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看不明白,現在懂了。沒經歷過困頓,沒被人吃過,沒吃過人,大概是看不懂的。現在吃人的文化和以前比較,沒什么根本的不同。狂人說全本史書映入眼睛的就吃人兩個字,史書沒看過幾本,暫且不論。自己過去接觸到的也是歷史。暫做舉例,因調查不全面,有不當之處,請批評指正。當下高中考試制度吃人。
考試可分出考生優劣,這不假。問題出在優劣,先不論出題標準。分出優劣之后呢?優者獲得表揚,前途一片光明,對代課教師、學校來說有價值,劣者大多被人瞧不起,在叢林法則下是失敗者,是要被淘汰的,沒價值。在這樣的價值觀念下,學生很受傷。尤其可憎的是這種價值觀念下的一刀切。
同樣是違反紀律,這和考試成績無關,但對學校來說好學生有價值,處罰相對較輕,成績較差的學生多半從重處罰,以儆效尤。教師對學生的講話態度、方式上,好學生得到的多半是表揚,激勵,關懷。壞學生多半得到的是不要搗蛋,批評,咒罵甚至體罰。學校是強大的宣傳機器,對學生似乎最有發言權,社會上風氣源于此。
當然不以一時考試好壞論英雄,這種價值評判標準似乎正確。一時是多長?學校考試頻繁,連續對成績統計觀察之后,也分出了優劣。在狹隘的眼光和制度下,就有狹隘的價值評判標準。教育大環境里,學校的好壞主要看學生的成績,教師的好壞看學生成績,學生好壞也看自己的成績。學校的經濟效益靠成績,教師的收入與榮譽和學生成績掛鉤,學生的獎學金及榮譽證書亦然。
學生畢竟不是考試機器,是人。機械的評價學生是不對的。就成績一項而言,不管它對孩子以后的幸福是否有用。當下的學生是痛苦的,一面好學生考試競爭激烈,壓力大,被表揚多,被批評少,看到壞學生的下場后,一旦成績考不好幾次,很容易垮掉。另一面壞學生是被放棄的一個階層,他們批評聽得多,處罰受的多,每天就把心思放到其他地方,在學校虛度光陰,甚至過早對社會產生極大負面情緒。
兩頭少中間多的正態分布曲線告訴我們,成績中等的學生占多數,這部分學生的思想最為復雜。因學校管理學生的方法多數是做好好學生與壞學生的工作,“中間派”也被劃為有潛力和無潛力的半,被關注反而少于兩頭的學生。
有句詩“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家長含辛茹苦,多半希望孩子成績好點,似乎成績好了,就有前途了(要畢業證,不要成績的除外)。但孩子幸福嗎?救救孩子吧。
以上看出,以考試成績優劣為崗的制度吃學生,吃教師,吃學生家長。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