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技術瓶頸原因
物聯網是高技術行業,持續不斷地創新是其生命力所在。但是,單個物聯網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卻有自身難以克服的制約瓶頸,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資金約束
物聯網行業是新興行業,市場需要大力開拓,銷售費用投入巨大,但銷售收入卻增長有限,因此企業利潤微博,無力進行巨額的資金投入研發。
二:時間約束
一項具有革命性的技術進步需要發明人長期的實踐積累、思索改進、驗證比對,躍變性的靈感或許發生在休假、散步、吃飯之時,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可遇不可求,這對于有嚴格財務約束的企業來講的確勉為其難。
三:智力約束
一家物聯網企業要進行一項目標明確的技術攻關,盡管可以集中一些技術力量,但畢竟有其局限性,人才數量有限,每個人才的技術背景也是有限的,不可能做到集思廣益。
四:不確定性
技術發明創造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失敗率很高,而成功的幾率卻很低,這對于追求經濟效益的企業組織來講是不能容忍的。
由于上述原因,物聯網企業的技術進步非常緩慢,嚴重制約其快速發展。
我國專利發展困境
然而,我國的專利現狀卻是數量激增,大部無人問津。
湯姆森路透集團的名為《專利在中國II:中國創新活動的現狀與未來》的研究報告指出,2003年至2009年期間,中國的專利總量年增長率為26.1%,而最接近的競爭對手美國的年增長率只有5.5%。
國家知識產權局最新的數據也顯示,在“十一五”期間,我國專利申請大幅增長,專利申請總量年均增長率達到了22%,發明專利申請年均增長率更是高達24%,發明專利申請年受理量穩居世界第三。
為什么企業夢里尋他千百度的寶貝卻被束之高閣呢?這同樣有幾個方面:
一:溝通不暢
企業不知道有什么發明,發明人也不了解企業的實際需求,供需脫節。大多數的民間專利發明人是作為非職務發明人的,不乏從科研機構辭職經商的人員、高校退休人員,在研發過程中沒有專項資金和政府部門或企業支持,他們的發明都是出于個人愛好,完全依靠自我來完成的。每一項專利的取得,都離不開無數個不眠之夜的思考、愈挫愈勇的實驗,傾注了不盡的汗水和心血,但由于其掌握的資源與信息有限,成果難以為人所知,大部被埋沒。
二:連續性不強
很多發明人舉全家之力進行專研,但由于缺乏后續資金支持,往往在好的“點子”閃現之后不能再進一步,半途而廢,著實可惜,因為歷史上很多重大發明都是在一些富有創造性的靈感的基礎上加以一般性完善促成的。
三:垃圾專利多
我國的專利與國外的知識產權制度略有不同,中國現有“專利”,是三個知識產權品種的合稱,包括發明專利、外觀設計、實用新型,在國家知識產權局的一位專家看來,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外觀設計有著明顯的區別,發明專利是實質審查,只有被證明是最新發明的才授予專利權。外觀設計和實用新型是書面審查制,即文件格式沒問題就授予專利權,但有可能權利不穩定,如果實用新型或外觀設計已被人設計出來,可以提出異議。因此特別具有含金量的還是發明專利,而在核心專利中,國人的占比不到兩成。大量的垃圾專利造成嚴重的物力人力浪費,這也和發明人之間缺乏交流有關。
四:科研職稱評審重論文輕專利
我國的科研院所眾多,人才濟濟,由于科研評價機制長期缺乏變革,以應對上級指令項目為第一要務,爭取財政資金,賴以存活;另一方面,上級也別無選擇,只能將項目交與下屬單位,形成了相互依賴,共生共滅的局面,因此,其評審也就是幾個專家過堂,形式一過,即束之高閣,這種機制極易導致專家壟斷與腐敗,嚴重阻礙了科技進步。
而事實上,很多科研論文是有其閃光點的,只要將其付諸于實際,生產力立刻顯現,而這個難度卻是不高的,為此必須打破目前的科研專家評審制,改由市場選擇,并給予其報酬,它將激勵科研人員將科學思想轉化為科學技術的動力。
專利股票化——創新的思路
在2011年第12期刊發的《改變貨幣發行制度或能破解我國物聯網困局》文章中已經指出,市場經濟中由于利潤的存在,產生了大量的過剩資本,它們找不到好的增值途徑,而現在作為發明專利的需求方與供給方之間的橋梁正好由其來架設。
國家設立專利股票交易所,這些過剩資本挖掘發現培育專利,也即風險投資,通過專利股票交易所交易,一方面廣為人知,起到供求溝通的作用;另一方面給優勝者以豐厚的回報,促使其研究深化,加快技術變革的速度;最后,過剩資本的投資轉化為專利發明人的收入,形成消費需求,彌補了消費不足,能有效克服通貨緊縮。
專利股票交易解決了物聯網企業的資金不足難題,因為比起自身漫長而令人憂慮的研發過程,直接購買省時省力;全國之智力比自有人才更為寬廣;更重要的是將不確定性變為確定性,企業可以選擇具有廣闊市場前景的專利買斷,充分發揮規模化生產與開拓市場的優勢,快速盈利。
專利股票交易同樣給專利發明人帶來新生,可以充分地利用所獲資金進行深入專研探索,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當然是最寶貴財富,這樣的制度安排為社會培養儲備了豐富的智庫。
而投資于專利股票的過剩資本可以獲得比投資普通股票更加豐厚的回報,原因在于投資普通股票的總體利潤來源還是實體經濟,但其消費不足依然存在,本身過剩資本就是在實體經濟中找不到投資方向才被擠出去的,現在讓上市公司圈錢強行投資,擺脫不了虧損的命運。但投資于專利股票則不同,一方面所選專利價值不為人知,具有增值空間;另一方面有央行購買,以及專利人贖回保證,實現了保值增值。
經過市場選擇的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專利,其價格高昂,一般企業無力購買,央行適時購買,并遴選合格企業免費實施,這樣既給過剩資本以合理的投資回報,又可使社會生產效率得到提高,增加了產出數量和質量水平,提升了社會福利,可以稱之為帕累托改進。
原文發表于《高工物聯網》2012年第2期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