蠅們以私天下之心來改革。改來改去,國家的,大家的,都成了精蠅們私家的。為什么今天要強調改革者的心術要正呢?因為改革畢竟改了三十年,有些人嘴里的改革已經變成了現實。而面對三十年的改革現實驗證了心術不正,改革的大膽就會變成賊膽。
事物在發展變化的,可以說現存的任何理論都有其時代性,并非完美的理論。如果心術正,改革是為人民服務,是為最廣大的人民謀福利,那么改革即使出現失誤人民也會理解,也會原諒和包容。因為改革者有如保赤子之心,誠心求之,雖不中,不遠矣。
有人說公有制變成了官有制。為什么?就是因為行政權力越俎代庖。過去的國營企業改成了國有企業。而國有企業誰所有?誰行使所有權?沒有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事,沒有人民代表的事,是行政機關行使所有權。所以國有企業的利潤都歸了行政機關。全民所有的國有企業創造的利潤人民不得利,但大都用來行政消費。
改變國有企業官營化,應該是讓人民參與國有企業的經營管理。最好的辦法就是工人參加管理,干部參加勞動的鞍鋼憲法原則。再有就是國有企業的產權問題,國有企業的產權歸全民所有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民有。而不是少數人所有叫民有。全體民的所有叫公有.共有。少數民的所有.個人所有叫私有。
人民共有財產的產權由誰來行使?應該由人民選出的代表組成的全國人大來行使。而不是由公務員組成的行政機關來代替。 我認為民主是人民參與國家的管理而不僅是通過票選管理自己的人。“民主人士”大都熱愛一人一票的票選民主。在他們的邏輯里叫民不選官,官不為民。而同樣一個道理也可推論勞動者如果不通過一人一票選老板,老板也不會為勞動者的利益著想。所以一人一票的票選形式也不能一概否定。要說票選我更贊成一人一票選老板。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