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問題是愈演愈烈,它的存在有其歷史根源,也有其現實原因,分清這二者及聯系,我們就可清楚的看到作為中國在國際社會中如何處理中東問題了。但有一點,在目前的國內國際形勢下,中東問題的國際化,其本質是西化,是西方推廣其意識形態的戰略的具體化,也是以美國為首的所謂全球化戰略的一部分,是他們達到領導世界的戰略有機組成部分。 先來看看看中東問題的歷史根源。中東問題,有阿拉伯內的原因,加之由于歷史原因近代半路來個以色列,這問題更復雜。以色列建國,于情于理可理解,可在事實上造成中東新的亂源之一,在目前局勢下如何解決中東問題?手段不外乎兩點。一是宗教的統一,即文化的統一;一是政治的強大,即大國的建立。而這二者似乎都是夢。最佳是文化的統一,以和平共處方式存在。由于其戰略,外來勢力必然希望其羔羊化。下面就從這二者分析之。 中世紀“十字軍”東征,歷經幾百年十多次。西方文明向東方擴張,發生激烈碰撞,中東正處于十字路口,在這個地方積淀下來一種復雜的、深厚的宗教民族文化的。從民族上看,中東有非常古老的民族如阿拉伯人、猶太人、突厥人、土耳其突厥人、波斯人,還有庫爾德人。庫爾德人有幾千年歷史,但是沒有建立起自己的國家。100多年前,世界上曾經有兩個大帝國非常相似:大清帝國和奧斯曼帝國,這兩個帝國分別被稱為東亞病夫和西亞病夫。奧斯曼帝國橫跨歐亞非三大洲,腐朽不堪,淪為西方歐洲國家瓜分的對象。馬克思著作里面曾寫到,奧斯曼問題、近東問題(當時的近東就是現在所說的中東)說到底就是一個如何瓜分奧斯曼帝國的問題。西方列強對奧斯曼帝國的瓜分前前后后進行了一百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徹底瓜分完畢。奧斯曼原有領土被分割得支離破碎,僅阿拉伯民族就分在了22個國家,形成一種非常復雜的局面。后來這些地區逐漸獨立,好些國家和國家之間的領土邊界都是沒有的,沙特阿拉伯和伊拉克的邊界仍是沒有劃分。伊拉克和科威特在伊拉克戰爭之前也是沒有邊界的,所以薩達姆入侵科威特時不承認是入侵,而宣稱科威特歷史上就是伊拉克的。敘利亞和黎巴嫩在歷史上曾是一個省,后來被分成不同的國家。這些事實對阿拉伯民族本身就夠復雜了。 到19世紀末,猶太人中的少數精英分子在英國支持下發起“猶太復國主義運動”,號召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回到巴勒斯坦建立自己的國家,他們認為要想使猶太人擺脫這種厄運和困境,必須建立自己的國家。近代希特勒的排猶政策,猶太人更激起了建國的強大愿望。阿拉伯和以色列的矛盾已經一個世紀多了,而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幾千年前。阿以爭端的核心是巴勒斯坦的歸屬。1947年,美國主導聯合國通過《巴勒斯坦分治決議》,分別成立兩個國家,一個阿拉伯國,一個猶太國。按照人口的原則劃分,這個地區阿拉伯人口占多數就給阿拉伯人,這個地區猶太人占多數就給猶太人,這樣分的結果就是除了耶路撒冷之外把這兩萬多平方公里的地方分了六塊,三塊屬于未來的阿拉伯,三塊屬于未來的以色列,而且塊與塊是交織在一起的。這在事實上也造成了沖突會不斷。聯合國決議通過以后,猶太人不接受,阿拉伯人更不接受。1948年,猶太人建立以色列,阿拉伯國家不接受、不承認,周圍的五個阿拉伯國家聯合起來發動了中東戰爭,這就是1948年第一次中東戰爭。在這次戰爭中,以色列立足未穩,五個阿拉伯國家都有國家軍隊,猶太人很快就支撐不住了,美國斡旋停戰。猶太人到美國那里購買武器、組織兵力,全球的猶太人都回去保衛祖國,等武器、軍火、兵源補給的差不多了再接著打。戰爭的結果是把擬議中阿拉伯國的領土瓜分了,以色列占了很大一部分,埃及占了加沙地帶,約旦占了約旦河西岸。在這個基礎上,1956年、1967年、1973年先后又打了三次仗。以色列越打越大,越打越強。當時的中東戰爭主要受制于美蘇爭霸,蘇聯給阿拉伯提供武器,美國給以色列提供武器,而且中東戰爭得符合蘇聯和美國的利益,美國、蘇聯才提供武器。每當戰爭有可能使蘇聯和美國直接發生沖突時,蘇聯人就放慢提供武器的步伐,搞得戰爭打不下去。蘇聯垮臺后,這問題依然存在。無論是阿拉伯國家,還是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以上是從武力解決角度著手解決,始終不能解決中東問題,這是一個事實。這對西方控制中東也是一個噩夢,文化滲透也是必然了,即以民主、自由、人權等開道,長期滲透,成為必然。 從現實特別是經濟角度看,中東是世界能源庫,是世界的經濟命脈所在。石油主要集中在波斯灣特別是波斯灣頂端非常狹窄的地方,世界五個石油儲量最大的國家都集中在這里。沙特阿拉伯的石油儲量占世界的四分之一。沙特阿拉伯、伊拉克、伊朗、阿聯酋、科威特五個國家石油蘊藏量都在百億噸,這個地方的石油儲量占世界的三分之二,這里的石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發現的,二戰后開始商業性開采,很快就成為世界經濟命脈的所在。誰控制該地區,無疑誰對世界的經濟就有發言權,但若是明目張膽,在目前的國際形勢下,明顯會行不通的,不僅會遭到國際社會的普遍反對,也會遭到阿拉伯國家內部人民的徹底的反對,最好是利用他們內部矛盾,達到間接控制的目的,而這一文化基礎正好體現在西方推行的民主、自由、人權等軟實力之中。這正好是體現控制世界的另一手段:文化滲透、文化控制。目前西方推行的正是這一政策,在以軍事為后盾,強力推進,這既避開世界人民的反對,又不會引起阿拉伯世界內所有人的警覺和反對,甚至在一定意義上說,阿拉伯世界的一部分人特別是反對派為了一時的利益歡迎西方的介入。 目前,對敘利亞中國投反對票,讓敘利亞問題國內化,讓他自己去解決,而不是國際化,這一點無疑是正確的。所謂國際化,在目前的形勢下,實質是西方化,這有利于西方戰略的推行,而不利于中國國家戰略,也不利于中國爭取發展的時間,無論是從人類大角度看,還是社會主義的戰略看,或是拋開社會主義不談,只從國家戰略看,一旦中東得逞,美國不是指向非洲,就是指向亞洲,中國、俄羅斯等的戰略空間會縮小。有許多小國迂于一己之見,反對中國,一方面是狹隘,另一方面有自己一時的利益,這可以理解。在目前所有的國際問題的國際化,就其本質是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化,這與其戰略是有利的。中國目前處于兩難處境之中,以敘利亞為例:巴沙爾政權與反對派都希望中國支持,中國在實際上支持誰都不是好事,唯一對中東問題的辦法,最好是讓其自己解決,兩面勸架,合理推進,反對干涉,站在中東國家的人民利益的立場,不讓外來勢力架空中東國家,讓其獨立自主發展,這不僅是中東人民的愿望,這與中國和其他正義的國家都是有利的。中國無力做到這一點,就會是西方控制中東,這與中國和俄羅斯無疑在現實上會造成是一種戰略威脅。因此反對干涉內政,反干涉主義,這與中國、與第三世界本身是有利的也是有力的。阿拉伯世界自身的團結與強大是中東阿拉伯世界團結的內因,這一點很重要,但似乎他們做起很難,被有些國家分化瓦解,加之內在自身的原因,歷史遺留下來的反對派重重疊疊,這更是被人利用的好機會,這些反對派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多和英國等西方國家留下的反對者有關,當時的阿拉伯各國政府并沒有把他們完全整合在一起,而是逃亡分散,今天在英美等西方國家的支持下形成了反對勢力。一旦中東被西方所控制,這對西方的戰略推進無疑是好事,他們以民主、自由為誘餌,以經濟為手段,以軍事為推進后盾。直接或間接推進成為一種必然,在目前世界大勢下,必將是間接手段,即利用其內部矛盾,分化瓦解,裝出一副大義凜然的模樣,從文化上最終摧垮阿拉伯世界,這就容易從心理上控制中東。作為大國,不能不注意。至少要給自己留下足夠的戰略空間。否則,這是作繭自縛。這與真正意義的全球化矛盾。 |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