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張宏良老師的一封信
張老師:
我欣賞你的愛國情懷,但是有一點很不贊同。誰也沒有動搖毛主席當年帶領中國共產黨打下江山,讓人民當家作主的功勛。
但是你應該好好分析一下,和平時期與政治斗爭年代的區別,而且現代社會又有其獨有的特點。
看一個政黨優良,看其最高的政治綱領就可以得知。是否滿足最廣大人民的利益作為至高點。
當年毛主席推翻三座大山,這無疑是,也正是這個人民原望才能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鄧小平的經濟改革開放年代是和平年代,人民的利益在哪里呢,不是想生活更加富裕些嗎?不改革開發蘇聯的解體也會發生中國身上,解體了呢不也是各自奔自已的改革了嗎,搞自已的經濟了嗎,中國有句古話“貧賤夫妻百日哀",雖然,我不完全推崇這種思想,可是這些就是生活中的普通現象,我們也不能指望平民百信都有很高的覺悟,個個都堅信共產主義守貧,難道共產主義就是視幾代人民的生活意愿而不顧嗎。
經濟改革是提到了讓一部分人先富與后富,但先富不是說不讓人民群眾富,并不是說讓少數人先富起來,當然富裕不能同時富的話,只能一個一個的富了,從一個到多個到眾人了,現在就是這樣的一個路上。如果非常講義氣兩弟被抓了,有一個機會只能逃出去一個,你的意思是說都不逃去了,要有難同當,逞一進之勇嗎?為何不先出去一個,回去再來解救呢?中國也是這樣的,地區不平衡,每個人的機遇不一樣,財富也有限,不要忘記了先富起來也是人民,任何人追求生活水平是沒有錯的,錯的是建立在別人的基礎而不顧。
現在社會已經不是以前,不是人多力量大的年代了。從某種意義講,人多也是問題最多的地方,處理不好人們意愿那也是相反的力量。這個例子很容易看到英國殖民地相寄獨立不難看出。從現在來說,用站爭來推翻一個國家的政權很容易,但是想控一個國家的人民卻是很難的,但這種政權不穩定受害卻是民眾。
現代站爭關鍵現是什么呢,是人多就能戰勝嗎?不要忽視一個重要東西,那就是科技。現在無人機,機器人是不用人的,人只是非人東西活耙子。中國用核武器換來幾十年的和平,但是這個是絕招但又是險招,只有威懾作用,一旦使用,世界大站是自已也不想活了。
紅色旗幟固然重要,但是高漲愛國情緒,不能赤身報國吧,國家也不會讓匹夫之力充當擋箭牌吧,無處發泄愛國情況讓人爆燥,如引起騷亂那不是還要面對內憂外瘓,被封鎖的中國估計又會成為現在敘利亞局勢。
中國在改革過程是會出現一些問題,想讓13人富裕不說對于共產黨,就是對于全人類都專注解決也是超級課題,許多問題不能一起解決,一時解決,但問題是在一步步朝改解的方向邁進。
一個社會進步依懶于變革,制度的進步,但這些都是為經濟服務,中國就是在為人民利益服務,這是中國共產黨的綱領,你覺得這有錯嗎,換一個理想執政黨你覺得可以改成別的嗎?經濟體制改革是不限制個人理想,讓個人最根本動力調動起。同時去保證每個人利益不形成內耗。
許多人一直的指責道德的后退,集體利益的論失。讓個人源動力去發展自已會根據自已需要去發展,如果每個人都去想著別人,你覺得這個社會是正常的嗎,共產主義也是這樣要求的么。曾國番有一句終生受用的話“合眾人之么成一人之公”,正是這些有個人追求的人,才能給我幫助別人機會,人人想幫別人,這個社會就什么不要做了。因此、執政的人要有集體利益觀是首要的事情,是很值得提倡,實現好了也是功得無量的事。有時候許多人,認為公仆應當比民眾清貧些,光讓牛兒產奶,不讓牛兒吃草,那這種畸形思想最好不要有。所以最好是公仆應當思想上有集體利益,國家利益放在首位,為廣大人民謀福利,體察民情的思想意識。同時、人民群眾要理想高于平均水平的思想。但這并不是給貪污腐敗尋找借口的理由。
中國韜光養晦三十年,經濟和地位與日俱增,人民水平有顯著提高。這很難說執政有什么失誤,如果這種也是失誤我估計其它國家都愿意。是不是經色就能保證這種增長呢,其實你的所說的紅的也是想永葆這種勢頭吧。如果不是這種增長,中國怎么認為中國是威脅呢。不是這種地位的提高中國怎么能投反對票呢,怎么敢提讓老美接一極大國呢。中國不是怕美國,是想更發展一點更有底氣些,面對北約,美與東南亞聯合。如果全部鬧翻估計,中國就倒退20年了,當然、其它國家也會停滯或不同程度倒退,這就是有名的囚徒困境,不被逼急誰也不愿意邁出這大規模戰爭這一步。
其實,現在中國社會應當發起的紅色,不是為國捐軀,不只是人心的團結與,而是中國對發達國家高科技水平依懶,許多方面的相對落后。雖然、中國在這方面起得長足的進步,只是都在追趕的態勢,如果取得絕對領先,這才是國人深思的,應當群起而功之,奮發圖強的。
現在世界戰爭與國家戰爭是為了資源和能源而戰,但如果有一天人類能上天,那里更多的資源,科技水平能創造更多的物質,那時候覺大家會為當年的行為可笑。所以、科技發展其實又是全人類的共同的理想。是世界各國化干戈為玉帛上方寶劍!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