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改革開放成果”說
似有商榷之必要
近年來,“共享改革開放成果”之說,媒體常有報道。
我想,人們之所以提出“共享改革開放成果”,其出發點大概是為了反對目前存在的“分配不公、貧富懸殊、社會大部分財富向少數人集中”的傾向;主張“公平分配,有福同享,防止兩極分化”吧?我認為,這種要求無疑是正確的,無可厚非。
但是。這種提法,似有割斷歷史、貶低前30年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取得的偉大成就之嫌,有進一步商榷之必要。
若干年來,人們往往把“1979年”作為一個分界線。前30年似乎是一個“固步自封、閉關鎖國”的舊時代;1979年以后,才進入了一個“改革開放”的新時代;現在,我們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似乎是“改革開放”的結果。我認為,這種觀點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是不妥的。
我們的黨,從其成立的第一天起,就以砸爛舊世界、創建新世界、解放全人類、實現共產主義為己任。這一光榮的歷史使命,不是幾代人、十幾代人所能完成的。在漫長的征途中,我們既吸收前人的經驗,也學習國外好的東西。不斷革命、不斷改革、不斷創新、不斷實踐、不斷認識、不斷總結、不斷提高、不斷前進……。從不固步自封、閉關鎖國。
“改革開放”,只是實現既定目標的一種手段、方法或措施。并且,它貫穿于整個歷史過程的始終。將其單獨作為某一個“階段”,或某一個“時代”,似屬不妥。
建國以后,我們真的“固步自封,閉關鎖國”,沒有“改革開放”嗎?非也!這既可以從毛主席的許多著作和談話中找到根據,也能從30年的實踐中得到印證。
毛主席說“奪取全國勝利,這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以后的路程更長,工作更偉大,更艱苦。”“人類總得不斷地總結經驗,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停止的論點,悲觀的論點,無所作為和驕傲自滿的論點,都是錯誤的。”
在毛主席領導下,三十年來,我們一直在堅持繼續革命,進行著翻天覆地的變革。
把幾千年來,個體的、分散的、汪洋大海似的小農經濟和手工業者組織成合作社,走共同富裕道路,不是改革?難道只有分田到戶,把土地通過流轉(買賣)集中到少數人(種植大戶、養殖大戶)手中,使國家對農業的財政補貼絕大多部分落入大戶腰包、大量農民成為替大戶打工的打工仔(雇農),才算改革?
把私營工商業企業改造成全民所有的公有制經濟,不是改革?只有出賣國企給個人,使一些人一夜暴富,昨天的國企領導人變為今日的私企老板,廣大職工淪為替老板打工的打工仔,才算改革?
在國有企業中,實行黨委領導下的廠長負責制,堅持“三結合”,干群平等,不是改革?只有把把國企實行層層承包,承包人年薪幾十萬、幾百萬、上千萬,才算改革?
實行公費醫療、免費上學、福利分房,不是改革?只有把這些統統推向市場,讓人民背上新的“三座大山”,才算改革?
蕩滌舊社會遺留下來的污泥濁水,徹底掃除賣淫、嫖娼、賭博、販毒、吸毒、黑惡勢力,全國乾坤朗朗,弊絕風清,官民平等,社會和諧穩定,人人安居樂業,……不是改革?只有早已絕跡的沉渣重新泛起,道德淪喪,當官的抱二奶、養情婦;誠信缺失,地溝油、注水肉;家家防盜門、戶戶安全罩;人們“居不安”、“食不安”;社會矛盾加劇,群體事件不斷……才叫改革?
中國共產黨人,有博大胸懷,他們既是民族主義者,又是國際主義者。在對外方面,我們一貫提倡向一切國家(包括資產階級國家)學習,“洋為中用”,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我們黨的指導思想——馬列主義,就是從外國學來的。
建國以后,我們一直堅持獨立自主為主、爭取外援為副的方針。
但是,開放是雙向的,不是一廂情愿所能辦到的。
當年,前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曾給予我們很大的幫助,我們向他們學到了不少有用的東西,能說這不是開放?
然而,當時的美國不僅不肯和我們交往,還對我們實行經濟封鎖、戰爭威脅,欲將新中國扼殺于搖籃之中。它不肯向我開放,我能奈何?若不是我們在朝鮮大敗了美國,若不是我們依靠自己的力量制造了“兩彈一衛星”,若不是全國人民緊密地團結在以毛主席為首的黨中央周圍,若不是毛主席“小球推動大球”的英明決策,他們的總統哪會找上門來與我建交?哪有今天的國威、軍威?
堅持自力更生與堅持開放并不矛盾。但是,正如毛主席所說:“我們希望有外援,但是,我們不能依賴它。”一個國家,尤其是像我們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大國,要想自立于世界之林,要想在世界上擁有話語權,要想成為負責任的大國、強國,只能主要靠自力更生,靠外國是靠不住的。現在,我們的開放不謂不徹底,一方面,大量稀有資源賤賣給外國;另一方面,連洋垃圾都敢進口。即便如此,試問:有哪一個發達國家肯把它們的尖端技術賣給我們?他們現在不是還依然在實行對華武器禁售嗎?我們若不是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自行研發,等著買洋人的產品來實現現代化,恐怕到今天,我們還不知道兩彈一星、核潛艇、巨型計算機……等為何物!說不定我國早就成了超級大國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了!何來“成果”可“共享”!
所以,那種以為只有奉行“買船比造船好”,才是開放;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就是“閉關鎖國”的觀點,是不正確的。
萬丈高樓平地起,沒有堅實的基礎,何來高樓萬丈?我們現在之所以能有如此成就,同前30年打下的基礎是分不開的。
若不是在毛主席領導下,全國人民萬眾一心,流血犧牲,艱苦奮斗,保衛了新生的共和國,改變了祖國一窮二白的面貌,建立起完整的社會主義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焉有今天的輝煌成就?
因此,既然社會主義建設所取得的偉大成果,是幾代人共同創造的,大家共享,是理所當然、天經地義的;而分配不公、少數人獨占,則是不合理、不公平的。但是,把這些“成果”,看成是“改革開放的成果”,顯然是不妥的。
為此,我建議:
把“共享改革開放成果”,改為“共享社會主義建設成果”,或者叫“社會財富全民共享”,似乎更為恰當。
為達“共享”之目的,應當調整目前不公平、不公正的分配政策:縮小公務員與廣大職工,承包人與普通職工、壟斷行業與普通行業之間的分配差距。
把所有退休人員統統納入社會保障體系,由國家財政統籌統支,以解決退休人員中的待遇不平等、分為三六九等、甚至有些單位的退休人員無法按時、足額拿到退休金的問題。
4、在工資福利上,應當向退休人員有所傾斜。這既是對他們在“低分配、高積累”時期無私奉獻的褒獎,也是對他們過去付出的應有的回饋與補償。我認為,可按參加工作時間的早晚,分為若干檔次。例如:
建國以前參加工作的,可高于在職人員的10%;
1966年以前參加工作的,可高于在職人員的5%;
1979年以前參加工作的,可與在職人員持平。
王崇欽
2012年1月30日
(2012年2月10日修改)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