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需求總是那兩方面,即物質需求與精神需求。當人民基本的生存物質得到滿足后,此時就有精神需求的急劇增加,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物質需求與精神需求都在不斷增加,但如果社會倒退,人們的總需求不會因為社會的“向后轉”而較弱,因此一旦某國經濟社會倒退或是停滯就會發生社會動亂。二者與當時社會發展狀況相適應且達到總體平衡,而且二者的相對量與絕對量都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程度而變化,當然認得總需求是不斷增加或至少不減少。但是構成總需求的物質需要與精神需求是很靈活的,一旦物質需求大幅下降,就會帶來危機,國家動蕩,政權更迭。一般情況下都是統治者不能滿足人民的物質需求,然而精神滿足又不能很快的“填充”社會物質需求的空洞,從而致使滿足人民的總需求降低,使老百姓的穩定生活得到沖擊,不得不揭竿而起,如果文化滿足也倒退,那么就滅亡就更快樂。秦王朝的短命就是一個例子,焚書坑儒使滿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幅度下降,如果秦朝能積極發展弄上,輕徭役,那也許還可能維持較長統治,至少不至于滅亡的那樣迅速。
再看近代,西方的幾次經濟大蕭條也都是文化產業的大發展,大豐收時期,比如: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時期,梅蘭芳1930年到紐約百老匯演出《汾河灣》,轟動全美。也有一大批名片流傳后世,如《小婦人》,《蝴蝶夢》,《白雪公主》,《金剛》,《唐老鴨》等。那個時候還孕育了一大批文化名人,包括卓別林,費.雯麗,克拉克.蓋博,英格麗.褒曼,凱瑟琳.赫本等,包括美國大得電影公司派拉蒙,二十世紀福克斯也是這個時期出來的。
到了2008年的金融危機,又出了災難電影《2012》,,《阿凡達》等。在中國這幾年除了一大批草根明星,網絡紅人。我們想一想為什么會紅,為什么能紅,就是基層老百姓希望能有他們自己的代言人,發出自己的呼聲,這就是時代的呼喚,呼喚文化的繁榮。
金融危機使各國經濟遭受重創,社會滿足人民物質需求的能力下降,要使滿足人們總需求要求增加或至少不變,就必須增加精神產品的供給,這是社會自組織系統自動調節的結果,否則就會出現社會動亂。
2011年召開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專門討論文化一體,就是很好的正名嘛。證明黨中央抓住了時代的脈搏,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不僅對應付當前危機起到非常大得積極作用,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經之路,是我國提高軟實力,中和國力,補助短板的必然選擇。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