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 must always change, renew,
rejuvenate ourselves.
otherwise we harden.
我們必須經常變化,更新,激發我們自己。
否則,我們就僵化了!
每次去湖南長沙,我都一定要去參觀湖南第一師范青年毛澤東紀念館。在那里,我可以獲得許多的靈感和力量。
中國的青少年現在急需榜樣的力量,急需自律的精神。在我們的身邊就充滿了這樣的榜樣,而最大的榜樣之一就是毛澤東同志。
在世界最大的天安門廣場上,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毛主席的頭像。每天都有很多中外游客在那里合影留念,但大家只是把他老人家當成一個領袖,當成了政治人物,其實,毛澤東同志是一個偉大的軍事家、哲學家、文學家、詩人。通過學習他的一生,你可以獲得人生全面的成長。 我最喜歡他青少年時代的事跡。
毛澤東學習非常刻苦,每天早晨,學校還沒有打起床鈴,他就提前起床,照例進行冷水浴和“六段操”后,便迅速走進自習室。站在窗戶邊,朗讀他所喜歡的文學或英語。有時也到后山“君子亭”去看書,有時也有意識地到喧鬧嘈雜的南門口去看書,專心致志,旁若無人。
上課時,毛主席專心傾聽老師講解,認真做好聽課筆記。有時,他也會聚精會神地鉆研自己需要研究的問題。午后或空閑時間,他常去圖書館借閱書刊或到閱報室去看報。晚飯后,毛主席會照例邀集一些同學外出散步,互相交換一天的學習心得,或談論時事問題。晚上,他便集中精力,認真鉆研社會科學。強烈的求知欲望讓他經常廢寢忘食地學習。
這不就應該是全中國億萬青少年的楷模嗎?這不正是我們的老師和家長最大的期望嗎?
What would life be
if we had no courage to attempt anything?
如果我們任何事情都沒有勇氣嘗試,人生還有什么意義? 上次的“向毛主席學習(一)”登載之后,在博友當中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今天,我特別為大家介紹一下毛主席堅持鍛煉身體、頑強磨礪意志的動人故事。
毛澤東從小酷愛學習,同時也很重視鍛煉身體、磨礪意志。毛澤東鍛煉身體的方法有很多: 一是“六段運動”。它是毛澤東融合各種運動之長,在實踐中創造的一種運動,包括拳擊與跳躍等動作,共6段27節。他每天早起、睡前各做一次“六段運動”,課間也做上幾段,以振奮精神。 二是冷水浴。學校東北隅的浴室旁邊,有一眼清涼的水井,是毛澤東常年進行冷水浴的地方。每天黎明,當同學們還在熟睡的時候,他就帶著浴巾來到井旁,用吊桶提水淋到身上,再用浴巾洗擦全身,擦后又淋,直到全身發紅發熱為止。一年四季從不間斷。毛澤東認為冷水浴足以練習勇猛與不畏,又足以練習敢為,是一種鍛煉身體的好方法。
三是游泳。學校前面的湘江,江寬水深,是毛澤東當年游泳的地方。他膽量大、耐力強,游泳技術又好,不僅能自如地橫渡湘江,還能從猴子石游到10華里遠的牌樓口去。不僅在夏天游泳,還能在別人穿棉衣的天氣游上三、四十分鐘。“直至隆冬,猶在江中。”
四是風浴、雨浴、日光浴。毛澤東經常利用風、雨、太陽等自然條件進行鍛煉。夏天烈日當空,他赤膊在太陽底下走來走去,或是游泳后,躺在沙灘上曬太陽,叫“日光浴”。冬天北風凜冽,常到空曠的地方脫去棉衣,讓寒風勁吹,叫“風浴”。下大雨的時候,冒雨跑步赤膊淋雨,叫“雨浴”。 五是登山、露宿、長途遠足。與學校隔江相望的岳麓山,布滿了他和學員們的足跡。有一次,在一個狂風大作、電閃雷鳴、暴雨傾盆的夜晚,他獨自一人,抗風斗雨,登上岳麓山頂,然后又從山上跑下來,來到山下蔡和森的家里。蔡伯母問他這是怎么回事,他解釋說是借以鍛煉自己的身體和膽量。 毛澤東還通過野外露宿來鍛煉身體和膽量。他常邀集一些同學到學校后山的君子亭、桔子洲頭和岳麓山的云麓宮、白鶴泉、愛晚亭等處露宿。當夜幕降臨,游人散盡的時候,他們就暢談國事、人生和學習心得,直到深夜才露宿到天明。這種露宿活動,一直堅持到深秋霜降。 由于他堅持不斷地鍛煉,毛澤東的體質日益強健。1936年他在陜北時曾回憶說:“體育鍛煉確實對我有不少幫助,使我后來南征北戰,受益匪淺。” 毛澤東不僅是體育運動的愛好者,而且總結自己的實踐經驗作了理論上的論述。1917年4月1日《新青年》雜志第三卷第二號上發表他的《體育之研究》一文,就具休闡述了體育的目的、作用、方法,以及德、智、體三者的辯證關系。 堅決地、持久地向毛主席學習!
親愛的博友們,請反思一下現在每天的生活! 哪些是真正有意義的事情? 哪些是沒有太多意義的事情? 哪些是沒有任何意義、必須拋棄的事情? 讓我們每天的生活都充滿意義! 每天都要鍛造自己!
|
李陽:如果讓我教毛主席學英語
我以前寫過兩篇“向毛主席學習”的文章,竟然被十多家雜志轉載。 有一次我坐在飛機上看航空雜志,竟然也登載了這篇文章。 我一直有幾個想法。第一、在文化大革命的時候,我不識字的姥姥都能背誦毛主席語錄。我想要是當年毛主席下令全國學英語的話,是不是中國會發展更快呢? 第二、如果毛主席能講一口流利的英語,是不是中國的發展也會走另外一條路呢? 非常遺憾的是,毛主席的英語并沒有學出來。于是,我又想:如果讓我教毛主席學英語,會怎么教呢? 讓我們一起回顧一下毛主席學習英語的經歷。 (以下內容轉載自陳明遠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70576293) 青年毛澤東從湖南第一師范學校畢業后,沒能繼續上大學。這成為他終生的一塊心病。“五四”前后,我國興起了“留法勤工儉學運動”。毛澤東是湖南青年留法勤工儉學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但就在他送走蔡和森、向警予、李富春、蔡暢、徐特立等一批批新民學會會員赴法的時候,自己卻決定不出國。原因何在?研究者認為有三:一是青年毛澤東當時學習法語非常困難,始終不過關;二是他擔負不起到法國的路費;三是他最后甘愿留在國內、了解中國國情。毛澤東沒有赴法勤工儉學,而是在北大圖書館做管理員。 俄國十月革命勝利以后,毛澤東又一度想赴俄留學,但因沒有俄語基礎而未成。繁重的革命任務,使毛澤東無法靜心學習外語。他在延安時期自學過英語。但是,由于當時的戰爭壞境,學習受到很大限制。 毛主席1954年正式提出學習英文 一直到新中國成立以后,毛澤東提倡干部學習外文。這時有了非常好的條件,學英文才成為他的一種愛好。1954年,林克(原毛澤東英文秘書)到他身邊工作時,毛澤東正式提出要向林克學習英文。但毛澤東并不使用英語教科書循序漸進地“上課”,而是自己設計了一種獨特的“學英文”方式:念英語文章,一個詞、一個詞地查字典對照著念。毛澤東那時熟悉的英文詞語并不多,于是先從閱讀英文版《人民中國》、《北京周報》短文,新華社的英文新聞稿入手。 眾所周知,這種學英語的方法效率并不高,只有“吃力不討好”,隨讀隨忘記。但是毛澤東一意孤行。 1958年1月毛澤東在《工作方法六十條》(草案)中,建議“在自愿的原則下,中央和省市的負責同志學一種外國文,爭取在5年到10年的時間內達到中等程度”。1959年廬山會議初期,毛澤東重申了這一建議。70年代,他還提倡60歲以下的同志要學習英語。但是這些建議,實際收效甚微。 向外賓公開自己正在學英文 1959年1月,毛澤東與巴西外賓談起:“學外文好,當作一種消遣,換換腦筋。”外賓問毛澤東自己學習英文的情況時,他回答說:“在一字一字地學。若問我問題,我勉強答得上幾個字。我要訂五年計劃,再學五年英文,那時可以看點政治、經濟、哲學方面的文章。現在學了一半,看書不容易,好像走路一樣,到處碰石頭,很麻煩。” 以后逐步學習《矛盾論》、《實踐論》、《莫斯科會議宣言》的英譯本。 上世紀50—60年代,毛澤東學習英語的興致最高。他在國內巡視工作期間,無論在火車上、輪船上,隨時都用自己的方式“學習英語”。1960年的《莫斯科會議聲明》發表以后,12月17日,他又寫信問林克:“莫斯科聲明英文譯本出版了沒有?請你找兩本來,我準備和你對讀一遍。”如此這般將英文譯本“對讀一遍”,毛澤東遇到不少困難,生詞很多。但毛澤東不畏困難。 毛澤東說話的湖南口音很重,英語單詞發音不準。 他就讓林克領讀,他跟著讀。他自己再練習幾遍,讓林克糾正他發音不準的地方,但總是難以掌握發音要領。遇有生疏的單詞或短語,他便用削得很尖的鉛筆,在單詞上注明音標,并在書頁空白的地方,用密密麻麻的蠅頭小字注明每個單詞和短語多種不同的字義。在《共產黨宣言》和《矛盾論》英譯本上,他從第一頁直到最后一頁,都作了詳細的注。直到晚年,每當他重讀一遍時,就補注一次。 學英語離不開詞典。毛澤東身邊經常放著英漢—漢英詞典,備他經常查閱。《矛盾論》的英譯本他先后學習過三遍,他喜歡把英語同漢語的語法修辭做比較,或者提出問題進行討論。他說:“我學英語是為了研究語言,用英語同漢語來比較。如果有機會,我還想學點日文。”但毛澤東學習日語的愿望到死未能實現。 文革中間,紅衛兵曾親聆毛主席說英語 1968年7月28日凌晨,毛澤東主席召見紅衛兵“五大領袖”(聶元梓、韓愛晶、譚厚蘭、王大賓、蒯大富)長達五個半小時。根據韓愛晶的記錄,毛澤東在談話中提到《孫子兵法》,然后出人意料地自問自答:“什么叫兵法?誰學英語?阿特密爾就是兵法,阿達密爾孫子就是《孫子兵法》嘛。還是學英語好,我半路出家外文吃了虧,學外文要趕快,年輕時學好。”實際上,《孫子兵法》的英譯文是Art of War(戰爭的藝術),譯音應該是“阿特奧夫沃爾”,而不是“阿特米爾”。若非當時韓愛晶紀錄有誤,就是毛澤東發音不準。 但毛澤東說自己學外文“半路出家”不完全準確,他接觸英文實際上很早。美國學者羅斯·特里爾(Ross Terrill)寫的《毛澤東傳》中提到,1910年毛澤東離開韶山老家,進入湘鄉縣城新式學堂——東山小學堂讀書,那里有一個從日本留學回來的老師,教英語。所以,毛澤東是在16歲那年開始學習英語的。從16歲一直學到晚年,毛澤東的英語水平究竟達到了怎樣的程度呢? 毛澤東在外國人面前“秀”英語 毛澤東與外國人會面的時候,還喜歡“秀”一把英語。 1970年12月18日凌晨7時許,毛澤東身著睡衣,膝蓋上蓋著一條毛毯,在中南海住處與美國記者斯諾海闊天空的談話持續了整整5個小時,一直到午后(白天)1點鐘。進“早餐”的時候,毛澤東宴請斯諾;王海容(記錄)、唐聞生(翻譯)作陪。賓主入座,毛澤東起立與斯諾熱情碰杯。斯諾用中文祝酒:“毛主席萬歲!” 毛澤東則用英語回應:“Long live Snow (斯諾萬歲)!”毛澤東接著又跟坐在自己身旁的王海容、唐聞生碰杯,然后幽了斯諾一默:“我看你這個說了半天 woman(婦女)解放的人就是不尊重 woman,你都不跟她們碰杯……”。 毛澤東在文革期間,還喜歡在接見外賓談話時摻入幾個英文單詞。 1975年4月18日朝鮮勞動黨總書記金日成抵達北京,毛澤東當天便在中南海會見了他。兩個老友寒暄,毛澤東居然說了一句英語:“Welcome (歡迎)!”可能因為L、N不分,毛澤東自我解嘲地說:“我發音不好,講外國語。” 雙方談完,金日成起身告辭,毛澤東卻要金日成“等一下”,然后出人意外地問:“你們吃飯還用筷子嗎?Two sticks(兩個棍子)?” 美國解密基辛格與毛澤東談話記錄 1973年以后,基辛格先后5次見到毛澤東。其中兩次是陪同尼克松總統和福特總統,還有3次是基辛格單獨與毛澤東晤面。美國政府近年解密了這5次會見的談話記錄,人們得以了解冷戰時期大國之間的合縱連橫的往事,也使人們對毛澤東學習英文的心態略見端倪。 1973年2月17日23時30分,毛澤東會見基辛格。談話中,毛澤東對中國人學外語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假如蘇聯丟了炸彈并殺死30歲以上的中國人,那將會幫我們解決問題。因為像我一樣的老人不會學英文,我們只會讀中文。我大部分的書是中文,只有少數的字典是外文,其他大部分的書是中文。” 基辛格問:“主席現在正學英文嗎?”毛澤東回答:“我聽說外面傳說我正在學英文,我不在意這些傳聞,它們都是假的,我認識幾個英文單字,但不懂文法。” 基辛格也不放過任何一個恭維毛澤東的機會:“主席發明了一個英文字。” 對此毛澤東爽快地承認了:“是的,我發明了一個英文詞匯——paper tiger。” 基辛格馬上對號入座:“紙老虎。對了,那是指我們。”賓主大笑。 1975年10月21日晚,毛澤東再度與基辛格會晤。在這次會談中,基辛格說“我們有一些共同的敵人”,毛澤東用英語回答“Yes”,并且寫在了紙上。基辛格馬上恭維毛澤東“我看主席學習英文大有進步”,并要求毛澤東把這個字條送給他,毛澤東爽快地答應了。這張小小的紙條,是毛澤東流傳于世的唯一英文手跡,而目前存在美國人手中。 1975年除夕——毛澤東最后的英文水平 1975年12月31日子夜,毛澤東會見了美國前總統尼克松的女兒朱莉和女婿戴維。 這兩名美國青年注意到,在他們面前,82歲的毛澤東盡管已被疾病折磨得精疲力盡,“斗爭”的話題卻使他又“像青年人那樣興奮起來,他的頭腦甚至比中國的年輕一輩更充滿活力,更渴望斗爭”。 毛澤東說:“我們這里有階級斗爭,八億人口,不斗行嗎?!”并且用他的湖南腔調的發音著重說出了英語:“Class struggle!” Class struggle這兩個英文單詞,既代表了毛澤東最后的英文水平,也代表了毛澤東的一生。 |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