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1日就在漫天飛雪慢慢飄落之時,西方國家一年一度都要慶祝
的圣誕節馬上也要到來了。但今年圣誕節對整個注重傳統節日的東亞地區而言,卻沒有往年應該有的氣氛。先是偉大朝鮮領袖金正日將軍的不幸逝世,再就是中國導演在2011年年末推出了一個很帶傷感的二戰南京抗戰電影《金陵十三釵》。2011年的年末也許已經被傷感的氣氛所籠罩,由發生在幾十年前的歷史事實所改編的電影故事情節。也圍繞了整個中國二戰抗戰時期的歷史事實,全面講訴了當時已經接近亡國的最底層南京市民所經歷的悲慘往事。
在長達5000年之久的中國歷史中,南京這座歷史名城不僅僅是很多朝代的帝國之都。也曾是中國文化發源地和經濟的富庶之地,更加是令后期中國人建立民主國家的首都。而就在這繁華富庶之地的帝國首都,于1937年一場幾近絕望的大型會戰作戰中。由當時的中華民國政府守衛軍在收集松滬會戰殘兵之后,利用極其短的時間內倉促進行了局部保衛戰。那些為了保護首都沒有疏散完的市民和肩負保衛帝都的所有官兵們,在完全沒有得到適當休整和各類必須補給的情況下依然帶傷監守著各自腳下的陣地。而先期松滬會戰中戰斗失利所導致后期的節節敗退,也成為了緊隨其后中國首都南京失陷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就在幾十年前的今天日軍集中大量優勢兵力采取空軍轟炸陸軍進攻的老套路,對整個中國首都南京進行了野獸似的瘋狂進攻。中國守衛軍隊也因為各類原因,守衛了令所有中國人自豪的帝國首都僅僅有一段時間。在這之后整個中國首都南京在殘巖斷瓦中,進入到歷史上最為黑暗的時刻。曾經繁華熱鬧的市區建筑群,已經在日軍炮火下變成了片片廢區。曾經構筑這些建筑群下的磚瓦,已經蓋滿了沒有逃離南京的市民們尸體。曾經風景優美的南京江面也已被陣亡官兵的鮮血所染紅,就在江的上游隨著一陣槍聲的響起又一排的死尸飄向了下游。從前無比輝煌并令人驕傲的政府樓臺上,曾經高高飄揚的國旗也已被熊熊燃燒的烈火燒掉了一半。
當中國首都南京真正徹底失陷之后,曾經繁華富裕的首都在極短瞬間變成了只有魔鬼居住的地獄。城市的原有建筑群被盡數摧毀,只有死亡等待著那些還沒有來的急疏散的市民們。城市各個角落里不斷傳出斷斷續續的零星槍聲,市區各個角落都可以見到已被栓在樹上吊死或正在墻腳等待被處決的整排市民。幾十年前那場對于中國首都南京而言的保衛戰失敗后,幾近失望的帝都南京市民早已經隨著槍聲的不斷逼近而變得徹底地絕望。曾經的中國文明之都也在那場失敗的首都防衛戰之后,于最短的時間內徹底變成了人間的煉獄。在那個時期的南京人承受了所有人類不能夠承受的一切,而中國也在同期會戰的節節敗退中失去了中國的心臟地帶首都南京。
而從影片情節所反映的歷史事實中不難看出,那些為了守衛帝都南京保護自己同胞姐妹不受到外族動物凌辱的情況下。監守著自己的陣地直到整個所屬番號的部隊全數陣亡無一人生還,那些在戰爭年代被迫淪落風塵的特殊人群。在生命最后一刻也選擇了為了保護那些象征著祖國未來花朵的女學生們,不遭受日本動物的欺凌而慷慨赴死。在那個充滿悲哀和無奈的抗戰年代里,所有的中國國民都牢記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名訓。都在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選擇了用自己年輕寶貴的生命,去換取其他更多生命的延續。
而就是這種偉大的愛讓我們的祖國在抗戰了14年之后贏得了這場正義的守衛戰,雖然在整個抗戰過程中我們失去了所有的空軍、海軍。以及被日本動物掠奪的難以計數的珍寶和物品,更加還有日本動物無法償還的無辜百姓生命。在看完這部“愛國電影”之后堅信每個還活著并保有良心的中國人心情一定會久久難以平靜,曾經的國恥家仇也在每個炎黃子孫心中所不能夠忘記。如果忘記就等于背叛自己的祖國,更加等于背叛了那些已經慘死于日本動物刀槍下的祖先。之所以對南京會戰記憶深刻這不僅僅是為了,讓現在處于和平時期的中國后代擁有愛國之心更加是為要擁有正確的歷史觀。
而我個人對南京會戰的記憶則最為深刻,因為家族中的老輩人曾經是南京會戰中守衛部隊的團職軍官。雖然當時中國首都南京的守備部隊是按照常規建制投入戰斗的,但中后期抗戰的時候由于戰術不靈活和其他原因軍隊徹底在打整體消耗戰。整個師建制的軍隊在不到兩個小時內就全軍陣亡,僅從數字上就可以看出當年整個會戰戰役打的如何慘烈。而家族老輩人所領部隊也僅僅在部署在外圍陣地的極短時間內,全軍就全數陣亡于守衛南京的陣地上。雖然那場罪惡的殘酷戰爭已經隨著時間的推移已經遠出我們的視線,但曾經被鮮血染紅的國旗和土地以及那些慘死于戰爭中的靈魂時刻提醒著我們。
曾經的一切雖然已經成為了書本上的歷史文字,但慘痛的歷史正在喚醒著已經沉睡的中國人。也許是國家的經濟發展需要和一些國家通商,但現在的中國也應該學習其他國家對待日貨的處理方式和民族態度。中國導演在年末推出這個十分震撼人們心靈的電影,不也是為了喚醒還在睡夢中的中國人嗎?亡國傷南京殘是所有中國人心底永遠的傷痕!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