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興國,教育為本。然而,教育質量上不去,科學技術就上不去;科學技術上不去,“科教興國”只能是一句空頭支票!因此,竊以為,中國要想真正實現“科教興國”的偉大戰略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國家需要對現行教育體制來一次徹底的大手術和根本的革命。
1 月11日至2月6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中南海先后主持召開五次座談會,就正在制定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再次問計于民。小民無緣光顧現場建言獻策,就將自己認真思考多年的教育問題加以整理展示,渴望能為《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錦上添花,這就是——走“人人大學 人人人才”陽光教育戰略!
一、“人人大學 人人人才”陽光教育戰略的總體構想
“人人大學 人人人才”的陽光教育戰略,用一句話可概括為:讓人人享有免費上大學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從而讓人人有成才和為國家做貢獻的機會。總體構想如下【如下圖】:
1.全免學生學費。從現在起,從小學一年級(乃至幼教)一直到大學畢業,國家全面免除每一個學生的全部學費、雜費(至于教育經費如何解決,本人第1412號提案已談,后面也會談),此舉將有效徹底解決學生輟學、失學、亂收費等諸多老大難問題。
2. 取消中考,保留高考,普及大學。取消中考,即初中生將不通過升學考試直接升入高中。因為,中考是農村中學生輟學、失學的罪魁禍首,所以必須取消中考(值得欣慰的是,云南、山東將于今年率先全面取消中考,這是明智之舉);為了將不同的人才選拔到不同的大學深造,需要保留高考遴選人才,但高考必須改革;普及大學,就是由現行的“普及初中”教育一步提升到“普及大學”教育,讓人人享有(必須)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
3.將高等院校劃分四個等級。通過統一審核和科學評定,把全國所有的高等院校由高到低劃分為四個等級(事實上,各級各類高等院校是等等不一的),即:A類、B類、C類、D類。
A類大學專門培養特級技術人才,是培養者如孔子、孟子、毛澤東、周恩來、牛頓、愛迪生、李四光、鄧稼先、錢學森、袁隆平等超級人才的搖籃;
D類大學專門培養初級技術人才,是培養普通工人和普通農民的搖籃,今后的工人和農民將徹底告別目不識丁和大字不識一籮筐的歷史,他們將是有一技之長或者一專多能的技術工人和技術農民;
B類和C類這兩所大學培養的技術人才等級介于A類和D類之間:B類大學專門培養高級技術人才,C類大學專門培養中級技術人才。
4.高考采用“2+1+大綜合”和“1+大綜合”的兩種模式。
“2+1+大綜合”是常規人才培養模式。“2”是指語文和數學,“1”是指物、化、政、史、地、生、英、音、體、美等等學科當中的任何一門,“大綜合”是指“2”和“1”之外的其它所有選修科目(至于為什么把英語排除在必考科目之外,后面會闡述)。
“1+ 大綜合”模式專門為各級各類偏才、奇才、怪才、異才(現實生活中的確有這樣的人才,因為偏科瘸腿而喪失進入高等學府深造的機會)的培養而設立。故,“1” 是指語、數、物、化、政、史、地、生、英、音、體、美等等當中的任何一門,“大綜合”是指“1”之外的其它所有選修科目。
5.按等第升入大學。根據高考成績和德智體美等把每屆學生劃分為4個等第(十個手指頭伸出有長短,人才也如此,有能力大小之分),即A等、B等、C等、D等,將他(她)們分別送到相應等級的大學學習深造。即A等學生進A類大學,B等學生進B類大學,C等學生進C類大學,D等學生進D類大學。為了確保人才培養呈金字塔形,四類大學培養人才之比為:A類占5%,B類占15%,C類占30%,D類占50%。
6.調整學制時間。把過于冗長的小學6年制、中學6年制(初中3年+高中3年)分別調整為5年制。即將小學、中學各壓縮1年,把壓縮掉的2年時間放到大學里。這樣,學生在小學學習時間為5年,在中學學習時間為5年,在大學學習時間為3-6年。D等學生在校學習時間為3年(相當于過去高中畢業,但帶著一技之長進入社會);C等學生在校學習時間為4年;B等學生在校學習時間為5 年;A等學生在校學習時間為6年。
7.大學教育模式為“理論+實踐”。中國以往和如今的大學教育模式幾乎是“純理論型”,這樣培養出來的大學生只會“紙上談兵”。故,絕大多數大學生進入社會參加工作后出現“水土不服”現象,畢竟書本知識和現實生活、實際工作相差一大截!為此,大學要徹底改變過去 “純理論”的單一教育模式,而是將“實踐課”大膽引進課堂,讓學生在大學學習的3-6年時間里,把一半的時間用在理論上,一半時間用在實踐上,這樣一來,今后的大學生畢業后進入社會將如魚得水,也必將徹底告別為找工作發愁的歷史。
8.統一頒發證書。小學、初中、高中畢業時不再頒發畢業證,而是到大學畢業時,學生必須修滿規定的學分方可有資格畢業,并由不同類別的大學頒發相應的畢業證書(或者技術人才等級證書)。為了確保讓人人享有(必須)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國家必須明確規定,今后凡是沒有大學畢業證的,用人單位一律不得使用。即:
在D類大學修滿規定學分的可拿D級畢業證,即初級技術人才等級證書;
在C類大學修滿規定學分的可拿C級畢業證,即中級技術人才等級證書;
在B類大學修滿規定學分的可拿B級畢業證,即高級技術人才等級證書;
在A類大學修滿規定學分的可拿A級畢業證,即特級技術人才等級證書。
9. 提倡終身教育。每個學生大學畢業所拿畢業證書不是終身學歷,提倡終身教育拿更高的學歷證書。另,B類、C類、D類大學要根據實際情況按5%、或按10%的比例讓學業優秀的學生有機會升入更高一級的大學學習深造;而對于完不成學業的,將推遲畢業甚至降級到下一級大學。此舉也將徹底改變應試教育“一考定終生” 的誤國誤民錯誤做法。
10.征收“教育稅”取代“學費”。當學生大學畢業進入社會參加工作后,可根據其收入狀況征收或多或少的教育稅。“教育稅” 的征收辦法可參考“個人所得稅”,其征收總體原則:收入高的征收越多,收入低的征收越少,低收入者可免除。用征收上來的“教育稅”填補教育經費不足,專款專用。其實,“教育稅”的征收實際上就是,讓每個人為自己的教育買單。它將徹底打破上一輩為下一輩買單的幾千年歷史,特別是近些年來非義務教育高昂學費壓得人民喘不過氣來的沉重歷史,也可完全解決國家不能承受學費全免之重(此條內容詳見本人第1412號提案《全面免除學費,征收“教育稅”取代“學費”》) 。
以上10條就是“人人大學 人人人才”陽光教育戰略的總體構想,用24字可概括為:全免學費,普及大學;人盡其才,人人成才!以稅代費,自己買單。
二、“人人大學 人人人才”陽光教育戰略的配套措施
為了確保“‘人人大學 人人人才’陽光教育戰略”得以全面實施,還需一些必要的配套措施保駕護航。這就是:
1.城鄉統籌劃撥經費,合理改建擴建學校,師資配置城鄉流動。
現如今,社會上為什么會出現擇校生?為什么會出現收借讀費和亂收費現象?擇校生到底“擇”的是什么?歸根結底,擇校生無非“擇”的是學校和教師!如果同一地區的城鄉學校校舍建設的一樣好、或者差別不大,教師配置的一樣好,或者差別不大,還會出現擇校生嗎?還會出現收借讀費和亂收費嗎?
故,為了有效解決學生“無序流動現象”,為了保障中小學生能夠真正實現就近入學,今后教育經費要城鄉統籌一樣劃撥,合理改建和擴建農村中小學校舍,合理配置城鄉師資或者進行城鄉師資大流動,“擇校現象”將徹底銷聲匿跡!
2.中小學、大學一律采取“寬進嚴出”措施。
中小學之所以采取“寬進嚴出”措施,此目的主要為了防止學生因厭學或者其它種種原因而中途輟學。如果教育體制改革的好,在升學的問題上采取“寬進寬升”的措施,并保障學生無障礙升學,那么,中小學生將不再出現“輟學現象”。另外,中央政府要制定嚴厲的“控流止輟”獎懲措施,并與各級各類政府的政績掛鉤,確保中小學生100%上大學。
高考要采取“寬進嚴升”措施,“寬進”即人人都可以參加高考上大學,但要確保“嚴升”,即什么類型的人才進什么類型的大學。此舉為了嚴格遴選、選拔人才,從而真正實現人盡其才上大學的目的。
大學之所以采取“寬進嚴出”措施,此舉主要為了防止大學生在上大學期間碌碌無為、不思進取、不學無術。各級各類大學一定要嚴格把關,對于那些完不成學業的大學生,不能畢業的一定不準畢業,不符合發畢業證的一定不發。從而確保人人成才,進入社會有廣闊的用武之地。
3.必須打破英語神話。
現代中國人為什么要學英語?原因是我們的文明現在落后于西方文明,我們的科技落后于西方發達國家。正是基于這個原因,英語在中國成了高高在上的教主,也成了無人敢打破的神話,繼而成為套在千千萬萬中國人身上的無形枷鎖。
竊以為,英語是扼殺中國天才的罪魁禍首,也是中國人遲遲與“諾貝爾獎”無緣的劊子手!眾所周知,中國人學習英語的最佳年齡在8歲之前,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之前,中國人大抵從初中時才開始學習英語,對于這個年齡段學習英語又別無二法,只能靠死記硬背!然而,“死記硬背”之法恰是那些有望成為“奇才”的偏才、歪才、怪才們無形殺手!因和英語無緣,那些偏才、歪才、怪才們別說進大學之門,就連高考甚至中考都無緣參加了。偏才、歪才、怪才無緣進高等學府深造,是中國與“諾貝爾獎”無緣的根本原因。中國古代人不要學英語、不精通英語,但我們的文明曾經一直領先世界,并擁有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等四大發明的專利,為何今天13億中國人人人都懂英語了,我們反而找不著北了?誰見過大醫學家李時珍會英語?誰見過大科學家張衡精通英語?誰見過“發明大王”愛迪生精通外語?
調查顯示,80%以上的中國人在進入社會參加工作后,不出5年,英語將忘掉大半,不出10年,英語將忘掉一干二凈,原因是不常用英語導致的。事實表明,中國人90%以上在現實生活中是用不上英語的,無論是白領還是藍領也好,只要稍微懂得一些英語的日常用語完全可以勝任本職工作。由此可見,讓中國人把大量的時間花在學習無用功的英語上是得不償失的,也是勞民傷財的。
其實,英語也并不是一無是處,但我們國家完全沒必要大動干戈讓人人都成為“英語通”!為了真正培養出英語方面的專業人才,筆者建議:一、各學段取消英語必修(考)定為選修(考)科目;二、各省市可成立一所或者多所英語專科學校,專門培養專業人才。
4.提高教師待遇,讓學而優則師。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我們國家60年來之所以老是培養不出一個像錢學森、鄧稼先、李四光等那樣的大師級人才,教育體制是一個方面原因,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教師的隊伍良莠不齊!人家西方發達國家是把最優秀的人才放到教師的崗位上,而我們國家的教師隊伍卻是由二流、三流,甚至四流、五流的人才構成(一流人才都跑去搞科研去了)。試想,由四流、五流的人才充任師資隊伍,又如何培養得出一流的、超一流的拔尖人才呢?顯然是天方夜譚。
導致教師隊伍良莠不齊和一流人才不愿意當教師的根本原因就是——教師待遇太低。國家明文規定,教師工作不低于當地公務員工作。而實際上,教師的工資特別是農村的教師工資遠遠低于當地的公務員工資,盡管現在實行了績效工資。另外,教師始終沒有摘掉“臭老九”帽子。為此,筆者建議國家切實提高教師待遇,不要停留在口頭上,更不要停留在文件上,讓真正的學而優則師。即,把最優秀的人才選拔到教師崗位上來,讓教師真正成為人人羨慕的職業,讓無后顧之憂的一流人才為人師表、鞠躬盡瘁,從而才能培養出一流的、乃至超一流的拔尖人才。
5.打破教師終身制。
據媒體報道,美國的人才流動性很大,一個人一生平均更換職業多達12次(歐美其它發達國家也大多如此)。改行對于美國人來說如同家常便飯,他們并不看重眼前能拿多少工資,而關注職業選擇是否對自己的人生設計有益。在美國,大學教授可以去當公司經理,銀行家可能一夜之間改行當農場主。美國前總統杜魯門在躋身政界以前就先后當過農民、雜貨店老板、軍官和律師;里根總統也曾從事過救生員、播音員和電影演員等多種工作。凡此等等。
事實表明,人們長期干一件事,會滋生職業倦怠。然而,反觀我們中國人干某項職業總是干上一輩子,特別是教師職業。據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組織與人力資源研究所和新浪教育頻道聯合啟動的“2005年中國教師職業壓力和心理健康調查”表明:近30% 的被調查教師存在嚴重的職業倦怠,近90%存在一定的職業倦怠。教師職業倦怠就是教師個體因不能順利應對工作壓力時的一種極端反應,是教師在長期壓力體驗下產生的情緒、態度和行為的衰竭狀態。美國教育協會主席麥克古瑞曾感嘆“職業倦怠的感受正打擊著無數具有愛心、具有理想、樂于奉獻的教師,使他們正逐漸放棄他們的專業工作”。
改行可能會是事業的轉機,也可能是成功的開始,更是醫治教師職業倦怠的最佳良方。故,建議打破教師終身制(此條內容詳見本人E政第2396號提案《打破教師終身制,競爭上崗當教師!》)。
6.為高等院校提供晉級機會。
B類,C類,D類高等院校如果辦的好、辦的有特色,均有晉級的機會。即D類可晉級為C類,C類可晉級為B類,B類可晉級為A類。
7.其它。教育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它涉及到方方面面林林總總,牽一發而動全身。由于篇幅等問題,陽光教育戰略的其它配套措施暫不展示。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利永貞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