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地域分,拉丁美洲幸福人口比例最高,32%的人自認“非常幸福”。北美比例為27%,亞太地區、中東和非洲都是24%,歐洲為15%。按國別分,印度尼西亞、印度和墨西哥幸福人口比例最高,前者為51%,后兩者都為43%。排名靠后的國家分別為意大利、西班牙、俄羅斯、韓國和匈牙利,比例從13%至6%。其他國家中,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英國、瑞典、德國和法國的幸福人群比例分別為28%、28%、27%、21%、20%、16%和15%。巴西和土耳其都為30%,日本16%,中國為19%。
歐債危機,影響歐美人民的幸福感下降是可以想象在情理之中的。日本地震及核泄漏影響幸福感也在所難免。我們中國經濟發展持續高速十幾年,GDP躍居世界第二,糧食連續多年穩產高產,企業職工連續七次調升工資,幸福感指數為什么只有區區19%呢?
我們自己沒有調查,最好先不要妄言法國調查機構有什么“貓膩”;如果我們自己做一次同樣范圍的調查,我們的比例是升是降,沒有人能夠預測。
我倒是覺得這個19%的比例比我們的二級分化的嚴重比例情況還好了許多。學術界目前似乎存在這樣一種共識,認為中國當前的收入差距已經很大,擴大程度甚至已經超過美國:10%左右的人占有90%左右的財富。翻一倍把,法國調查機構的19%應該是基本符合實際情況的。
在中國,對于衣食無憂,有富余的閑錢的人來說,無非采取這樣幾種投資理財方式:辦企業、興教育,搞慈善,去旅游,重養生,最沒有出息的是飆車、賭博、吸毒、養情人、包小三,害人害己。我們用應該找個人習慣用的數學上的模糊概念說,絕大多數人民還沒有幸福感應該更準確一些。
有人說,不同的人對幸福的認知各有不同,其實是一個誤區。文明只要稍微把這些“不同”的對幸福的認知歸納一下,事實上是差不離的,本質是相同的。我們的社會還不是各取所需的共產主義,貨幣作為任何交易的共同流通價值依然存在,“錢不是萬能的,但是,沒有錢卻是萬萬不行的”,依然是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因此,錢仍然是決定一個人,一個家庭是不是幸福的根本條件和前提!對這樣一個簡單的事實采取不承認主義的人還是不是一個精神正常的人先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2011年11月2日,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公布了2011年人類發展報告及人類發展指數排名。挪威名列第一,中國名列第101位。這也是一個國際權威性的幸福感指數。其中有一個考量指標是人民享有“體面的生活水平”的普遍程度;換言之,這種普遍享有“體面的生活水平”的程度就是“幸福感”程度。這種“體面的生活水平”依然是以自身擁有的經濟水平的MORE程度來決定的。人家近五星級酒店,你欣賞櫥窗;人家玩自駕游你搞步行游;人家去迪拜你去離家附近的公園;人家家務全自動化,你是全手工操作。。。“體面”從何談起!胡錦濤說要讓人們有“體面的勞動”,溫家寶說要讓人們過“有尊嚴的生活”,異曲同工,都得依靠在繼續加快持續發展經濟的前提下,不斷提高普通勞動者的工資收入,逐步平抑二級分化,切實保障社會供給,適應人們不斷提高的精神與物質需求。
這才是幸福感以及幸福感的提升。幸福不幸福,不是靠文件,也不是靠領導說話,還是靠每一個成年人用手摁住自己的口袋,看看里面的money是不是能夠足以支付自己的一切正常支出!換言之,幸福,是蘊藏在人民心底的一股永不干涸的暖流。。。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