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哲學問題,對些人網友的回復
一、“澤東小學生網友說:1、這里要討論的是:(1)、什么是反作用?(2)、什么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的物質與精神的范疇?(3)、關于文革失敗的說法
我看縱觀先生對它們搞錯了,所以,想與大家一起給他調整。我認為,如果能夠做到,那么對他的一系列理論認識,會有所提高。
2、什么是反作用?============
縱觀: “比如火車的根本動力是燃料——物質,決定火車的行進;但是當火車形成慣性后,即使暫時停止燃料供應,火車依然會前進一段路程——這就是反作用。”——對嗎?
(1)燃料——火車 燃料作用了火車,但火車對燃料作用了沒有?如果有,就是反作用;如果沒有,就沒有反作用。
火車慣性,是燃料產生的蒸汽的推動作用。
(2)這里有精神嗎?沒有!在哲學上,物質與精神是一對范疇,具有特定的意義,你把火車的慣性,當做火車的精神,是不可以的。不是什么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那是社會科學所決不允許的。
3、什么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的物質與精神的范疇?馬克思主義哲學之中的精神,是專指的人的精神,不是上帝的精神,也不是物質的精神(假如有的話)。這一點,縱觀先生一定要與之趨同,因為這里沒有也不允許包括你這樣的具體分析與應用在里邊。
回復:“澤東小學生網友”,你知道作用反作用嗎?知道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嗎?關于客觀決定主觀,主觀反作用于客觀,這一點,你不會有什么疑義吧?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你也知道吧?人是事物,一切事物都有內因,這一點,你也不應該反對吧?人的內因是什么?人的主觀是客觀決定的,客觀決定所形成的人的主觀,是不是人的內因?如果人的主觀是人的內因,那么人的主觀這一內因之外的是什么?不是外因嗎?如果人的主觀是客觀決定,那么人的主觀(指客觀決定下形成的主觀)這一內因,是由什么決定?不是外因嗎?
既然主觀能夠反作用于客觀,那么為什么不可以說,外因決定人的內因,人的內因反作用于外因呢?既然人這一內因具有反作用于外因的作用,為什么別的事物的內因不會具有反作用于外因的作用嗎?上面說的“作用與反作用,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是客觀世界存在的現象,對于人來說,雖然不能這樣表達,但是人的內因反作用于外因不也是事實嗎?由此說火車的慣性不是反作用是什么?所謂的惡性循環和良性循環,是什么意思?不是反作用的意思嗎?
二、“shenlan2345網友”說:物質與精神。物質決定精神,是沒有疑問的了。大家討論的焦點的問題是“精神對物質的反作用”。對于這種反作用,不一定永遠是消極的,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變成決定性的作用的。如列寧曾經說過:“沒有革命理論,就沒有革命的行動。”在具體的行動中,人的觀念的作用經常左右著人的行動。建筑師的行動,就是蓋房子。因為,他的頭腦中都是建筑理論;軍事家的行動就是作戰,因為他的頭腦中都是軍事理論;革命家的行動就是階級斗爭,因為他們的腦子里都是革命理論。如果叫建筑師去搞革命,軍事家去蓋房子,準得搞的一塌糊涂。由此可見,人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他的頭腦中的觀念決定的。
前面人們舉得火車開動的例子,用慣性來說明反作用,是不對的。實際上火車的開動,除了動力——燃料之外,還需要一個主觀的因素,即司機。沒有司機火車是不會開動的。這時,有沒有司機就成了決定性的作用。主觀有決定了客觀。
還有人們經常說的“實踐”的問題。所謂的實踐,是人們的一種有目的的活動。而這種目的如何確定。是需要一定的理論指導的。如機械理論,就有機械方面的實踐;經濟學的理論就有經濟上的實踐;有軍事理論,就有軍事的實踐,有革命理論才有革命的實踐;如果沒有一定的理論指導,面對著茫茫無際的宇宙太空,實踐什么,瞎咋呼。由此可見人們的實踐活動,也是理論在先的。理論決定著人的實踐的對象,范圍,基本過程。還有很多,今天就說到這里吧。
總之,精神對物質的反作用,不是永遠是消極的適應的問題,經常的轉化為決定性的作用。
關于真理標準。這里首先有一個概念需要明確。真理都是客觀的,沒有主觀真理。真理是客觀規律在人們頭腦中的正確反映。如,數學公式,物理公式,還有那些社會科學的理論,都是客觀世界在人們的頭腦中的反映,至于人們通過推導所得到的那些公式飛,也是客觀世界本來就有的內部聯系。
在生活中我們認識一個事物,除了去直接的去做之外。還可以首先用各種公式,原理,在人的腦子里進行一番想象,規劃,證明,用這些原理,公式去證明事物的錯對,人的行為是否可行。即作為一個標準來鑒別是非。這種標準的特點是,1,整體性,即可以從整體上來把握一件事,如蓋房子,建筑工程師在該好之前,可以房屋整體的結構,特點進行研究,2,超前性,可以在,房子沒有蓋起來之前,就可以知道,是否可以蓋,怎么蓋。這些都是實踐標準所不能具備方的。
理論標準與實踐標準,相輔相成,共同指導我們的行為。
關于文化大革命,我認為是失敗了,主要的是目的沒有實現。文化大革命的目的,是要防止資本主義復辟。但是,現在資本主義在中國復辟了所以說是失敗了。不過這種失敗是有歷史原因的。它是無產階級在思想文化領域中的第一次革命。就是毛主席也沒有經驗,失敗就在所難免。不過它給今后無產階級鞏固政權提供了經驗。
其實也有成功的地方,一個最主要的方面是,延遲在鄧小平這次資本主義復辟的時間,和幅度。如果沒有文化大革命。劉鄧走資派,就會說:“中國還要繼續進行民主主義革命。然后再進行社會主義革命。”這就是公開的搞資本主義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進行。迫使他不得不打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招牌,偷著搞。
回復:"shenlanm2345"網友,講了三個問題,一是物質與精神的問題,二是實踐與理論的關系,三是客觀真理與主觀真理問題。本質上是客觀與主觀的關系。
客觀決定主觀,主觀反作用于客觀,這是沒有疑義的。沒有客觀決定主觀,就沒有主觀反作用客觀。客觀決定主觀是基礎、根本的、長期的;主觀反作用于客觀是基礎之上的、根本之上的、短期的、暫時的。
物質決定精神,精神反作用于物質。物質決定精神是指,客觀外界是物質的,而反映到人腦的外界物質,形成人的主觀,其中包括人的精神,當然物質也指人腦是物質,沒有人腦這個物質,主觀或精神就沒有地方放了。但主要是指前者。兩者的關系,與客觀決定主觀,主觀反作用于客觀的關系,沒有什么區別。
實踐與理論的關系,與客觀決定主觀,主觀反作用于客觀的關系,也沒有什么本質區別。首先,沒有實踐——人接觸客觀事物,就不會產生什么理論。理論是客觀事物反映到人腦,經過人腦加工后形成的東西——是客觀事物發展變化中,帶有規律性的東西。這就是實踐決定理論。然后我們用這個理論來指導實踐——再接觸客觀事物,以便更好的達到人要達到的目的。這就是理論指導實踐——也是主觀反作用于客觀。通過理論指導實踐,進一步加深人類對客觀事物的認識,以使原來的理論進一步完善、豐富。這又是實踐決定理論——客觀決定主觀。然后再用這進一步完善、豐富的理論,再指導實踐——主觀反作用于客觀。這就是作用與反作用不斷循環往復的過程,每一次循環往復的過程,都是人類對客觀事物進一步加深了解的過程。
在這不斷的循環往復過程中,究竟誰在起主導作用呢?是實踐,還是理論?一方面當實踐沒有理論做指導時,理論就是起主要的,決定作用了。因為沒有理論指導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而盲目的實踐是一定要失敗的。而當有了理論后,這時實踐則就是主要,起決定作用的了。因為唯有實踐,才能解決問題,理論不應用到實踐上,就完全失去存在的意義,也就沒有任何價值了。但是理論從哪里來?沒有實踐,根本不可能會有理論。也就是根本上沒有開始所謂盲目的實踐,就沒有理論的產生。當我們實踐需要理論指導時,實際是需要我們對以前的實踐做以認真總結,找出規律性的東西,來指導新的實踐。從這個意義上說,根本上依然是實踐決定理論的。
另一方面則是無論有了多么好的理論,這只是以前從實踐中獲得的,而我們所面臨的客觀事物,將都是新的事物,既然都是新的事物,那就必須再認識,再得出新的理論,再指導新的實踐。這樣來說,人類面對的客觀事物是無窮無盡的,也就是總要面臨新事物、新問題,永遠存在對新事物的認識問題,所以根本上說就永遠存在新的實踐決定新的理論的問題,所以,根本上依然是實踐決定理論,而不是理論決定實踐。只能是理論對實踐具有反作用而已。
關于客觀真理與主觀真理的關系問題,我認為是這樣的:一是通過實踐獲得的理論,屬于主觀真理。因為沒有將理論指導實踐,沒有經過實踐檢驗,不能證明所總結的理論是否真正符合客觀實際。唯有經過實踐證明的理論是正確的,才是客觀真理,也就是真正符合客觀的真理。也就是說,唯有經過實踐檢驗,證明正確的真理,才是客觀真理。一切沒有經過實踐檢驗的,都不是客觀真理。這里我們必須注意:已經通過實踐檢驗過的真理,就是客觀真理。比如“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就是實踐檢驗過的真理,就是客觀真理。對于這樣的客觀真理,是不是再經過實踐檢驗,才承認是客觀真理呢?不是!如果非要再經過實踐檢驗,才承認是客觀真理,這根本上就是否認真理的存在,是不可知論!
另外的主觀真理,是通過邏輯思維建立起來的理論,從道理上成立,這就是主觀真理。要想變成客觀真理,必須通過實踐(生產斗爭、階級斗爭、科學實驗)三個里邊其中的一個實踐,證明后才能變成客觀真理。比如《哥德巴赫猜想》,在沒有通過計算證明之前,永遠屬于主觀真理。
三、“shenlan2345網友”說:關于 物質與精神的問題。在人的認識事物的過程中,可以把它們看成兩個階段,物質決定精神,是第一階段,是初級階段,也是低級階段。這方面人們說的很多了,就不多談了。
精神反作用于物質的階段,是第二階段,也是高級階段。因為一個“反作用”的詞句,人們就把它放在消極的,僅僅的適應的地位。這是不對的。精神的這種反作用,在一定條件下它會變成決定性的東西。即在我們做事情的具體過程中這種反作用就變成了決定性的作用。因此,物質與精神的關系,還可以這樣表達:在整體上是物質決定精神,在具體上是精神決定物質;整體的物質決定精神,是通過一個個的具體的精神決定物質完成的。
首先,人與動物的最大區別就在于人有大腦,人做事,都是在經過頭腦的考慮完成之后才開始的。如果考慮不成熟,一個神經正常的人是不會干任何事的。人有什么樣的思維,就有什么樣的行為。建筑師滿腦子都是建筑理論,因此他的行為主要就是蓋房子;軍事家的腦子里都是軍事理論,因此他的行為主要是打仗;經濟學家滿腦子都是經濟數字,因此他的一生也只能奉獻給經濟事業了。可見,人的具體的行為,是在一定的思想的指導下進行的。是思想決定行為,精神決定物質。
人物質決定精神的階段,是初級階段。也是低級階段。即當一個人對某種事物不認識,的時候,其行動只能是小規模的,小心翼翼的去做。如人們要研制某種藥,如青霉素的研究。在開始的階段,即處在物質決定精神的階段,對它的療效不認識,或者很淺的時候,只能是小規模的,小心的用來治病。而隨著認識的深刻,看到它的本質。就可以大規模的應用了。這就到了精神反作用物質的階段了。其實我們所有的創造發明,到應用,都是要經歷這個過程。
由此可見,人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主要就是生活在認識的高級階段——精神決定物質的階段。人們穿的衣服,吃的飯,開的汽車,用的手機,電腦,看的電影,等等,很多的東西,靠大自然自己是永遠不會制造出來的。人們依靠的就是自己的日益發達的大腦——這種精神力量。人的精神力量是強大的,在許多時候是能夠起決定性的作用的。
理論與實踐。人們的實踐活動,是有目的的活動。人們面對著宇宙,面對著沒頭沒尾的時間,無邊無際的空間。雄壯的高喊:“實踐,實踐。”實踐什么?不是瞎咋呼嗎。所謂的實踐一定是相對于某種理論的實踐。有機械的理論,才有機械的實踐,電子的理論才有電子的實踐,有了革命的理論,才有革命的實踐。等等。可見人們的實踐,是理論在先的。
當人們的實踐證明了某種理論的時候,人們就可以利用這種理論進行論證。其過程,就是把它作為標準來證明,我們的某些行為,某些理論是否正確。理論證明的優越性就在于,整體性,超前性。在很多時候,人們更相信理論證明的東西,比實踐的更可靠。如在電工學中的“歐姆定律”,當人們的實驗的數據,與應用它計算的數據出現差別的時候。人們在大多數的時候,是更相信計算的數據更正確。其實生活中人們在辨別是非的時候,大量的使用的是理論的標準。你不人們經常說:“人應該講道理。”就是證明。
總之,精神作用是強大的。它不僅僅是消極的適應,生活中經常的是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回復:“shenlanm網友,你沒有回答,根本上是物質決定精神,還是精神決定物質?你說的物質決定精神,是什么初期階段,而精神反作用于物質,是高級階段,實際是說,過了初期階段,就不是物質決定精神,而是過渡到精神決定物質的階段。這種認識,實際是初期是物質決定決定精神,精神反作用于物質,是辯證唯物主義,本質是唯物主義;但是到了高級階段,則是完全相反,是精神決定物質,物質反作用于精神,這不是辯證唯心主義嗎?根本上是唯心主義嗎?也就是唯物主義最后要過渡到唯心主義。因為初級階段——或低級階段是唯物主義,到了高級階段,則要向唯心主義過渡,唯物主義發展到高級階段,則要被唯心主義代替,變成唯心主義。
但是“shenlan網友“沒有具體回答,初級或低級階段與高級階段的特征與區別,沒有說明初級或低級階段——物質決定精神階段,過渡到精神決定物質的高級階段后,還會不會在進入一個新的初級或低級階段呢?也就是當精神決定物質后,還會不會再出現或返回物質決定精神的初級或低級階段。按道理說,不應該出現。不應該出現高級階段再回到初級或低級階段的情況。但客觀發展實際怎樣呢?
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革命,推翻國民黨反動統治過程,是物質決定精神階段,還是精神決定物質階段?中國共產黨無私奉獻、沖鋒在前、撤退在后,吃苦在前、享樂在后,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物質決定精神,還是精神決定物質?是精神決定物質!中國共產黨就是因為有這種精神,才喚起人民、帶領人民推翻國民黨反動統治,建立新國家!中國人民志愿軍在剛剛解放之初,是一張白紙、百廢待興,且武器簡陋,而敵人則十分精良,但是卻抗美援朝,抗擊以美國為首的16國聯合國軍,根本上依靠的是什么?是物質,還是精神?是精神!
按“shenlan網友”的觀點,中國共產黨的無私奉獻、沖鋒在前往、撤退在后,吃苦在前、享樂在后,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以及中國人民志愿軍的英勇無畏的英雄主義精神,將永遠反作用于物質下去,或永遠決定物質下去,這樣的精神永遠不會改變。但實際怎樣呢?中國共產黨的精神變化沒有?向沒向信仰的反面走去?為什么會向人民的反面走去,是精神決定的,還是物質決定的?如果是精神決定的,就應該越來越為人民服務,而不能向為自己服務發展、變化。事實說明共產黨的精神發生變化了,而促使其變化的根本原因是共產黨的精神,還是物質——所處的階級地位決定的?難道不是因為共產黨奪取政權后,握有權力了,有了地位,生活好了,于是共產黨的精神隨之發生變化了嗎?不還是物質決定精神嗎?
新中國開始之初,妓女消失了,極端反動的日本戰犯變成了與原來根本不同的人,是其精神在起根本作用,還是物質——其所處的環境?環境破壞了,鳥、魚就要死亡。如果沒有空氣、水,人就要滅亡,請問精神能解決自己的生存問題嗎?我們不否認精神的反作用,而且在一定條件下的作用是物質作用無法比擬的。但是這種精神不是無緣無故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一定的物質環境決定的!沒有一定的物質環境,就不會有其精神。我們要有其精神,根本上必須從能夠培養其精神的環境下手,除此別無他法。而不論形成什么樣的精神,還必然在一定的物質環境下,發生相應的變化。如果認為精神形成之后,就不在變化了,這不是唯心主義嗎?而其變化,由什么決定?是其精神嗎?不是!是一定的物質環境!所以人無論形成什么樣的精神,也雖然對物質具有反作用,但是根本上依然由物質環境決定!所以,根本不存在什么初級或低級階段和高級階段的說法!根本不是什么初級階段是物質決定精神,高級階段是精神決定物質階段!這是完全錯誤的認識,是極端錯誤的觀點!因為這種低級和高級的觀點,是唯物主義走向唯心主義觀點,最后使唯物主義徹底走向唯心主義,變成徹底的唯心主義!這樣觀點,難道不是極端錯誤的嗎?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