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說報紙、廣播、電視兩個時代的對比
現在社會人閱讀習慣,大概網絡和電視。
還有報紙嘛,可報紙誰看?偶爾車上見一份,哪是為屁股服務的。
我家附近有家收買廢品的。每天都能拉進散發油墨味的報紙,整整齊齊比印刷廠剛發行出的感覺差不多。什么日報都市報晚報,品種齊得隆咚嗆全。
誰看報紙?誰,我娘。
發行員每到訂報時候,就來大派送。油啊,化妝品啦,雨傘等吧,就是說看一張報紙還能打折。打扣我也不想要,但我娘心動。老人家愛雨傘。武漢的天氣容易犯歪春天送梅夏天跑暴,秋天冬天只有一下雨乖乖幾天幾夜不帶磕巴的。沒個傘不行,又感覺老了,沒什么力量叫兒女大喜小喜,能送把傘兒女夸獎兩句,比打牌還高興。但娘就看看體育版,改革,講話,專家精英文章,沒用,沒人感興趣。
說現在報刊無人看,也就是現在。過去沒這份光景。
1973年,我上了武漢十七中學。學校靠墻辟有讀報專欄。每天課間操休息的時間最長,也是這里的人最多,為看一會兒報,同學們總是擠來擠去,還有發生沖突的時候。你想為看次報就打一架總不值當。可哪會兒報紙就這么吃香。學校為解決學生讀報難,就每個班級訂了一份;估計全市統一安排。所以,從初二起,我就成為了班級讀報員。實際大家仍然饑渴。大家都希望讀到《人民日報》,對地方報刊相對找到容易一些。我為能看到《人民日報》總是放學走上一路,到附近文化宮去查閱。家里父母很支持,吃飯的時候看不到人,很高興的說到“橋宮”去了。
過去,住的大都是木板房。冬暖夏涼。但有一點不好:接灰。所以,每年總得用報紙漿糊再刷一次屋子。報紙是父親從單位里拿來一大捆。家里的孩子樂開了花,有時候運氣好還能看到幾份《參考消息》,一般情況是地方報紙《長江日報》為主;總有幾天,非得把這些報紙全部看完才能夠上墻。在七八十年代,成年人,年輕人程度不同的都有剪報與抄錄筆記習慣。當然習慣來自過去為人民服務時代。雖然運動不斷報刊內容總會為運動服務就如同今天改革強調的一樣,但運動的本質是反高級領導走私有制化,也就是過去說的反資產階級路線復辟道路。而現在報刊盡管進入了家庭還走進更快捷網絡時代,卻由于宣傳的方向與人民百姓利益要求基本無一致,其贊揚贊頌的無非是新資產階級利益,也就是現在大眾無動于衷根本原因。
說到發行也是一奇。現在發行報刊無孔不入,就差盯一份報送一美女了。
過去報刊是不走進家庭的。現在改革后的媒體總在說過去如何如何強調對普通人的思想洗腦,哪有這回事情。除了政治學習讀讀報外,學校不附設任何課外書籍指導閱讀。大家想找什么書你自己找去,不過要求課外閱讀與不影響工作就行。報刊不提倡走進家庭也不交社會發行,這是過去發行的一大特點。現在想想這樣的方式,其實是為了節約能源。報紙是上等木材原料供應,發行量越大,資源消耗就越突出,而效果未見得好。比如,一個班級50來個學生,如果每人一份報紙,這物耗放到全校全市全國就大了。所以過去以此類度工廠農村學習都是用讀報員方式推廣學習。而有了讀報員,大家供一份報紙閱讀,就知曉當日全市全國與全世界重要新聞消息,不就節約了森林不必要的折耗嗎?!過去報刊不提倡走進家庭走上社會,為意識形態不強求人的最具表現性了!
當青海發生泥石流下地震時,有人把責任推到濫采亂伐的過去結果,就感覺特別氣憤,因為這樣的謾罵與過去實際太不相符。太是今天的報紙每天幾十個版面有時候還特刊上百個版面(大多是廣告刊)出來,又發行千家萬戶,才是造成今天過濫物耗地質成災主要原因之一。
洗腦,現在手段才是無不用盡!
再說說廣播。
現在老人還有傳統習慣,走到哪,一部收音機就帶到那。這是七十年代在城市形成的社會風氣,風景一直保持到八十年代后期。
到七十年代中期,城市基本普及每家每戶都有。哪個時候是廣播最繁榮期。廣播內容理論學習外,更多還是文藝節目表現。相聲為主的曲藝表現。各地方有各地特色;地方臺有湖北大鼓湖北評書洪漢沔的花鼓等,在中央臺相聲馬季當年最風頭,一句“我要做個鐵姑娘”段子人人會說,但中央臺更多體現北方曲藝體裁。京韻大鼓山東快板,數來寶,情書,道情等等吧。現在四五十上年紀人對曲藝的喜愛,基本是那個時代熏陶培養的結果。戲劇類樣板戲為主,這對民族文化的弘揚起到了重要普及作用。而地方上除樣板戲外,楚戲漢劇也是風風火火。我們當年所熟悉的楚劇《追報表》人人都能來兩句,后八十年代古戲《葛麻》也是膾炙人口。從收音機里,我們還能經常收聽到各地方戲劇百曲,上海的滬劇湖南的花鼓河南的豫劇山西的錫劇東北龍江調等等。折子戲全本整劇都有。題材不僅八個樣板戲,更多反映地方工農兵在三大實踐中的故事情節。滬劇《拾煤渣》楚戲《追報表》等許多地方戲劇拍成了電影上映。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深受全國喜愛的電影《海霞》,最開始就是廣播劇形式推出來的。而當年廣播劇最響亮的還有《磐石》。說的是我國海上一支打撈隊故事。
音樂播出當時收音機最主要部分。中國民族音樂的創作發展最高潮該體現在七十年代。光小提琴作品就數不勝數,《金色的爐臺》、《千年的鐵樹開了花》、《陽光照耀著塔什庫爾干》、《新疆之春》、《苗嶺的早晨》、《紅軍女戰士》.....哪真是個音樂圣殿的火紅年代!這么說吧,現在無論西洋樂器作品還是民樂創作,凡述及民族文化作品幾乎來自七十年代與少量五六十年代作品問世;如果說現在為否定文革與前三十年的“災難”判斷能成立的話,那么反映到高質量文藝音樂作品的民族創作,幾乎等同沒有了!因為后三十年除了經濟上改革看到了成績外,還真找不到像樣的,哪怕能及七十年代創作的作品質量一半也行的作品出現。每當《老鼠愛大米》類似叫音樂的“作品”流傳大街小巷上,無地自容總想大哭!
現在的廣播也有現在特點,挺重視個人心理健康狀態的反映。不過,不是每個人都需要心理咨詢,也不是每個人每天都有喜事惡事需要電臺傳播或者解決,更何況,造就社會心理問題狀態還不是個人所為而是不當的改革政策造成結果。對后者電臺是無法解決心理負擔根源的,而電臺音樂則千遍一律情和愛,頭遍就想瞌睡,第二次聽到干脆關了收音機。簽于這樣情況,發現有些聰明的老人,借用優盤下載老歌老戲,后連在收音機上,播放的效果真是不錯。我們街坊就有這么一位,只要天晴他總是將下載的節目當擴音機使用,把三條巷子的電視聲全都能蓋住。年輕人與街坊都不反對,還覺得挺好。公道自在人心哪!
這是城市的廣播效果。在農村我所了解到有些是、地方家家戶戶都裝有有線廣播。而且免費。1975年我回我媽鄉下孝感市(縣)豐山鎮我表哥家,就聽到一回公社書記當著全公社家家戶戶面,批評我表哥,當時他是大隊干部。因為工作出了差錯,書記沒有去找小隊干部與社員責任,直接開罵大隊干部了。這件事情記憶猶新。也是過去的傳統與現在真的不一樣。
電視,是新的傳播形式。八十年代以前由于國家不走產業化形式,雖然七十年代開始普及但沒有走進家庭,也是計劃經濟相對限制了產業發展。八十年代很快走進家庭,還是因為八十年代社會總的路線是為人民服務方向,而不是今天電視媒體打著為民旗號服務的卻是維護資本家利益。八十年代的電視文藝也能說多姿多彩目不暇接。比如過去就沒有靠春晚主打電視節目存在現象。八十年代電視臺靠的還是新聞電視劇文藝演出與體育直播節目為勝。現在成年人習慣進入網絡,能留在電視臺節目中的印象還是八十年代的電視劇與包括八十年代前的電影。始終難忘當時轉播的系列優秀國內國外電視劇,但國外電視劇題材比國內電視劇更好看,比如當年朝鮮電視連續劇劇《無名英雄》前南斯拉夫《在黑名單上人》、日本《阿信》、前蘇聯的《辦公室的故事》《今夜黎明靜悄悄》等等。當然民眾最熱情的還是中國女排當年的三連勝以及足球沖不出亞洲嘆息。現在cctv新聞聯播收視高外可能就是體育頻道了。其實現在大家對體育轉播的熱情明顯低于八十年代。大家留心一下就不難明白。
從八十年代起國內電視劇優秀作品除古裝戲,反映現代生活的題材表現不盡人意。主要還是如同現在一樣只準許歌頌改革好南巡好,一切污點錯誤都是文革的事情。這種違背社會本質公義的創作原則,走到那里都不能叫人服氣;也就是說當代文化不實事求是創作道路存在三十余年啦。難怪,當今搞文學創作的人越來越少,寫歌的越來越少,搞戲劇創作搞影視創作的人是都越來越少;一切自在不言中!
零零碎碎就寫到這里。生活是向前走的,人們沒有義務一味懷念過去。而是社會生活今天逼著人要停下腳步來思考:為什么實際生活一天比一天緊張,社會安危一天比一天難穩。不是喊一句“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條”或再喊南巡二十年就能夠把改革中問題給解決了。面對亂像社會顯然需要同心同德更需要一心為公,國家才能充滿生機;實踐證明這些靠思想進一步解放換不來,靠挖苦諷刺謾罵文革后也做不到,怎么辦。我真誠的崇尚實事求是精神能夠再回來,能夠新的高舉毛澤東思想。而不是用“不爭論”“特別是”論調來回避搪塞現在問題存在性,也必須清醒看到“特別是”這種唯心主義為了保護私有制利益的觀點不能成為國家主流。因為這“主流”不僅破壞國家與群眾利益,重要的是,還會禍害我們民族與未來子孫的幸福并無窮下去!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