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的妖魔化和革命化
這個話題是由看了孔慶東和張宏良評價溫家寶改革講話視頻所想到的?!案母铩边@個歷史變革的語匯,在不同人的口里是有不同的內涵的。
先講一個故事
春節前我到一個民營企業去搞診斷咨詢,先看到的是總經理和董事長(總經理是董事長的兒子)關系緊張,領導層和員工關系緊張。
在我和總經理談話時,他多次使用“改革”這個語匯,我抓住這一點單刀直入的說,“咱們不用‘改革‘這個詞,用‘改進‘這個詞好不好?”,開始他有點愕然,在聽了我的簡要解釋之后,他點頭稱是?! ?/p>
這是春節前的事,春節過后總經理又請我們去他們企業,這時我們看到的景象與春節前大不一樣,爺倆關系非常和睦,與員工關系也稱兄道弟?! ?/p>
更有趣的是,在與員工交談時,幾乎眾口一詞的“改口”,他們都在使用“改進”或“改善”的語匯而不再使用“改革”一詞?! ?/p>
我心里又感到驚嘆,又感到好笑。
我驚嘆總經理的“執行力”之強:管理層和員工能在短短的二十天里集體“改口”。感到好笑的是,“改口”之后企業的景象竟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我進而深思,“改革”這個語匯是不是在人們心中是個恐怖的語匯?是誰把“改革”變成了恐怖的語匯?
是誰把“改革”變成了恐怖的語匯?
這個問題的答案是明確的,在數年前國際金融專家郎咸平先生就早已回答了這個問題?! ?/p>
郎咸平先生認為“改革”至少在三個領域是錯誤的,
首先在國企領域,國企改革當時又稱MBO,即“管理層收購”,郎先生稱這是“小保姆(管理者)變成了主人翁(所有者)”,結果是(工人下崗)“勞動者被趕出了自己的家園”(這是我的話)?! ?/p>
第二是教育改革,結果是窮人讀不起書了。
第三是醫療改革,結果是窮人治不起病了?! ?/p>
總之“改革”的結果是百姓遭殃了?! ?/p>
“改革”變成一個恐怖的語匯,原因在這里!
“改革”的進步內涵
凡是學過歷史的都會有一個常識,改革是歷史的進步。鄧小平的初衷也是這樣,對老一代革命家的共產主義信仰,我是不會懷疑的,盡管歷史發生曲折。但反動派會利用人們良好的初衷去達到自己卑鄙的目的,這一點也是無可懷疑的?! ?/p>
有些知識份子由于思想幼稚而成為“右派”,他們正是反動派最可以運用的“資源”?! ?/p>
要區分“反動派”和“右派”,但右派當權是很可怕的,右派不當權,很可能是個“善良的知識分子”,但一當權,很容易變成反動派的“道具”。
深化改革不一定“風雨飄搖”
孔慶東和張宏良是革命左派,他們聽到溫家寶要深化改革就緊張,認為可能要“風雨飄搖”。這非常可以理解,孔慶東認為,民營企業進入命脈經濟領域,容易被國際反動金融資本所掌控,這在邏輯上是沒有問題的?! ?/p>
但這只是問題的一方面,事情的另一方面是民營企業會有自發的社會主義傾向?! ?/p>
民營企業會有自發的社會主義傾向,這不是因為民營企業主動的學習毛澤東思想,而是“迫不得已而為之”。(孔慶東用語)
社會主義首先在民營企業勝利
社會主義首先在民營企業勝利,這不簡單是邏輯推理,而是有大量的事實依據?! ?/p>
先說說,民企自發社會主義傾向和“迫不得已”學毛澤東的問題?! ?/p>
現在有許多民企已經意識到,企業的根本問題不是“眼下多掙錢”,而是“如何活的長久”。
換句話說,企業的最大悲劇不是眼下掙得少,而是企業死的快?! ?/p>
這個認識和戴明博士60年前的教導是一致的,他認為,只有企業活得長久,大家才有飯吃,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唯有做好“質量”?! ?/p>
現在的民營企業,比當時的戴明更進了一步:為了企業活得久,唯有學好毛澤東思想。
不是嗎?看看那些成功的民營企業,那一個不是這樣?
聯想的柳傳志
華為的任正非
海爾的張瑞敏
還有黃鳴,史玉柱等等?! ?/p>
不要低估了那些卓越民營企業家的智慧,他們比所有知識份子學者不知要高明多少倍!
民企的社會主義榜樣,還有一個日本的稻盛和夫的《京瓷》,他把企業的成長和個人的修煉結合到一起?! ?/p>
還有一個王育琨,我愿意把他稱為,“社會主義”的民企教練,很喜歡他?! ?/p>
社會主義首先在民營企業勝利,而不是在國企,這個結論在邏輯構架上,與“農村包圍城市”很相似,這不是邏輯巧合,而是中國國情,是“中國特色”?! ?/p>
國企的出路在哪里?
未來的趨勢是國企以民企為榜樣,大哥要像小弟弟學習,不要難為情,都是為了民族的振興。
其實上個世紀的五十年代,毛澤東早已為國企制定了路線,就是“鞍鋼憲法”嘛,無奈大哥愚昧聽不懂,所以才到今天回頭向小弟弟學?! ?/p>
這些事情搞明白了,“改革”就會蛻其“妖魔化”的外衣而躍為“革命化”。用朝鮮半島的說法是:“丑陋、卑賤的毛毛蟲變成美麗、高尚的鳳蝶”(金泳三用語)?! ?/p>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