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人民日報今天題為《寧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機》的文章尤其是這個標題,筆者首先聯想起的就是曾經被批倒批臭的“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兩者雖然時代不同,但作為屁話還是一模一樣。按照文章特別是標題的提法,我們能夠推導出的直接前提就是
改革不可能完美——大家認了吧。
不改革定有危機——讓我改過癮。
一個“寧要不完美的改革”,已經把某些群體的心地說了個明明白白。在老百姓已經經受的改革中
——大多數人買不起房只是“不完美”;
——大多數人看不起病只是“不完美”;
——大多數人上不起學只是“不完美”;
——大多數人死不起也只是“不完美”;
——大多數人血汗為少數人享用同樣是“不完美”;
——大多數人由主人翁變弱勢群體依然只是“不完美”;
——大多數人面對貪官惡霸橫行無可奈何還只是“不完美”;
——大多數人看著數十年成果為洋鬼子享用干瞪眼同樣只是“不完美”……
回過頭來問問,究竟是誰搞出來的這些“不完美”?又是誰在希望繼續“不完美”?!
盡善盡美確實不可能,但為誰而改、改的成果由誰享有的根本原則卻必須毫不含糊。摸到的石頭無論大小應該大家有份,不能少數人得寶石而多數人得爛泥。不認真搞清楚這些基本的問題,則改革的喧囂不過就是忽悠。
再說不改革就有危機的問題。如果大家覺得滿意的制度和現狀,最多只能是完善和提升,而不能為改革而改革,以致本來沒有危機的,反而改出很大的毛病——就像上邊列舉的那些“不完美”——來。盡管“兩極分化”已經是活生生的現實,但我們為了面子仍然只能說那是“不完美”而不能真的以為改失敗。以中國歷史而論,孔子向往的“三代”制度管了千多年,唐朝的制度也管了300多年,其間自然也有調整和提升,但總體還是相當穩定的,沒有瘋狂地為改革而改革。相反像王安石那樣的所謂“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改革,倒把一個好端端的北宋折騰得后來偏安一隅。什么叫“人言不足恤”?不過就是利益集團的言一定要恤、而大多數人的悲慘吶喊就無須顧及而已。都折騰好幾十年了,誰還看不清其中名堂么?
現在是老百姓和利益集團都在想方設法落實小平同志的高瞻遠矚。小平同志早就說過,沒有政治體制的改革,經濟改革的成果最終可能也保不住。如今確實到了見分曉的時候
——當把憲法規定的政治體制改掉也就是吳邦國委員長說的“五不搞”搞成,則既得利益集團和他們的外國主子就可以對吃穩發展成果比較徹底地放下心來;
——假如憲法規定的政治體制不被改掉也就是搞不成吳委員長說的“五不搞”,則利益受到嚴重損害的大多數人有希望向毒蛇猛獸們討回一部分應得的蛋糕。
“不完美”的改革不能再搞,消除危機只能是撥亂反正——也可以稱“改革之改革”。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