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兩條路線的斗爭已經白熱化
第一個問題,什么矛盾是當前中國的最主要矛盾
在當前中國,不論是自由派還是保守派,仿佛一說到矛盾,就是千頭萬緒,錯綜復雜,仿佛就無人能理清了,仿佛進一步的改革就只能摸著石子過河了,其實不然。我看是有人在借機在為不干事找臺階,借機為自己的錯誤而找藉口,借機推卸責任,借機渾水摸魚。
中國的矛盾其實非常簡單:就是一個矛盾,就是兩條路線的矛盾,是走資本主義還是走社會主義的矛盾,是站在人民利益的立場,還是站在權貴資本的立場的矛盾。
從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同志就指出了改革的初衷:先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然后實現共同富裕。小平同志還卓有遠見地指出:“如果我們的政策導致兩極分化,我們就失敗了;如果產生了什么新的資產階級,那我們就真的是走了邪路了。”
看看我們的社會結構就不難發現:真正靠白手起家,靠勤勞致富的企業家,是非常有社會良知和社會責任感的,恰恰相反,靠權力發家的權貴資本,才是社會的毒瘤。他們靠權力先富起來了,但是他們卻不想“共同富裕”了。
那怎么辦?人民渴望共同富裕啊。所以人民和權貴資本的利益矛盾決定了我們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路線。權貴資本靠權力,靠拼爹獲得資本,當然就企圖靠資本控制政治權力,搞徹底的資本主義。
而人民渴望共享社會發展的紅利,希望少繳稅,希望能獲得壟斷資本的利潤,希望分享權貴資本的利益。這是社會主義國家性質的本質決定的。因此我說,中國目前的矛盾很簡單,就是走資本主義還是走社會主義的矛盾。
第二個問題,中國走資本主義行的通嗎?
首先回答,可能。既然已經拼爹了,兒子有錢了,變成了資本家。那讓當權的爹爹把中國改成姓“資”好了。就像當年的蘇聯,一下子變成資本主義多好,前提是人民得答應。
其次是不能,這需要政治英明的群眾領袖,能站在人民的立場,發動一場“共同富裕”運動。共同富裕是分配現有的蛋糕呢,還是靠增量資產實現平衡呢?分配現有的蛋糕,會造成社會動蕩,靠增量資產才靠譜。否則矛盾激化的結果,只能通過政治和社會的大變革才能實現,那將引起一場國家和人民的災難。
在矛盾如此尖銳的當口,如何細枝末節的涂抹都不能改變這對矛盾,只能使矛盾稍微鈍化,比如低保政策,比如減稅政策。這些應該說是一些緩和矛盾的綏靖政策,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現在領導層中,有些是真正的具備馬列主義理論素養與群眾立場的真共產黨人,有些是沾染了官僚主義作風的共產黨員,有些是披著共產黨外衣,實際崇信“茉莉花革命思想”的共產黨的敵人。胡錦濤總書記在2011年“七一”重要講話中就莊嚴宣誓:要“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表明了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決心和信心。
溫家寶總理也講:“二十年前,小平同志不顧八十多歲的高齡來到廣東,講了許多語重心長、發人深省、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話。他明確告訴我們,要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不改革開放只能是死路一條。”
要在深化改革中解決矛盾就必然要觸動既得者利益,就必然要打擊權貴資本,在這方面,重慶給我們黨提供了一個解決和化解矛盾的縮影。
這關鍵取決于你采取什么樣的立場?
劉云山同志就公開申明:我們黨堅持一切為了群眾、真心服務群眾,引導動員群眾為實現自己的利益而奮斗。黨要站穩群眾立場,堅持與群眾站在一起,同群眾坐在一條板凳上。
當你站在人民的立場上,再具有“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服務群眾”的工作作風,那么你就能夠象薄熙來同志一樣,勇敢地“唱紅打黑”,就不怕比人說三道四,就能獲得老百姓擁護,就能實現經濟的高速增長,就能縮小貧富差距,進而實現共同富裕。
總而言之,在當前形勢下,要從紛繁復雜的矛盾中抽繭剝絲,找到主要矛盾,站對立場,就能夠找到方法,就能夠解決矛盾,中國的改革就大有希望,人民就堅決擁護他。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