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家孫立平認為,中國出現了全面的社會潰敗,社會潰敗而不是社會動蕩才是中國最大的挑戰,表現在權力不受約束,潛規則盛行,社會底線失守,強勢集團肆無忌憚等。日本青年加藤嘉一有個俏皮的觀察,今天中國最大的問題是媒體不像媒體、人民不像人民、學校不像學校。其實,延伸下去還可以說,官不像官,知識分子不像知識分子,等等。
同樣奇妙的是,中國社會在預言家們一次又一次就要崩潰的宣告中挺了過來。很多分析家也認為,中國的基本面非常好,手里抓著一副好牌,只要打好了,前景一片光明。這種說法也有道理。
接下來的問題是:什么因素導致了社會潰敗,又是什么因素支撐著中國社會不至于崩塌?要扭轉頹勢,重建一個健康的社會,抓手何在?
表面上看,社會潰敗既包括精英的墮落,也包括底層人群的墮落,但根源在于精英。首先,精英群體是體制的創設者,而底層人群只是被動參與的力量。由于缺乏民主化進程的配套,改革初期曾出現過的普惠格局逐步被打破,并確立起了贏家通吃的格局,既得利益集團壟斷一切優勢資源,成為底層民眾頭上的壓迫性力量。精英筑渠,民眾如水,水要么順著溝渠流動,忍受不合理的制度;要么沖垮堤岸,引發社會動蕩。后者是精英集團極力要避免的局面,所以維穩投入居高不下。
其次,精英集團是社會文化基調的奠定者,當某些知識分子習慣了罔顧歷史和現實,鼓吹叢林法則成為強勢集團的幫兇,以敵視“庸眾”和“暴民”為榮,這種文化就與破壞性的市場力量一起瓦解了維系基層社會良性運轉的傳統文化資源。
再次,當我們慨嘆公平正義日漸稀缺的同時,不能忽視精英集團一開始就是作為這種價值觀的對立面登上歷史舞臺的。前改革時代對公平正義的高度強調一度損害了精英的利益,改革也不可避免帶來精英的反彈。不能否認精英集團內部仍然存在健康的力量,但寄望精英集團自發地推動社會正義扭轉社會頹勢的希望是不大的。
相應地,底層人群也呈現墮落的跡象。假貨橫行,地溝油等有毒食品肆虐,這個群體恐怕脫不了干系;同時,底層在碎片化后向叢林狀態后退、人與人之間如盲井式的傾軋、對公共利益漠不關心、對腐敗等不良現象表現麻木等也是墮落的癥狀。但客觀地說,這是底層人群中的局部現象,多數民眾還保持樂天知命、忍辱負重的本性,正是他們流血流汗支撐著中國繼續向前走;另外,底層人群的墮落是被精英集團裹挾著發生的,為了生存不得以而為之,他們向往公平正義而不得,并非缺乏向善之心。
對精英的墮落和底層的墮落進行區分,是為了尋找希望的所在,否則就會陷入“這個社會沒救了”一類的虛無境地。禮失而求諸野,這個道理在今天仍然有效,健康的力量需要向下去尋找。這并非對底層盲目的樂觀和美化,讓我們回憶一下汶川大地震之后的情景:受災的民眾悲傷卻不絕望,他們不抱怨不氣餒,自救救人度過難關;捐錢捐物,深入災區做志愿者的大都是普通百姓和80后青年,友愛互助的傳統美德在大災之后空前高漲。真相總是在危難時才顯露,一個真的潰敗了的社會,在大災之后不會有如此反應。形成對照的是,體制性力量只在救災的關鍵時刻顯示了優越性,很快就退回保守的境地,掩蓋了因天災而暴露出來的問題。
制止社會潰敗只能通過民主來實現。這里使用的是民主的原初含義,不是指所謂西式的精英之間互相制衡的民主,一個趨向墮落的精英集團只能將制衡扭曲為勾結。真正的民主需要開放人民監督精英的渠道,讓精英對人民負責,還需要讓精英認識到,對人民負責不是恩賜,而是必須。這是拯救精英的出路,也是拯救社會的出路。
能否邁出這一步,需要體制內健康力量的決心和勇氣,也需要智慧:建立一種讓人民參與的民主體制,同時借鑒歷史教訓避免社會失序—這才是當下需要的“頂層設計”。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利永貞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