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來,劉學軍做好人做事,其實也曾遭遇過不理解。有些人甚至覺得他傻!但是,深入接觸他的人,從他看似平淡平常的言談話語之中,處處能感受到他為人處事的智慧。這種智慧,源于他對生命意義與內涵的洞察。這種智慧,使他能看透金錢與名利的假相,覺悟到真正的幸福之道。
記者問他:“改善生活質量,不是需要更多的錢嗎?為什么你如此看淡金錢呢?”
劉學軍沒有正面回答記者的問題,而是講了一個故事——他的一個朋友,是一位著名的電視節目主持人,他在成功主持節目的同時,還和妻子苦心經營開辦了一家工廠,有了幾千萬元的家產,然而不幸的是,這位朋友幾年前壯年早逝。臨終前,朋友躺在病床上不無感慨地告訴他:“雖然有幾千萬家產,可是我能帶走什么呢?幸虧現在孩子大了,否則老婆改嫁后,可能孩子的姓都要改!”一聲嘆息之后,朋友又說:“ 劉 老師,還是您看得開,有智慧啊,過些年后,又有誰能記得我?但是,我相信,您的事跡,會有許多人永遠記得!您活對了!”
“愛心是能傳遞的,社會就是一個大家子”。這是劉學軍的另外一句名言。因為他很少拿別人當外人,所以,他也就慢慢慢成為許多人的親人。
劉學軍的朋友和同學都知道,他是一個經常過生日的人,最多的一次,他一年過了60多次生日。為什么呢?因為許多人把被他所救的日子當作自己重生的日子;還有許多人記錯了他的生日,也有一些人刻意“記錯”了他的生日,非要給他過生日,以便借機來看望他。還有一種情況,比如他看到某兩個人鬧意見吵架了,就分別給他們打電話說:“明天我要過生日,請你一起吃頓飯好不好?”幾乎沒有人不給他面子。于是在飯桌上,他一席話,就把吵架的雙方一下子給勸和了。
在物欲橫流的商業社會中,很多人“一切向錢看”,為了金錢忙碌,為了利益廝殺,最終迷失了人生的方向。為名為利,多少人飛蛾撲火?人到底應該為了什么而活著?
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困擾了一代又一代人。劉學軍認為,人活著要講奉獻,要為社會創造出自己能創造的東西。
以世俗的標準審視劉學軍,他很“敗家”。為了做好事、幫他人,他甚至數次變賣祖上傳下來的值錢物件。
1985年,當時他還擔任北京市運輸公司七場招待所所長。一天,經過一家醫院時,他看見一個病人因為沒錢治病,躺在板車上等死,“壽衣都準備好了”。他問清楚情況后,馬上把手上的200多元交給病人家屬,讓他們趕緊看病。家屬不敢接錢,“我們是河北農村的,還不起”。劉學軍說:“不用還,把病看好就行了。”
回到單位,他才想起來這200多元是自己剛取到手的員工工資。為了應急,他想起了家中還有一副唐柏虎的仕女圖,父親臨終前交待“要好好保管”。文物販子知道他的情況后,壓低價格,200元拿走了仕女圖。
幾年前,他獲悉這幅仕女圖被拍賣到1000多萬港幣,面對如此天價,他并沒有后悔當初的選擇。“一幅畫救了一條人命,值了!如果父親在世的話,他也會支持我的選擇。”
劉學軍每月有一兩千元的退休金,即使錢不多,他也要省吃儉用,盡可能擠出來資助讀不起書的窮孩子。多年下來,他資助了全國各地數百個貧困學生,改變了這些孩子的人生軌跡。錢不夠時,他就再變賣祖傳的古董。
2007年5月,劉學軍在西土城公交車站撿到了一個黑塑料單,打開一看,里面竟是20萬元現金以及一個記賬本。他覺得這筆錢可能是建筑工人的工資,趕緊通過記賬本聯系到丟錢的包工頭。2012年春節前夕,包工頭家人再次登門致謝。
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學生黃飛那天也來給劉學軍拜年,她剛好看見致謝的這一幕。“年輕一代,或多或少會有些‘拜金’,不知道怎么形 容劉 老師這種行為。如果不是親眼看見,真不敢相信這是真事。”
身處這個人人逐利的時代,在別人眼中,劉學軍簡直是個另類,是個“傻瓜”。實際上,他并非清教徒似的不食人間煙火,他不反對改善生活質量,只是認為物質追求不應該左右人生的方向。現在,他用的是幾百元的舊款手機,一條綠軍褲穿了十幾年。
記者問他:“改善生活質量,不是需要更多的錢嗎?你怎么看待金錢?”
劉學軍沒有正面回答記者的問題,而是講了一個故事——他的一個朋友辛苦打拼后,有了幾千萬元的家產,然而壯年早逝。臨終前,他的朋友告訴他:“縱有千萬家產,我能帶走什么呢?幸虧現在孩子大了,否則老婆改嫁后,可能孩子都要改姓。又有誰記得我?”
朋友的故事,給了劉學軍很多的啟示。是啊,為什么要做金錢的奴隸呢?家中還有些值錢的物件,他就隨便扔在客廳,并沒有刻意收藏。他認為,與其把這些東西供起來,不如在別人需要的時候,發揮它的作用。正所謂“千金散盡還復來”,或許,這就是劉學軍的大智慧。
雖說不在乎錢,但劉學軍也有缺錢的時候。2008年7月,他在一次救人后,又磕掉一顆牙,加上之前鑲的牙也活了,他需要3萬元,重新鑲一遍牙。因為剛剛為汶川特大地震捐出了5萬元,家里拿不出3萬元了。無奈中,他拿出自己的見義勇為證書,希望海淀區有關部門能夠幫助自己解決這筆費用。但政府沒有辦法報銷這筆錢,最終,他曾經的一個救助對象幫他墊付了這筆錢。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