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林僧伽經百態,陣前大將破兇蠻。
元勛貪暴應遭禍,白衣良善使得安。
海晏河清關河定,洪武治世豈等閑?
這是在下的新詩《論明太祖》,以此來作為本文的引子在下認為十分合適。在以往讀的很多的書籍和文章在解讀明朝歷史的時候,總是喜歡將明太祖皇帝朱元璋歸為“暴君”一類。這其中不乏一些大家,如臺灣的柏楊先生在為日本作家山岡莊八所寫《德川家康》一書作的序里面是這樣說的:“德川家康幾乎全部接受中國傳統文化——除了科舉制度,他寫中國漢字、作中國漢詩、吃中國漢藥、崇拜朱熹、崇拜朱元璋。問題是,朱熹不是一個活潑開闊的思想家,朱元璋則是一個愚昧的暴君……”。柏楊先生是臺灣現代文學大家,歷史學家,他既然如此評論看來必然是有其充足的理由和歷史依據的?! ?
但就對明太祖的評價,依在下愚見卻有偏頗不妥之處。
縱觀我中華之文明史,從炎、黃二始祖,到堯、舜、禹、湯,再到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洪武、康熙,至于1911年辛亥革命,清朝末代愍宗皇帝退位, 孫文 先生領導中華進入共和時代。上古且不提,單由啟建夏,我中國有國家之政體以來歷4000余年。在這期間中國到底出現過多少君王和割據勢力的首領,我想具體數字只有那些歷史學家們才能夠全知吧?而這些曾經掌管國家萬民命運的君主或是英明果敢,開一代清平盛世流芳百世,或昏庸暴虐,禍國殃民遺臭萬年,或文采風流卻少治世之才干,終至國家傾覆,廟堂崩摧,而身陷囹圄,或才達干練卻生不逢時,無力回天,身死魂滅,圖為后人長嘆。這些君王生前身后,功過是非實在難以下一個統一的、公認的定論。對同一個人的評價往往伴隨著評論者的個人性格喜好,政治立場和所處的年代環境而出現諸多之不同。在下才學淺薄,但也想說一說自己的看法,不敢成一家之言,但與各位前輩、網友們共同探討之?! ?
何謂“ 暴 君”?太上道祖在《道德經》第十七篇有云:“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猶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蔽覀€人認為道祖所得意思大概是君王可分為四等,一等無為而治之君,二等有為英 明之 君,三等嚴苛 暴虐之 君,四等昏庸害民之君。那這里面第一等的君王好像真從來沒出現過,其余三等到可以囊括 歷代 君王了。但是如何定義什么是“ 暴 君”呢 ?百度 暴 君一詞的辨析是這樣的:“不講法制治國,不講道義,殘暴專政,濫殺無辜,是指專橫跋扈的國家統治者?!”【c暴政,是相互關聯的詞句?! ?
專制無道的君主,殘酷地或野蠻地行使專制權力的統治者?!薄 ?
那么我個人認為被稱為 暴 君者必具備三個條件:
其一、重視權柄,多用佞臣、酷吏;
其二、國無綱紀,法、義廢弛,圣人之道不興;
其三、驕奢淫逸、暴虐貪殺,世道渾濁而民不聊生?! ?
此三點便是在下評價封建帝王的“量天尺”, 那我們在回過頭來看看明太祖可否列為 暴 君?! ?
首先、太祖的確非常重視權柄,這是歷史界公認的事實,他為了穩固皇權先廢除行省制度,在各省設三司。繼而開始清除對其皇權和他的繼承者的皇權構成潛在威脅的各方勢力,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胡、藍之獄”,廢除宰相制度,從而進一步加強皇權?!昂?、藍之獄”所殺甚重,而明太祖對待一些貪腐元勛的懲處也非常嚴苛,鄙人以為這也正是后人稱其為“ 暴 君”的一個原因。但是我們同樣要看到,歷朝歷代的開國帝王所面臨的最核心的兩個問題就是鞏固皇權和恢復民生。針對鞏固皇權的問題根據個人修養、出身又表現出不同的處理方式。總體說一般貴族出身的如唐太宗文皇帝、宋太祖武皇帝都是采用包容、柔和的處理方式。而平民、草根出身的如漢高祖、明太祖則一般會大開殺戒,采取羅織罪名,殺雞儆猴的策略來穩固政權。但是不管使用哪種策略,目的是一樣的,也是勢在必行的。所以無需以今天所謂的民主、民權思想來非議古人,只要自己做到以古為鑒即可。
太祖治世對官場采取高壓政策,堅決打壓貪腐官員,皇親國戚亦不例外,具體內容可參看《明史》、與《明實錄》,可以說洪武期間是政通人和。雖然“剝皮揎草”等殘酷刑法,在現代人看來是非常不人道和殘忍的,但是作為平民出身,了解貪官的可恨的朱元璋看來,必須采用一些極端手段才能在建國之初穩定好局面,收攏住民心。只有官場吏治的清明,才能保證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的順利推行。所以在下以為“重視權柄,多用佞臣、酷吏”這一條明太組只占一半而已?! ?
其次、朱元璋雖然文化不高,但是卻非常重視文化建設。在中央設立國子監,地方則興修官學使得元末頹敗的文化教育開始復興。雖然很多人斥責朱元璋大興文字獄,但經歷史學家考證,很多是憑空杜撰或刻意曲解,不足為證。就像北師大版初中歷史第二冊里面關于“胡宗藻反詩案”的描述一樣,是一種誤導。胡宗藻之所以觸犯皇帝,反詩不過是個借口,其根本原因是其依附鄂爾泰朋黨而觸怒乾隆,典型的歪曲歷史。(插一句題外話,各位編書的歷史專家們,你們不要在愚民了,請掏出你們的歷史良心,不要迎合政治意愿,刻意貶損,歪曲冒個歷史人物或時期,否則你們就是天大的罪人?。┎⑶抑煸斑€將興學作為考核官吏的一項重要標準。如果說明太祖在文化發展上存在的問題和歷史過失在下認為有兩點,一、君權思想嚴重,反對民主思想。導致其刪改了很多儒家文化民主的、活躍的思想內容,推行“八股取士”制度,鉗制文人的思想,直接導致了明、清時期的儒家思想文化向保守、僵化趨勢發展,直至到“新文化運動”的衰落。二、極度的自卑心理(好像平民出身的皇帝和領袖都犯類似的毛病,都很排斥文人?),防范文人的意識極強,從導致他對持不同意見和對他統治不滿的文人是絕不留情的,比如他對待高啟,宋濂就是典型的例子。
所以根據第二條明太祖也只是小有過犯,在文化發展上講朱元璋由于自身素質問題,在某些長遠方面的確嚴重阻礙了中國的發展。但在當時社會,社會秩序、官吏管理和文化建設都還是堪稱典范的?! ?
最后、朱元璋在個人生活上相對比較節儉,可能由于是平民出身,簡樸已經成了個人習慣。更主要的是朱元璋在位的時期,推行休養生息政策,《明史》太祖本紀二有言:“(洪武元年)是月,天下府州縣官來朝。諭曰:‘天下始定,民財力俱困,要在休養安息,惟廉者能約己而利人,勉之’。”百姓的生活環境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到了洪武末年天下安定,中國在經歷元末動亂的大蕭條之后,基本恢復元氣。第三條:驕奢淫逸、暴虐貪殺,世道渾濁而民不聊生,這一條也不能加于太祖?! ?
明太祖先后平滅如方國珍,明玉珍等各割據勢力,驅除元朝統治者后又重創北元殘余勢力,為中國后來的發展奠定了穩固的基礎??创┚艺J為不能單看他對某些事情的處理手法,更要看他施行此法的目的。太祖雖暴,但吏治清明,百姓生活安定,比之那些只為權柄,發動運動,使忠臣罹難,國家傾頹,百姓受難之人強上百倍??梢哉f無論文治還是武功,明太祖皇帝都是中國歷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位明君。雖然我不同意很多人說什么毛澤東、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人(另一方面毛澤東也不足與與朱元璋相比,他到能比的秦始皇、魏武帝),但同樣不認同那些一概貶損朱元璋的論斷。俗語有云“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朱元璋的功績是值得稱頌的,但是他的一些過激的統治手段也是值得人深省的。對歷史人物客觀、理性的分析和評價是必要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利永貞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