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殺女孩——如何守護善與惡的邊界?
善可促進生命朝著健康、長久的方向延續(xù),而惡則可摧殘任何頑強的生命。在法治的腳步聲中,在懲惡揚善的治理、宣教氛圍里,我們大多數(shù)人都能堅守善,但是,仍有少數(shù)人用惡舉起了兇器,一條條善的生命就這樣過早地湮滅。更讓人痛心而不解的是,最近接連曝光或發(fā)生的惡事件,卻是3個年僅10多歲的男孩所為:安徽合肥16歲中學生陶某強闖民宅,將同齡少女周某用汽油燒成重傷;安徽池州市14歲初二男生吳某潛入鄰居家,連刺10歲女童數(shù)刀并拖入水井淹死;陜西省眉縣15歲李某因被懷疑偷雞而投毒殺死鄰居夫婦。如此少年,本該保持善,卻為何逾越了善與惡的邊界,我們該如何守護這道看不見的邊界?
以上三個男孩,陶某家境較好,后兩個男孩家境差。而類似這三個男孩家境的男孩可說是千千萬萬,但為何眾多的男孩未實施如此兇殘的行為?人之初,性本善。這三個男孩本該友善待人的,卻走向了惡的深淵,到底是一股什么神秘而巨大的力量推著他們滑下去的?
陶某悲劇,是一種唯我獨尊的霸權思想與殘暴掠奪邏輯糾纏不休的后果,若強求也不能,那就毀掉你,誰也別想得到。由于媒體披露的信息不多,無從了解吳某悲劇根源,但從偷女性內衣行為看,似乎心理不健康,其下手的兇殘及事后的鎮(zhèn)定,令人震驚。李某過早輟學,孤獨地在家干活,心靈空虛,找不到人生的正確方向,因受到不公平的對待,自私、孤僻、狹隘,一旦受委屈,便會爆發(fā)而走向極端。
陶某家境優(yōu)越,其善的喪失,應是過度嬌慣與不當教育未能及時矯正惡習所致,滋生了常規(guī)不能交換就強奪的心理,于是,在高傲的欲望受挫與心理嚴重失衡下,暴力傾向便無法剎車。如果說陶某悲劇是因物質富足、精神窮困、價值觀扭曲等造成的,那么,后兩個行兇男孩,則是物質與精神的雙重窮困引發(fā)的,因受到社會不公且心理不健康,失衡的心態(tài)與扭曲的靈魂注定其不按常規(guī)行事。總之,上述悲劇,都是惡的果。
有人說,惡與善就在一念之差。但惡并非短時間形成,而是惡習未改累積而成。對人性的價值觀,性善論主張人的天性順應社會道德,通過自覺的修養(yǎng)便可從善;性惡論認為人的天性與社會道德相悖,應通過后天教化矯正。但無論這樣,都倡導善,都主張守規(guī)則,并通過教育矯正惡習。因此,預防孩子逾越善與惡邊界,教育管理容不得松懈馬虎。
每個人,都須經受家庭管教、學校教育、社會規(guī)范,才能真正樹成人,才能保障社會規(guī)范有序。因此,每個人都得經過家庭、學校、社會的“打磨”,預防其“惡”頑固不化。事實上,大多數(shù)孩子,都受到來自于家庭、學校、社會的正確良好的教育與規(guī)范,就未喪失善,就會遵守基本的道德和法律規(guī)范。也不會對其不滿的人產生極端仇視心理,甚而殘暴掠奪他人生命。類似上述三個男孩惡的病變,不僅意味著別的孩子受害,連自己的孩子也毀了。所以,要守住善與惡的邊界,就應隨時注意孩子是否染上惡習,一旦大腦有病變,就要及時治愈,一旦惡化成癌癥,就悔之晚矣。
(作者 唐孝忠)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