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亞聯盟”將使中俄共贏促進世界多極化
2011年9月24日,俄羅斯總統梅德韋杰夫在執政的統一俄羅斯黨代表大會上提議,由普京參加2012年總統大選,普京接受提議并獲該黨通過。隨后,普京表示如若當選,將任命梅德韋杰夫擔任總理。這意味著梅普兩人已達成協議,梅德韋杰夫將放棄連任,普京在時隔四年后將重回總統寶座。普京是俄羅斯最有權威的政治家,可以說是每百年才能遇到的偉人,他能夠帶領俄羅斯國強民富重振大國雄風。
2011年10月5日,普京在發表于《消息報》的文章中提出了要在關稅同盟和統一經濟空間基礎上創建歐亞聯盟的戰略構想。普京強調,成立將于2012年啟動的俄白哈統一經濟空間“不僅對這三國,而且對前蘇聯地區所有國家來說都是具有歷史意義的里程碑”。如今必須通過吸納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來擴大成員范圍,并在未來邁向新的合作水平——成立歐亞聯盟。根據普京的設想,可以讓其他伙伴,首先是獨聯體國家,加入該聯盟。普京同時強調,“這不是要以某種形式重建蘇聯”,新聯盟將建立在完全不同的價值觀和政治經濟原則之上,“我們提出的是強大的超國家聯盟模式,它能夠成為當今世界的一極,并在歐洲和亞太地區之間發揮有效的‘紐帶’作用”。普京還指出,“我們不打算與誰斷絕往來和反對誰。歐亞聯盟將建立在通用的一體化原則基礎上,如自由價值觀、民主和市場準則”。加入歐亞聯盟恰恰有助于以更加強大的姿態更快融入歐洲。他認為,成立歐亞聯盟將借重歐洲聯盟和其他區域聯盟的經驗,使其成員在21世紀復雜的世界中占據應有地位,成為當代世界多極當中的一極,與美國、歐盟和亞洲分庭抗禮。
早在1904年,英國近代地理學鼻祖哈爾福德•麥金德爵士在《歷史的地理樞紐》論文中就提出了“心臟地帶”的論點。麥金德認為,歐亞大陸是一塊連續的陸地,這個心臟地帶的東面、南面和西面是呈巨大新月形的邊緣地區。其中,外新月地區全部是海洋的,內新月地區部分是大陸的,部分是海洋的。在1919年巴黎和會時,麥金德把他的世界地緣政治上“陸心說”歸納為三句名言:誰統治東歐,誰就能主宰心臟地帶;誰統治心臟地帶,誰就能主宰世界島;誰統治世界島,誰就能主宰全世界。世界島是歐、亞、非三大陸,由于其相連成一體,故稱為世界島。某種程度上可以說麥金德的地緣戰略理論引致了兩次世界大戰。
鐵路改變了歐亞大陸心臟地帶陸上強國的狀況,而通過工業化和科技發明與創新改變自然地理上不利地位的外新月地區國家如美國、日本等,依靠海洋上的機動性,也實現了強國的夢想。日本是一個島國,由于地狹物貧,雖然依靠工業化取得了強國的地位,但是始終有“登陸”歐亞大陸的夢想。日本在1927年寫成的《田中奏折》中說:“先征服臺灣,后吞并朝鮮,然后征服滿蒙和中國,之后是南洋和印度,中亞和歐洲,……為此要打倒美國,與蘇聯作戰。”
20世紀四十年代,美國耶魯大學教授斯皮克曼在《和平地理學》(實質上是“戰爭地理學”)中指出,二戰時期納粹德國企圖從北角直到好望角建設一個新秩序;與此同時,日本在遠東地區也進行著同樣的努力,以達到由一個強國統治的目的。日本帝國從它在大陸海岸以外的島嶼基地向外進行擴張,是以達到從白令海峽到塔斯馬尼亞的全部統治為目的的。二戰盟國的勝利遏制了納粹德國和日本帝國的欲望,避免了美國完全被包圍的可能。因此,美國一定要經常注意不讓任何國家或幾個聯盟國家以優勢的力量出現在歐亞大陸這兩個區域的任何地方以免美國的安全受到威脅。將來,鐵路的發展有可能使歐亞大陸成為一個具有真正勢力的統一整體(國家或國家聯盟)。隨著現代高速鐵路和高速公路的發展聯網,歐亞大陸尤其是心臟地帶的戰略地位將進一步提高。斯皮克曼把麥金德稱為新月形地區的沿海地帶叫作邊緣地區。海之外的英國、日本、非洲和澳洲這些濱外島嶼和大洲,叫外新月區。斯皮克曼提出:“誰支配著邊緣地區,誰就控制歐亞大陸;誰支配著歐亞大陸,誰就掌握世界的命運。”斯皮克曼認為,美國在30年內兩次卷入世界大戰,每次都是歐亞大陸的邊緣地區眼看要被一個單獨的強國所統治。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德國企圖在大西洋沿岸建立霸權,日本企圖完全控制遠東亞洲的邊緣地區。第二次世界大戰又是德國和日本企圖控制歐亞大陸的邊緣地區及其廣大實力資源。斯皮克曼認為,每個國家仍將主要依靠自己國家力量來保證各自國家的生活、財富和幸福。任何一個大國不講究實力就意味著它終究要被征服和滅亡,古往今來凡是沉溺于安逸無備狀態的國家無不崩潰。從地緣政治分析的觀點看,歐亞聯合起來的潛力擁有十倍于美洲的人口和兩倍半的土地。美國的主要政治目標,不論是戰爭時期還是和平時期,必須防止歐亞大陸幾個實力中心聯合起來反對美國的利益。二戰后為確保美國的安全與獨立,美國必須采取一種外交政策使歐亞大陸不可能潛伏一個有壓倒優勢的統治勢力。
1977—1981年,美國當代著名戰略理論家和地緣政治學家茲比格紐•布熱津斯基出任卡特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布熱津斯基為美國政府設計了一系列針對(前)蘇聯的“和平演變”政策,如20世紀80年代,布熱津斯基等人為布什政府提出“超越遏制戰略”,其長遠目標就是“戰勝(前)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建立從大西洋到烏拉爾的聯合的歐洲,使資本主義最終在全世界戰勝共產主義,建立美國主導下的世界秩序”。“這個戰略是一個規模極其龐大的系統工程,其中就包括了以意識形態為核心的外交、經濟、軍事、秘密活動等大規模心理戰內容。”毫無疑問(前)蘇聯的解體有布熱津斯基的智慧所起的作用。布熱津斯基說,500年來歐亞大陸一直是世界力量的中心,在20世紀的最后十年中,世界事務發生了結構性變化,隨著(前)蘇聯的失敗和崩潰,美國作為一個非歐亞大陸國家,破天荒第一次不僅作為歐亞大陸大國關系的主要仲裁者,而且也是作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國出現了。鑒于歐亞大陸依然保持著它地緣政治的重要性,美國是否阻止一個占主導地位和敵對的歐亞大陸大國的出現——對美國在全球發揮首要作用的能力依然是極為重要的。美國政策的最終目標是統治全世界,建立一個真正合作的全球大家庭。但與此同時,在歐亞大陸上不出現能夠統治歐亞大陸從而也能夠對美國進行挑戰的挑戰者,也是絕對必要的。布熱津斯基認為,美國是新型的霸權。美國在軍事、經濟、技術和文化四個具有決定性作用的方面居于首屈一指的地位。對美國來說,歐亞大陸是最重要的地緣政治目標。其實這也是沿襲了麥金德的思想。控制了歐亞大陸就幾乎自然而然地控制了非洲,并使西半球和大洋洲在地緣政治上成為這個世界中心大陸的周邊地帶。
布熱津斯基認為,這個巨大的、形狀不規則的歐亞棋盤從里斯本一直延伸到符拉迪沃斯托克,為“棋賽”提供了舞臺。美國可能成為贏家,條件是:棋盤的中間地帶能逐步并入擴大中的由美國主導的西方勢力范圍;南部地區不被某一個國家單獨主宰;東部國家不聯合起來將美國逐出近海的基地。但是,如果中間地帶拒絕向西方靠攏,而成為非常自信的單一的實體,并控制了南部,或同東部的主要棋手結盟,那么美國在歐亞大陸的首要地位就將嚴重受損。如果東部兩個主要棋手實現某種聯合,美國地位也同樣會受損。最后,如果美國的西部伙伴把美國從其西部周邊地帶的立足點逐出,美國自然而然被迫終止其在歐亞大陸棋局的角逐。
布熱津斯基認為,美國地緣戰略的三大任務是:防止附庸國家相互勾結并保持它們在安全方面對美國的依賴性;保持稱臣的國家的順從并維持向它們提供的保護;防止野蠻民族聯合起來。歐洲一體化不應追求與美國“平等的伙伴關系”而是服從美國的領導。可以接受一個民主的認同美國和歐洲共有的價值觀的俄羅斯成為一個歐亞大陸中的小伙伴,但要防止新獨立的原蘇聯各國重新歸順莫斯科。最大的潛在危險是中國與俄羅斯或許還有伊朗結成大的聯盟,也要預防中國與日本結盟。也不能排除大歐洲聯盟——德俄聯盟和法俄聯盟的出現。由于歐亞大陸的任何地區聯盟都威脅到美國全球性大國的地位,美國必須研究如何對付謀求將美國趕出歐亞大陸的地區聯盟。美國要盡量離間中俄兩國,促進中俄的戰略對立,阻止中俄結盟。
由于麥金德三句名言“誰統治東歐,誰就能主宰心臟地帶;誰統治心臟地帶,誰就能主宰世界島;誰統治世界島,誰就能主宰全世界。”具有巨大的誘惑力,美國在二戰后迅速聯合日本、英國在東亞和歐洲的邊緣地區站住腳,開始圍堵歐亞大陸。并利用“9•11”事件在歐亞大陸的中間薄弱地帶阿富汗打進了一個鍥子,建立了軍事基地。麥金德的三句名言是否會引起第三次世界大戰呢?現在,爭奪仍然在繼續,如北約東擴,多國聯合打擊伊拉克、阿富汗、南聯盟、利比亞等。呈現出一群強國聯合起來打一個弱小國家的常態。負責制定外交政策的政治家要了解地緣戰略的理論,要從全球的地理的角度考慮國家的安全問題。
在世界上打得贏就是老大。在國際事務中似乎遵循著叢林法則,強者生存。“9•11”事件和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后,美國在中俄背后“插了一刀”,美國打贏了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并通過多種手段進入中亞,在中亞駐軍,建立了多處軍事基地。在美國的經濟誘餌以及為反對派提供政治資金支持的情況下,格魯吉亞于2003年發生「玫瑰色革命」,烏克蘭2004年發生「橙色革命」后,吉爾吉斯斯坦也發生了反政府的「檸檬革命」推翻國家政權。中亞國家的領導人已開始憂慮,他們的政權可能有一天也會被類似的顏色革命所顛覆。在背后逐個被美國所控制。中亞地區是我國未來石油的重要來源,也是阻止激進穆斯林向新疆地區擴張的屏障。美國控制了中亞國家,就可以達到圍堵俄羅斯,遏制中國,封鎖我國中亞能源通道的雙重目的。
2007年2月10日 ,俄羅斯總統普京在德國慕尼黑安全會議上嚴詞抨擊美國的單邊主義和“過度武力”。普京的演講指責美國推行旨在使美國成為世界“單一霸主”的政策,致使世界變成更加危險。他說,美國越境攻打別國的單邊主義行為,觸發其他國家的不安全感,促使許多國家開始尋求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導致“核武軍備競賽”。自上個世紀80年代的俄羅斯民族歷史性地緣政治大退卻已臨近底線。北約東擴并開始把下一步擴張的矛頭對準被俄視為本國“特殊利益地區”的獨聯體國家。普京批評北約東擴時指出,北約過去曾承諾,不會在德國東邊部署軍隊,俄認為這是北約對俄安全所作的保證,但如今北約軍力已逐漸逼近俄羅斯。“這具有挑釁意義,會削弱俄羅斯和北約的政治互信。”美國以“9•11”事件為契機派軍隊進駐中亞前蘇聯國家,對獨聯體國家推行“擴展民主”戰略。美國和西方國家大力扶持由烏克蘭和格魯吉亞共同倡導的“民主選擇共同體”(簡稱民共體)和旨在肢解獨聯體的“古阿姆”集團。中東歐各國繼爭先加入北約、歐盟后,又爭相介入美國導彈防御計劃。對于美國計劃在波蘭、捷克建立反導彈基地,普京言辭激烈地說,俄軍事戰略家認為,美國的計劃“削弱”了俄戰略武器威懾能力。普京表示不會讓出戰略優勢,俄將發展造價相對便宜的“不對稱系統”應對美國的反導彈系統。
俄羅斯戰略家認為,如果烏克蘭和格魯吉亞兩國加入北約,俄羅斯將失去在黑海和波羅的海的存在,被趕出歐亞大陸的東北部,北約對俄羅斯的包圍圈將收緊。俄羅斯將難保大國地位。2008年04月4日,為期3天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首腦會議未能同意吸納烏克蘭和格魯吉亞兩國加入北約“成員國行動計劃”。這意味著北約“包圍”俄羅斯的計劃暫時受挫。這也說明法國和德國對美國一極獨大抱有戒心,對在接納烏、格兩國問題上與美國的分歧仍然存在。但是,烏克蘭和格魯吉亞兩國加入北約只是時間問題。
我們回想一下伊拉克戰爭、南聯盟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到今天的西方國家聯盟空襲利比亞,無不是類似“群狼圍捕小羊”的游戲。隨著冷戰結束后國際形勢的變化,民族因素和宗教因素在國際政治中的影響明顯上升,各種民族主義思潮和活動趨于活躍,一些大國或國家聯盟干預別國的內政總是從民族和宗教問題入手,引發一些國家和地區的沖突和內亂,然后又以所謂“維護穩定、保護該國平民和平民居住區免受武裝襲擊的威脅”等為借口,對一個主權國家開展侵略。今后,分裂的小國難以生存,只有加強國家間聯盟,形成多極世界,才能拯救中俄。一是中小國家要強力發展工業化,堅決振興軍備;二是積極尋求加入大國或強國聯盟,或與之建立聯邦制國家。堅決不要企圖自己當一個小國王。象當年南聯盟被西方多國空襲侵略時想加入俄羅斯都不可能了。三是在國內政治上關注民生,提高國民素質和愛國熱情;四是將一切分裂主義分子和思潮消滅在萌芽狀態。
對于歐亞大陸來說,歐盟形成一極是必要的和可能的。俄羅斯在歐洲可以與歐盟結盟,在亞洲可以和中國結盟。俄羅斯沒有必要也絕對不會放棄自己在歐亞大陸處于樞紐地區(或叫心臟地帶)的地位。如果是這樣,原來離開前蘇聯的烏克蘭等獨聯體國家,或許今后會回歸。至少不能破壞俄羅斯成為歐亞大國的狀況。
俄羅斯在穩固了中南部局勢后,在遠東地區有必要從中國和日本引進學習俄語并在俄羅斯留學后的年輕人口,因為人口也是保持大國地位的重要資源要素。無論如何,俄羅斯與中國的聯盟應該是平等的戰略伙伴關系。今后,日本和韓國及北朝鮮是否加入,要看亞洲一體化進程。雖然日本前自民黨政府曾建議美國聯合俄羅斯組成包圍網圍堵中國,但是,這是不符合地緣戰略規律的。日本與美國都不在世界島上,而俄羅斯和中國在世界島上,天然是盟友。俄羅斯怎能放棄自己作為世界島主要島主的地位呢?!以上從世界地緣戰略的理論高度分析,普京提出創建歐亞聯盟是符合世界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的,由于俄羅斯和中國都在世界島上,具有先天的地理優勢,中國應該以平等而積極的心態支持普京提出的歐亞聯盟戰略構想,這樣能夠實現地緣戰略的共贏。
2011年10月11日,俄羅斯總理普京抵達北京,與溫家寶舉行中俄總理第十六次定期會晤。雙方簽署一系列協議,并同意照顧彼此關切,推進兩國在石油、天然氣等領域的合作。這是普京宣布參選下屆俄羅斯總統之后首次外訪,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在溫家寶總理和來訪的俄羅斯總理普京共同見證下,中俄兩國政府于10月11日下午在人民大會堂簽署了兩國政府關于經濟現代化領域合作備忘錄。該文件由中國副總理王岐山和俄羅斯副總理茹科夫簽署。10月12日,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和俄羅斯總理普京在北京會面時都同意兩國要深化戰略互信和各領域的合作,更好地促進中俄兩國睦鄰友好、互利合作、共同發展,進一步加強能源、科技、航空、航天等領域的戰略合作,把俄中戰略協作伙伴關系推向前進。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