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圣人不是人民的喜劇而是人民的悲劇
明明是宗教圣人都是騙人的,人民斗爭時候用這些從來都是人民的局限性。皇帝搞三宮六院,把婦女裹成小腳女人,把男人閹割成太監,那時候宗教圣賢在干什么?人民斗爭從來都是人民因為生存出現危機而起來反抗壓迫,而不是孔丘彌勒佛教導的,所以這完全是本末倒置的胡說八道。
用這些宗教圣人是人民的悲劇,而不是人民是喜劇。今天繼續歌頌,就是對人民的犯罪。
道德不是空談空想主觀愿望,以往的階級社會從來沒有出現真正的道德。
真正的道德,就是以判斷物質利益的掌握權支配權,就是以人民是否成為統治階級,勞動者大眾當家做主為依據,為了這樣的目標,只有這樣的思想觀念才是真正的道德,而一切裝模作樣的用好聽的仁義愛普世的名義名詞的,維護掩飾階級社會既得利益的都是偽道德,都是邪惡的反人類反社會反文明的。
宗教講愛,卻不去認識什么事情什么因素導致人沒有愛;儒術講仁,卻不肯認識等級壓迫會導致最沒有仁。普世價值講人權,卻不去讓人們認識物質利益平等是最本質的權力;社會講穩定,卻不去認識到底什么事情什么因素影響穩定破壞穩定。追求真理就是追求客觀事實。任何背離掩飾歪曲誤導客觀事實的,掩飾掩蓋事實根源的,都是花言巧語的欺騙。這些都需要進行批判的。
轉載:
中國的絕對隱私《“親下以謀上”兩千五百年》
- 古史漫談 - 青年論壇_北青網
兩千五百年前發生了一起改變中國命運的大事,成了中國傳統的絕對隱私。周景王“鑄無射”“修義經”遭到“親下以謀上”的單穆公反對,稱它為“離民之器”(注 1)!關鍵時刻周景王莫名其妙地去世,引發了“單氏取周”(注 3)。“單氏取周”最先殺了“儒子王”文子(注 2)推出了平民孔子,孔子“修春秋”燒毀了中國絕大部分史料,改變了中國歷史文化傳承,造成了中國周朝以前的斷代。漢武帝“獨尊儒術”后,又在歷史和文化上肯定了這一后果。莊子稱他們是“毀道德以為仁義”。兩千五百多年來改朝換代變化萬千,“中國”一詞已由當時只表示周朝都域拓展到代表整個社會。而唯一沒有變化的,是被韓非稱為“單氏取周,親下以謀上”、被老子稱為“中國有人,焉非陰非陽”的民道革命!《韓非子·說疑》:“周單荼、燕子之此九人者,之為其臣也。皆朋黨比周以事其君:隱正道而行私曲,上逼君而下亂治,援外以撓內,侵下以謀上。不難為也:如此臣者,唯圣王智主能禁之。”“親下以謀上”兩千五百年給世界和中華民族造成的人才物時損失無法估量!其教訓,異常深刻!
兩千五百年的社會實踐證明,打著“為民”旗號民不民官不官的“單氏取周”,是中國真正的亂源。兩千多年來,中國民眾的革命連綿不斷,一代人失敗了下一代人繼續用同樣激動人心的理由起事,可是沒有一個最后是成功的,利利間無休止的民道“革命”拖住了中國進步的后腿!因為他們倒洗澡水總是連孩子一齊倒掉!可以說,官義存在的合理性勿庸置疑!官不知義民要造上,民不知利官要愚下,官義是民利的可靠保障!然而官義的概括是件十分困難的事,它必須要由長期從官經驗的理想中得出,其每一點進步都伴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群眾路線”及多少數選票對它無濟于事!因為責任、理想等社會科學技術問題和“群眾運動”問題不同屬一個判斷系統。由于“單氏取周”中孔子在魯國燒毀了中國幾千年的大部分官道傳承文獻,后人想靠一兩代人幾百年的努力很難恢復幾千年社會治理成就,這也是漫長反動封建制不能被消除原因。“親下以謀上”或“親上以謀下”,都是唯利是圖的智者對人生的惡意愚弄。有幸,我們生長在世界科技膨脹的時代,歷史又保存了周景王的“義經”老子文和老子對“義經”的解說《文子》,面對改革開放政策,我們點燃中國人的圣火找回失落的靈魂,恢復中國理想傳承是件十分有意義的重要工作。
《莊子·知北游》老子說:“中國有人,焉非陰非陽。”“中國”特指當時各諸侯國的中心之國——周朝都國疆域,“有人”指群眾。古代“官義民利”,領導知無,故稱“無人”,群眾知有,故稱“有人”,老子說“君子懼失義,小人懼失利。”利是民的理,義是官的理。領導或“無人”知無才能創有,群眾或“有人”知有才能安定。《文子》老子說陰陽是“專而為一分而為二,反而合之上下不失。”上下“合之”不是上下“混之”,民道與官道形同“負陰而抱陽”,陰陽清國運興,陰陽亂國運暗!中國在“改革開放”后有了革命性的變革,官民間或“無人”(注 4)與“有人”間也在悄悄發生著變化,有了新義——“領導責任制”。官民或“無人”與“有人”間的道德與仁義自然合作,能徹底改變“單氏取周”后“毀道德以為仁義”、“親下以謀上”“萬世之患抑固窶”的“獨尊”格局。重視從群眾路線“親下以謀上”兩千五百年引發出的歷史沉痛教訓,對中國乃至人類今后的發展建設至關重要!《韓非子·說疑》說:“周單荼、燕子之此九人者,之為其臣也。皆朋黨比周以事其君:隱正道而行私曲,上逼君而下亂治,援外以撓內,侵下以謀上。不難為也,如此臣者,唯圣王智主能禁之。”官道與民道、群眾路線與領導路線不是“矛盾”不能偏廢,它們是“唇齒相依”“負陰抱陽”,缺一不可。毛澤東試圖用“為人民服務”來解決這一難題,但是都為人民服務誰為人民作主啊!用法律?但法能法后果法不了原因啊!能為原因作主的就是官義,就是責任!還是《文子(賓起)》的話深刻:“楚平王問主持周景王“鑄無射”鐘以“宣布哲人令德”的大臣賓起說:我聽說你學成于老聃門下。現在仁義之士雖然有理想,但遇到的是私欲亂政的時代,用周景王的權威去化解長久動亂的民眾,能行嗎?文子說:依規律制定的邏輯原則,目的是規范錯誤的混亂思想為正確的邏輯思想,糾正動亂為秩序,化解腐敗為淳樸。讓淳樸的原則重新生發,社會才能安定團結,關鍵在周景王。為民作主的人是民眾的老師,上層人是下層人的儀表,上求美義而下求食利。上層守規矩有原則,則下層就會相互幫助守秩序。下層能相互幫助守秩序,就不會產生私欲亂政時代。好原則積累起來造就了王天下,社會怨恨積累起來就會導致亡天下。石頭積聚起來能成山,水源積聚起來能成海,不積聚而能成就的是沒有的事。”原文:“平王問文子(既“儒子王”賓起)曰:吾聞子得道于老聃。今賢人雖有道,而遭淫亂之世,以一人之權而欲化久亂之民,其庸能乎?文子曰:夫道德者,匡邪以為正,振亂以為治,化淫敗以為樸。淳德復生,天下安寧,要在一人。人主者民之師也,上者下之儀也,上美之則下食之。上有道德,則下有仁義。下有仁義,則無淫亂之世矣,積德成王,積怨成亡。積石成山,積水成海,不積而能成者未之有也。”
中國現在“改革開放”后有了革命性的變革,官與民或“無人”與“有人”間也在悄悄發生著變化,有了新義——“政治文明”和“領導責任制”。
(注 1)引自《國語》“二十三年,王將鑄無射而為之大林。單穆公曰:不可!……鑄重幣以絕民資,又鑄大鐘以鮮其繼……三年之中而有離民之器二焉,國其危哉!”
(注 2)《書經·周書·立政》“今文子、文孫孺子王矣。”“儒子王”是專指立文之人“文子”的。文子是儒子王,周景王的儒子王應當是“單氏取周”最先殺死的大夫賓起,而后單氏立了老子的學生——魯國的鄉校老師孔子。《文子》一書的作者是賓起,是記錄哲人老子闡述周朝義經的史料。
(注 3)引自《韓非子·說疑》:“單氏取周……人臣之弒君者也,奸臣聞此蹶然舉耳以為是也。”
(注4)引自《莊子·田子方》稱關尹為“伯昏無人”:“列御寇為伯昏無人射”,“無人”指帶領民眾知無創有的領導。
轉載:
《中華大災變》:“單氏取周”孔子燒書斷史造成中國兩千年落后
[王振今]
簡介:
"單氏取周"語出《韓非子•說疑》,其原文如下:“以今時之所聞,田成子取齊、司城子罕取宋、太宰欣取鄭、單氏取周、易牙之取衛、韓魏趙三子分晉,此六人者,臣之弒其君者也。”周景王去世,公元前 520年 6月11日的葬禮上單穆公發動了政變,他首先殺死了儒子王大夫賓起(《文子》一書作者)立了孔子,又殺死景王八個兒子,并在楚國暗殺了景王立的王子朝,留下一個聽話的小兒子丐繼了王位,稱周敬王。史學稱此為“王朝交魯”,韓非子稱此為“單氏取周”:“周單荼(單穆公)、燕子(劉狄)之此九人者,之為其臣也。皆‘朋黨’比周以事其君。隱正道而行私曲,上逼君而下亂治,援外以撓內,侵下以謀上。”又說:“單氏取周……人臣之弒君者也。奸臣聞此蹶然舉耳,以為是也。”孔子得勢后先在魯國殺了勇于直言的少正卯,接著在魯國燒毀了周朝絕大部分傳統圖書,連太子晉說的“厲始革典”建立共和的“民之憲言”和他夸贊“古之遺愛”的子產刑鼎文都沒給留!
說孔子是中華民族的最大敗類,根據如下:
一、據西漢“獨尊儒術”的《緯書》記載,孔子將古傳的3240篇古《尚書》刪毀為120篇,古籍因此喪失了96/100以上!造成中國周厲王以前的歷史斷代,官道理論幾乎損失殆盡。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說:“周以前為一進步時期,周以后為一退步時期。”就是由“單氏取周”和孔子對前史“約史記而修春秋,贊易道而黜八索。”的“朋黨”*封建造成的。
二、《莊子·人世間》同代狂接輿批評孔子造成周朝“德之衰”!
“孔子適楚,楚狂接輿游其門曰:鳳(龍指圣鳳指賢)兮鳳兮何如德之衰也,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無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時僅免刑焉:福輕乎羽莫之知載,禍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完了)已乎臨人以德,殆乎(危險)殆乎畫地而趨。迷陽(指孔子諂術)迷陽無傷吾行,吾行郤曲(指思想裂隙)無傷吾足。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指唯利是圖),而莫知無用之用(指科學技術)也!”
三、《亢倉子》孔子說“孝者人道”但《莊子》說“孔子不見母”偽善不是人!
《亢倉子》說“閔子騫問仲尼:道之與孝相去奚若?仲尼曰:道者自然之妙用,孝者人道之至德。”這個閔子騫就是魯國最早功擊周景王“大人患失而惑”歪曲“無學”是“不學”的反動政客。《莊子·盜跖》:“孔子不見母,匡子不見父,義之失也。”孔子偽善,不是人!孔子的言論也不可信!因為沒有他的親著是“吾黨小子狂簡”的!
四、《周易》說孔子信命求卦,聽說當不了官就大哭“息志、停讀、禮止、史削”!
《周易》:“仲尼,魯人,生不知易本,偶筮其命,得。旅,請益于商瞿氏。曰:‘子有圣智而無位。’孔子泣而曰:‘天也!命也!鳳鳥不來,河無圖至。嗚呼!天命之也。嘆訖而后息志、停讀、禮止、史削。五十究易,作十易,明也。”譯文:“仲尼,魯國人,生來不知道《周易》的本義,偶然筮算了自己的命運,覺得有收獲。一次旅行,請商瞿氏給自己算命。商瞿氏說:‘你有圣人的智惠而無圣人的位置。’孔子哭訴說:‘天哪!命啊!我這個賢人不出來黃河源頭的周朝圖謀是達不到目的!嗚呼!上天的命運按排。孔子哭訴嘆息以后,志氣沒了、不讀書了、不講禮節了,開始刪削中國的歷史。五十歲時研究易經,為《周易》填了十翼(翅膀),明白了自己的為人。”《莊子·盜跖》:“魯國之巧偽人孔丘……使天下學士不反其本。”
五、《莊子·天運》孔子“規”勸老子反“無”:“孔子見老聃,歸,三日不談。弟子問曰:“夫子見老聃,亦將何規哉?”孔子曰:“吾乃今于是乎見龍!龍,合而成章,乘云氣而養乎陰陽。予張口而不能嗋(音協·合),予又何規老聃哉?””
老子文是公元前522年周景王改革周朝300年來政策欽定的“令德”,因為這一年《左傳》記載:魯大夫閔子馬公開攻擊周朝不學周禮,歪曲老子改革周禮的“無學”理論是“不學”。老子文也是鄭國子產“鑄刑鼎”后于公元前522年周景王為天下“鑄無射”鐘(《國語》“伶州鳩對曰:……無射,所以宣市哲人之《令德》。”)的律文,因為這一年《國語》中記載單穆公反對景王“鑄無射”鐘,他攻擊老子文“有狂悖之言,有眩惑之明,有過慝之度……三年之中而有離民之器二焉,國其危哉”!也因為鐘上的律文無先后之分,造成了帛書抄本“德經”在先,而其它抄本“道經”在先的差別。正因為以上的原因,戰國時期的韓非子才稱老子文是“老子貴虛靜而重變法”,說單穆公政變是“親下以謀上”,說老子文是《周書》,因此《周書》“師曠歌‘無射’曰:國誠寧矣遠人來觀,修《義經》矣好樂無荒。”《文子》老子曰“河出圖(義圖),洛出書(義書)。”留傳下了春秋末期各國對周《義經》、《令德》、《周書》或《老子》的不同抄本。
中國兩千五百年的“患抑固窶”告訴現代人,當年周景王“鑄無射”——“宣布哲人之令德”無可非議,是歷史的必然!孔子諂上諂下的諂術,先諂住魯國的孟僖子、季武子得以“從老聃助葬于巷黨”諂住老子,接著又諂住單穆公“毀道德以為仁義”結“朋黨”政變而“單氏取周”。“單氏取周”萬惡不赦,傾竹難書!
中華民族最大的敗類——孔子為什么至今受寵?原因是孔子諂上諂下的諂術。《韓非子·外儲33》:“仲尼曰:與其使民諂下也,寧使民諂上!”諂,是智巧,不是精神文明的“事實求是”!明確說:中國的上下傳統是幾千年社會發展出來的,不是孔子“親下以謀上”或“親上以謀下”諂出來的!據漢《緯書》記載,孔子在“單氏取周”“修春秋”時將中國古文獻3240篇燒掉2689篇,剩下的不足4/100!“刪書斷自唐、虞,則唐虞以前孔子得而燒之。《詩》3000篇存311篇,則2689篇孔子亦得而燒之矣。”造成中國周厲王以前的歷史斷代!所造成的人財物時流失拖住了中國發展的后腿,給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精神傳統造成了毀滅性的損失!諂下和諂上的“好禍”攪亂了中國傳統上下關系,是兩千多年落后的原因!在社會主義精神建設中不立意在道義建設,不清算孔子諂術,而奢望在多數或少數人意愿上求解,那是“天方夜譚”!不論官道或民道,“諂”總是一劑有毒的強腐藥,面對它再高的少數人權勢、再低的多數人渴望也往往要迷惑,在“怪圈”面前的“多數人”或“少數人”說教僅僅是一場“諂”戲而已。有充足理由總結,孔子“玩人喪德”,正是以“諂”殺人兩千五百二十多年!而那些吹捧美化孔子的人,也正是引誘中國人民自殺的追命鬼!每一個正直的中國人,都應當從對中國的上下傳統“親下以謀上”和“親上以謀下”的圈套中覺悟出來,向孔子討血債,找回自己失落的精神和文明!找回中國人自己的一片藍天!民道革命勝利后必須進行官道革命,官道革命是真假革命的試金石!同道度力,同力度德,同德度義,同義度導,同導度成,同成度道!立人不如立事,立事不如立黨,立黨不如立法,立法不如立義,中國《義經》救世界!在孔子諂下與諂上的諂術面前,多數或少數人的意愿也會成為一場諂戲!現代最需要諂術的是現代中國的特權階級*封建和黑社會,它們已經形成了中國的三大頑癥。一定意義上說,黑社會是特權階級*封建的權益反彈,相互勾結殘害民眾!它們同是今天壓在中國人民身上的新“三坐大山”。
兩千五百年前發生了一起改變中國命運的大事,成了中國傳統的絕對隱私。周景王“鑄無射”“修義經”遭到“親下以謀上”的單穆公反對,稱它為“離民之器”(注 1)!關鍵時刻周景王莫名其妙地去世,引發了“單氏取周”(注 3)。“單氏取周”最先殺了“儒子王”文子(注 2)推出了平民孔子,孔子“修春秋”燒毀了中國絕大部分史料,改變了中國歷史文化傳承,造成了中國周朝以前的斷代。
孔子在左兜里裝上了政治“修上”,右兜里又裝上了俗禮“諂上”,左右開攻地向中華民族上下政治傳統發難。他沒學過數理化,就刪除了《六藝》中的“射、馭、數”而補以“詩、易、春秋”;他不知道治理社會經驗的重要,就妄自“約史記而修春秋,贊易道而黜八索。”據漢《緯書》介紹他把3 2 4 0 篇古《史記》“約”掉了3 1 2 0 篇,使后人對前史望塵莫及,讓后人只會算卦不懂數理化!天理,國法,人情。孔子用“人情”偷換“天理”,是以下犯上。2 5 0 0 多年前,他在“單氏取周”的藥店里,給中國人民開了一付“毀道德以為仁義”的毒方,漢武帝用“獨尊儒術”藥引給中國人民煎服后,使中國兩千多年陷于不能自拔的麻木境地。戴震在《孟子字義疏證》中說:“酷吏以法殺人,后儒以理殺人……。人死于法尚有憐之者,死于理,誰復憐之?”中國兩千多年來,死于理者可太多了!禮教、易教、外來的和自創的宗教、東西方民主的錯位等等,豈止“后儒”一家以理殺人?那些否定《無學》不尊重社會上下傳統的人,那些迷惑于孔子說教而不想求解于本質實事的人,那些忙亂于現實應變不想求解民族進步傳統理想的人,那些貪戀于邦私繼續扼殺“周以前為一進步時期”主流精神的人……都是不同程度的以理殺人者!
轉載: 老孔個人關系好,但對待景王鑄無射是兩陣營——回答[符號] 君問 文章作者:[王振今] |
一、姓氏。 周文王十個兒子最小的叫季,武王建周后兩年病故,周公代年幼的成王執政,給季封土叫聃,封職為司空(相當建設部長),因此稱季為聃季,他還給自己長子禽封土叫魯,因是晚輩未稱魯禽,而直稱伯禽。王封的聃,非聃族人是不允稱謂的,老聃就是這一事實的繼承人。因“聃季”是周公代成王封的,又是成王的叔氏,故老子又是王族繼承中的成王族人。老也是王封的姓,子是子學家,今有《二十二子》,都是古代的有名學家,老子是學家的姓位稱謂。老子本名陽子,字來,因此,又有老陽子和老來(萊)子的稱謂。我寫的書《老子全解與中華精神建設》,對這些名謂考查的比較清楚。 二、周亂原因。 請你細讀一下我的文章并核對《左傳》和《國語》,不問自 中國的哲學王——老子 西方把自己的哲學王——基督捧上了天,中國卻把自己的哲學王——老子踩進了地!西方人望天可以寄托以靜心,中國人望著地上的“仁義道德”直發懵!兩千多年撣指一揮間,甚至洪秀全、孫中山這樣的思想家,也不得不望著西方的天際辦中國的事情。不能用自己的傳統辦自己的事情,愧對先祖列宗,愧對偉大的中華民族。歷史不能重演!我們要從地下把自己的哲學王挖出來,還老子一個本來面目。那么,就先從中華民主的釋義談起。 “民主”是中國乃至世界近代革命史中的一個輝煌的字眼,“爭民主、爭自由”的口號喚發出了幾代人民變革現實的革命意志。然而,幾經腥風血雨、如火如荼的民主革命斗爭的硝煙散去之后,人們才開始認真品評諸如民主、自由、人權等概念的真實含義。人民不要主自己當主可以嗎?人不受約束地在社會自由所為可以嗎?自己做主地自由所為就是人權嗎?回答這些問題,需要作一番歷史和語言工程地考證。 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李大釗在“五四運動”時期就對“民主”翻譯問題做出過分析。他在《平民主義》一文中,認為西方的democrac y 應當翻譯為“平民主義”,而翻譯成“民主主義”——“則嫌他治意味過重,所能表示的范圍,倒把本來的內容弄狹了。”在中華民族傳統的理性觀念中,民主做“為民作主”解,俗傳“當官不為民作主,不如回家賣紅薯。”《尚書。多方》“唯成湯克以,爾《多方簡》代夏作民主。”民主,應包含人民和人主兩個方面的內容:個人是精神作主,黨派是魁首作主,社會是領導作主。西方的新“民主”觀念,就沒有這樣多的思想內容:它們在政治上要求“民自作主”,在行為上要求個人隨心所欲的自由,在目的上要推翻人剝削人、人壓迫人的社會制度。李大釗接著說:“現在的民主政治,已不含統治意思;因為“統治”是以一人或一部分人為治者,以其余的人為被治者;一主治,一主被治;一主統治,一主服從;這樣的關糸,不是現代平民主義所許的。”追其宗旨:翻譯成“民主主義”或“平民主義”的 d e m o c r a c y 的目的是要推翻社會的上下統治制度。于是,就產生了一個敏感的社會問題:人民果真可以不要人官作主而自行作主嗎?中國和世界所有的革命實踐證明:不行!新的社會制度還得照樣要產生領導與被領導、治與被治的官民上下關糸。與馬克思的上下階級斗爭觀念不同,現代社會主義國家締造者--列寧肯定:“只有‘下層’不愿照舊而‘上層’也不能照舊時,只有在這種時候,革命才能取得勝利。”(《列寧文選》第二卷第 7 4 9 頁)這就又涉及了中華傳統上義下利的道德規范問題。 中國是一個有五千年傳統的文明古國,在2 5 0 0 年前就走過了夏、商、周的“君主”制,人民推翻周厲王后的“共和”制,和太子晉修義經后景王“公乃王”的公務制。現代科學和中國的古史證明:君主制、共和制和公務制,是人類在原始身族、母系家族、父系鄉族、派系邦族、天下民族社會遞進的三種社會治理模式,持有“身、家、鄉、邦、天下”不同社會層次信仰的人,都可以在這三中模式中進行利益取向。中國有些人用外國帳本定性中國歷史,說中國以前是奴隸制和封建制社會,思想落后、生產力低下,社會領導人都是奴隸主貴族!說這樣話的人,不是不知者就是滅祖者!世界上有“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奴隸主嗎?有現代冶煉和研磨技術都難以復制“越王釗”的落后嗎?有現代理論都難以超越的老子、孫子等理性境界的思想封建嗎?有人均糧食占有量比近代人均糧食占有量還高的生力低下嗎?說不清的歷史問題,不要隨聲附和下結論,容易行成滅祖和誤導后人之嫌。有人根據現存史料,斷定中國的文化主軸是儒、釋、 中國原來的《史記》、《八索》根本不是現在《史記》和《周易》的樣子,現在的《史記》和《周易》是經過孔子等對古史約修、贊黜后的作品。據漢《緯書》介紹:孔子將古傳的3 2 40 篇古《尚書》刪毀為1 2 0 篇,古籍因此喪失了9 6 / 1 0 0以上!據《孔子集語·六藝上》說:“仲尼,魯人,生不知易本。偶筮其命,得。旅,請益于商瞿氏,曰:‘子有圣志而無位’。孔子泣而曰:‘嗚呼,天之命也!’嘆訖而后息志、停讀、禮止、史削。5 0 究易,作十翼,明也。”所以,他的后代西漢孔安國才總結他是“約《史記》而修《春秋》,贊《易》道而黜《八索》(可能是單氏的策命)”。不但如此,他還將周朝的“禮、樂、射、馭、書、數”六藝,篡改為他的“禮、樂、詩、書、易、春秋”《六經》。把射、馭、數的理性觀念,葬身于詩情、算卦和戰亂的感情觀念中。他所謂的“中庸”,是讓中國人在是非問題上搞中庸;所謂的“易”,是讓中國人在關楗問題上搞變 “公元前 5 5 0 年,《國語·太子晉諫》:“厲(周厲王)始革典十四王矣,基德十五而始平基禍,十五其不濟乎!吾朝夕警懼曰:其何德之修而少光王室?……。未觀夫前哲之令德……,害之道也。”太子晉因操勞過度早逝。周景王繼承他父兄“修《義經》”的遺志,于公元前 5 2 1 年鑄成了宣布哲人令德的“無射”鐘,向世人公告中華《義經》——“公乃王”官道義制的起動!這件事引起了一些邦派魁首的震怒。首先是堅持《周禮》的魯國反對,《左傳·昭公十八年》:“閔子馬曰:周其亂乎必有多是說,而后及其大人,大人患失而惑。又曰:‘可以無學,無學不害’不害?不學!”——以意念決斷‘不’偷換觀念判斷‘無’,對周景王和老聃繼承發展的《無學》理論,進行了惡毒地歪曲和攻擊。特別是周室單穆公的結黨營私,公開反對景王的官道變法,《國語》:“王將鑄無射而為之大林(施為全社會),單穆公曰:不可!……,制度不可以出節!”誣蔑老子文“有狂悖之言,有眩惑之明,有轉易之名,有過慝之度!”硬把官道 公元前 5 3 5 年,《左傳·昭公七年》:“秋八月,衛襄公卒……。王使成簡公如衛吊。”又說魯“孟僖子病,不能相禮……。故,孟懿子與南宮敬叔師事仲尼。”孔子當年1 7 歲,因孟僖子有病故推薦他去衛國領葬,“從老聃助葬于巷黨”一事當在這一年。這一年孔子的母親顏征在去世,《莊子·盜跖》:“孔子不見母,匡子不見父,義之失也。”也是在這一年。因為,孔子在國內是不會“不見母”的,在此以后,又不存在“見母”的問題,而此前孔子又從沒離開過魯國。可以肯定:導至“孔子不見母”的“巷黨”助祭活動,不在魯國。有人說是在京師洛邑,可這一年周室并沒有重要人物去世。唯一可能的,就是周室的康叔之后—— 衛國國 君衛襄公去世。1 1 月魯季武子去世,孔子忙完了季武子葬禮又去參加“十二月癸亥,葬衛襄公。”的葬禮。現在,還有兩個問題需要弄清楚:一、“王使成簡公”與老子的關系;二、孔子所謂“巷黨”的真實含義。 據《左傳》和《史記》記載,周公代政時封周成王的小叔叔季載為司空,封土為聃國,平王時東遷至粱甫(今開封中牟一帶),現開封縣尚存“老丘”遺址,老聃就是這一事實的繼承人,因此君稱老聃。又因為老聃是成王族人的領袖,故,被族人立為成簡公。這樣,《左傳》“王使成簡公如衛吊”和《禮記》“吾從老聃助葬于巷黨”就是一回事了,這是其一。其二、公元前 53 0 年《左傳·昭公十二年》記:“成(周成王)、景(周景王)之族賂劉獻公,丙申殺甘悼公……。于市及:宮劈綽、王孫沒、劉州鳩、陰忌、老陽子。”其中“于市及”的監斬官老陽子是老子的本名,老子姓老名陽子,周成王族人。因此,他的管家人揚朱才職稱陽子居、學稱陽生。“李耳”是西漢獨尊文化對成王族老陽子族祖——“聃季”二字的各去一半的貶義倒稱,以示其“絕其道”的決心,沒有先漢依據。老子是成簡公,事出有因。公元前 5 3 5 年1 2 月 2 3 日,1 7 歲的孔丘隨3 7 歲左右的成簡公老陽子到衛國都城帝丘(今濮陽),主持了“巷黨”的衛襄公葬禮。 說清“巷黨”助祭一事,涉及一樁“日蝕”懸案。《禮記·曾子問》:“昔者,吾從老聃助葬于巷黨。及堩日(到墓道畫日處),有食之。老聃曰:丘!止柩(有尸棺)就道右,止哭以聽便!既明(點亮燈),反,而后行(退行)——曰禮也!”對于這段話的理解眾說紛紜,留下了“孔子不知日食何時結束”的傳說。究其原因,是斷句和辭義的理解問題,關鍵是對“及堩日有食之”六字的理解斷句。堩(音更,墓道),《儀禮·既夕禮》:“唯君命止柩于堩,其余則否。”人們在墓道“堩”中不可能見到真日蝕,只能見到當年四月初一日蝕的繪畫,因此,稱為“堩日”。為了消除日食喪君的影響,老聃帶領孔子實行了君命“既夕禮”,以達到“其余則否”的精神目的。另外,對“巷黨”一辭的理解,也歷無定論,大多按地名解釋。這些“解釋”忽視了《論語·先進》、《莊子·齊物論》提示的文學和言語、名和 中國近代的革命領袖 孫中山 先生在《建國方略》中說:“中國由草昧初開之世以至于今,可分為兩個時期,周以前為一進步時期,周以后為一退步時期。”這一時期,相當于春秋繁榮到戰國禍亂的歷史轉折時期。《韓非子·說疑》:“周單荼(單穆公)、燕子(劉狄)之此九人者,之為其臣也。皆‘朋黨’比周以事其君:隱正道而行私曲,上逼君而下亂治,援外以撓內,侵下以謀上。”又說:“單氏取周……人臣之弒君者也。奸臣聞此蹶然舉耳,以為是也。”到現在為止,我們的歷史書仍把“單氏取周”說成是“王子朝之亂”,真可謂是貨真價實的“奸臣以為是”的邏輯!這個“邏輯”的特點,就是顛倒是非、混淆視聽、欺上瞞下:以民道的“仁義”偷換官道的“道義”——為官場營私舞弊制造政治根據;以意向的決斷“不”偷換觀念判斷“無”——為打擊科學觀念為愚民弄權制造思想根據。自漢武帝“獨尊儒術”以后,這個“退步”現象有增無減,董仲舒用今文概念偷換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自古就萌發了上義下利的官道義經令德規范:《堯典》“格于上下,克明俊德。”;《舜典》“達于上下,敬哉有土”;《大禹謀》“反道敗德——君子(官)在野小人在位。”;《商書》“居上克明,為下克忠。”;《周書》“上下勤恤……王以小民受天永命。”及至周靈王時,產生了規范義經令德的社會需要,太子晉對師曠說“立義治律,萬物皆作”。《國語·太子晉諫》表達了這個意向:“厲(周厲王時)始革典十四王矣,基德十五而始平基禍,十五其不濟乎?……觀之《詩》、《書》與《民之憲言》,皆亡王之為也。上下儀之無所比度,王其圖之?夫,事大不成象,小不成文。上非天刑,下非地德,中非民則,方非時動,而作之者必不節矣!作又不節,害之道也。”太子晉諫說明,自公元前 8 4 1 年“共和”《民之憲言》革典的 2 9 2 年以來,官道制度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社會需要。公元前 5 3 6 年子產在鄭國成功地創造了世界首列“門不 唐玄宗改定老子文為《道德經》,依據其2 5 5 0 年前《太子晉諫》的主張,老子文應是周景王對“厲始革典……民之憲言” 3 1 7 年以來、十四個王的社會治理經驗總結。“鑄無射“并不是鑄造射箭的鐘,而是《國語》:“王將鑄無射,問律于伶州鳩。對曰……六曰無射,所以宣布哲人之令德,示民軌儀也。”原來,《鑄無射》是周景王宣布哲人令德的器物,是對社會道德行為規范的射的,是集中華上義下利民主傳統大成的憲章 。《義經》——老子文自始至終貫穿了上述深刻的理性宗旨:一、“道,可道(導),非恒道;名,可名(命),非常名。”是人類文化史上空前絕后的理性絕唱!它說明中國理性早在2 5 0 0 多年以前,就明確區分了規律(道)和邏輯(導)的“自無起有”的理性關系,早就明確了認識(度)與造意(命)的自無起有的靈性關系。這些科學概括,甚至在今天的西方學術界(包括馬克思主義),仍然是一個含混不清的問題。二、“身、家、鄉、邦、天下”是老子文中概括的由身族到母系家族、到父系宗族、到派 孔子等對中國兩千多年的文化歷史影響很大,一個魯國的“鄉校”教師,何以能越居鄉界而操縱天下的精神取向?如上所述,除得益于孟僖子推薦、老子教導,主要是他在“單氏取周”的動亂中背叛了老子的事業,受到單穆公等人的垂青,否則他哪里有錢“周游列國”、自建莊園哪。莊子文對這些記述的很多:如在《莊子·天運》中孔子和子貢等用“仁義”策反老子背叛景王道義事業,老子說他們“使天下無,失其樸”;在《莊子·大宗師》中孔子承認他的“世俗之禮”與老子的“無為之業”的對立;在《莊子·天道》中要老子把他的《十三經》著述藏入王室被老子拒絕,老子說他是“亂人之性”!;在《莊子·天運》中要用他的《六經》篡改周室《六藝》,老子說“今子之言猶跡也”;在《莊子·天運》中他把理論歸結為“度數(邏輯)”和“陰陽(辯證法)”,老子說“怨恩、取與、諫教、生殺八者”才是“正之器”,老子說他們的主張是“莫得安其性命之情者,而猶自以為圣人,不可恥乎!其無恥也!”孔子的理論行為受到同代正義人們的譴責,楚狂接輿說他美得像“鳳”鳥一樣造成“德之衰”,魯盜跖罵他是“魯國之巧偽人孔丘”是“使天下學士不反其本”的“盜丘”,因此“丘再逐于魯,削跡于衛,伐樹于宋,圍于陳蔡”。真有“過街老鼠,人人喊打”之勢。在對待中華上下政治道德上,孔子同單穆公“親下以謀上”一樣,在《莊子·大宗師》中主張“修上而趨下”。一個要對景王政權“謀上”,一個要對景王令德“修上”,真可謂是一丘之貉!不過孔子比單氏還多了一手,《韓非子·外儲》:“仲尼曰:與其使民諂下也,寧使民諂上。”這樣,孔子在左兜里裝上了政治“修上”,右兜里又裝上了俗禮“諂上”,左右開攻地向中華民族上下政治傳統發難。他沒學過數理化,就刪除了《六藝》中的“射、馭、數”而補以“詩、易、春秋”;他不知道治理社會經驗的重要,就妄自“約史記而修春秋,贊易道而黜八索。”據漢《緯書》介紹他把3 2 4 0 篇古《史記》“約”掉了3 1 2 0 篇,使后人對前史望塵莫及,讓后人只會算卦不懂數理化!天理,國法,人情。孔子用“人情”偷換“天理”,是以下犯上。2 5 0 0 多年前,他在“單氏取周”的藥店里,給中國人民開了一付“毀道德以為仁義”的毒方,漢武帝用“獨尊儒術”藥引給中國人民煎服后,使中國兩千多年陷于不能自拔的麻木境地。戴震在《孟子字義疏證》中說:“酷吏以法殺人,后儒以理殺人……。人死于法尚有憐之者,死于理,誰復憐之?”中國兩千多年來,死于理者可太多了!禮教、易教、外來的和自創的宗教、東西方民主的錯位等等,豈止“后儒”一家以理殺人?那些否定《無學》不尊重社會上下傳統的人,那些迷惑于孔子說教而不想求解于本質實事的人,那些忙亂于現實應變不想求解民族進步傳統理想的人,那些貪戀于邦私繼續扼殺“周以前為一進步時期”主流精神的人……都是不同程度的以理殺人者!中國人要盡快對“周以后為一退步時期”的“患抑固窶”自悟起來,把造成這一后果的單氏、孔子、漢武帝等等,統統釘在中華民族發展史的恥辱柱上。現代的中國人很幸運,從太平天國到現在的民道革命成果,為繼承“周以前為一進步時期”、回復中華官道民主、民道自由的傳統創造了社會條件。可以說,實現“天下大治”已為期不遠。 作人的屬性,中國人和外國人一樣,都有相通的思想感情。但,怎樣作人,中國人同外國人就不盡一致,甚至中國各民族間也存在著差距,它取決于本民族的傳統和取向。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庭,在五千年的發展中,民族間通融磨合已經形成了一個特定的共體,形成了偉大的中華民族文化。以象形會意為基礎的民族理性文字,如同古化石一樣心系中華民族的根,它甚至在日本、韓國這樣東方拼音文字的國度中也起著概念定性的作用。尊老攜幼、尊夫攜婦、尊官攜民、尊上攜下的意向,經過孔子等兩千四百多年“親下謀上”、“使民諂上”的指染,至今仍光彩奪目,就是一個明證。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官民體驗了共同的歡喜與憂傷、幸福與磨難,毛澤東去世后又產生了共同改革開放的需要。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改革開放,正在使中國社會主義事業走向實際生活。短短十幾年的巨變,難道不是鄧小平恢復中華上義下利“為民作主”的古傳統的體現 西方的民主就沒有中華民主的豐富內容和復雜的歷史背景。李大釗接著分析:“民治主義,與 democracy的語源實相符合。按希臘語 demos義與人民(people)相當kratia義與“統治”(rule or government )相當;demo kratia ,即是 democracy ,義與“民治”相當……。惟至亞里士多德時代,學者用之,詮義尚各不同。到如亞氏分政體為三種:一、君主政治(monachy ),二、貴族政治(aristocracy ),三、民主政治( polity )。此三種政體又各有其變體:君主政治的變體,為 暴 君政治( tranny );貴族政治的變體,為寡頭政治(otigaychy );民主政治的變體,為暴民政治。democrecy 是亞氏詮釋,democrecy不釋為民主政治,而釋為暴民政治;亞氏表明民主政治,不用 dmocrecy ,而用polity 。包萊表士氏( polybios )則又是用democrecy 一語,以當亞氏的 polity 。后來地用日久,終以表示“民治”的意義……。現代的民主政治,已不含統治的意思。”這就是說,被中文譯為“民主”的西方民主democrecy ,最初為暴民主義,后為民治主義,現在則為不含上下統治意思的個人自由民主的政治名詞。把民主混同自由就失去了上下道德約束,世界沒有上下制約行嗎?西方理性告訴人們:行!問題是要加強社會法制建設,這樣,一方為個人的民主自由,一方為社會的法 中華優秀的民主傳統,是世界東方民族和各地華人社會的理性根據。中國“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引進了西方式民主,“打倒孔家店”、“爭民主”、“爭自由”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革命熱情。但這個“新民主”實與中華傳統民主相距甚遠,沒有揭示出癥結所在,風馬牛不相及!非但“孔家店”沒打倒,反到召來了一場外國主義在中國的國內戰爭。中國是需要一場恢復中華五千年民主傳統的革命,但,這不是殘酷戰爭或狡滑斗爭手段所能解決的問題,它需要一批優秀的專家學者和社會工程人員坐下來,冷靜細致地對中國歷史問題進行一番清理。靠群眾路線的“親下以謀上”不行,靠領導路線的“親上以謀下”也不行,如鄧小平同志說的,需要“實事求是”!用以文代哲、以情代理、以后代先的手段理解《老子》文,會“無”“不”不分、“恍”“惚”不分、“天”“人”不分、官道民道不分、歷史先后不 |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