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識之難及對策
廖 仁 平
關鍵詞:共識 博弈 社會系統 序參量
摘 要: 本文從社會系統序參量概率密度分布及其一般變化規律出發,結合博弈法則,探討人們達成共識過程中存在著的一般困難及其部分對策。
前 言
人類社會中達成各種共識的難易程度基本上取決于對如下三方面問題的求解:第一:社會現狀是什么?第二:社會系統各種序參量的未來有多少種可能演化結果?每種可能演化結果發生的概率各是多少?第三:社會各階層間各種可能的博弈均衡點在哪里? 對這三個問題的理解與回答的不同是無數爭議的總根源,要比較科學地回答這三個問題必涉及到系統論及博弈論等原理,本文從社會系統序參量概率密度分布及其一般變化規律出發,結合博弈法則,探討人們達成共識過程中存在著的一般困難及其部分對策,希望對達成各種共識有一定的理論指導意義。
1 社會系統序參量的概率密度分布狀態
社會系統狀態由其中各種序參量具體描述,不同序參量代表不同的社會現象或社會事實,各種序參量的狀態值就是各種社會事實的存在真相。逐一弄清各序參量的現實存在狀態后,則可以認為基本了解了社會現狀。
如一國的國情可由其政治、經濟、文化、國防、科技、教育、歷史、地理、氣候等進行模糊綜合性描述,其中如教育這個參量項,既可看成是社會大系統的子系統又可看成是一種社會系統序參量。教育這個子系統還可進一步細分為大學、中學、小學、職業教育及成人繼續教育等更小的子系統,顯然,這當中的小子系統如小學教育這個參量就可以看成是一國教育系統中的序參量。
大多數社會系統序參量的各種狀態值的概率密度都基本上遵從正態分布(正態分布因此而又被稱為常態分布),此以一國國民科技文化水平這個序參量進行一些簡單分析。
每個國民個體的科技文化水平可以用諸如學歷、科研經歷、科研成就、社會人文知識知行度等進行分層描述,經模糊數學技術處理可以得到一個數值化的量值(假定某國民I的此值為CI),統計每個國民的CI值,就可以得到表征國民科技文化水平的一個正態分布函數。
同理,經過比較謹慎科學地處理,可以得到社會系統中其它各種序參量的分布函數(有的序參量的概率密度分布可能并不嚴格遵從正態分布)。匯總社會系統所有已知序參量的概率密度分布情況,就得到了社會系統現狀的答案。
認知難點:社會系統中的序參量成千上萬,且動態變化。可以想像得到,即使人們實事求是且全面細致地科學調研并百家爭鳴性包容,要真正了解所有已知社會系統序參量的概率密度分布情況,也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情。歷史事實是人類總是用其有限理性去模糊性地認識特定時空中的一些主要社會現象。人類過去和現在也許從來就沒有完全了解過全部社會系統序參量的真實分布狀態,將來也不可能完全了解。本文將此類認知性難點簡稱為認知難點。
2 社會系統各種序參量的未來演化
社會系統各種序參量的狀態不可能靜止不變,它們之間在系統中不斷對立統一性協同演化,在這些演化過程中,充滿了非線性、非單調性、臨界多分叉性等,進而決定了任何一個序參量的未來演化結果都不是唯一的而是有多種可能,且每種可能發生的概率還存在差異。這是系統論研究中得出的定性化科學結果。
遺憾的是系統科學迄今仍不可能準確定量任何序參量的遠期演化結果,迄今所有系統序參量的遠期演化預測均以失敗告終。
預測難點:人們雖然也能根據經驗及有限理性,近期內預測出一部分社會系統序參量的近似演化結果,但無法預測出較遠期后的演化結果,更不可能預測全部序參量的演化情況。這決定了人們永遠無法找到十全十美的現存發展策略,多數情況下只能謹慎地試錯性探索,并動態性糾正錯誤。本文將此類預測性難點簡稱為預測難點。
3 人類的價值選擇與博弈
人類開始有思考以來,各種價值選擇就如影隨形了。各種價值選擇寄托了人類的各種“美好期望”。這些 “美好期望”既可以引領人類逐步文明進步,也可以誤導人類走向災難。
因人生境遇不同,不同人選擇的價值觀集合會不同,“趨利避害”的生存本能決定了人們總是力圖在生存博弈中掘取最大化利益且不斷強化推廣自己的價值觀。但每一個人或社團又都不可能永遠強大到能征服另一些人或社團的程度,當人類的理性達到了尋求長期共存的水平時,相互妥協的博弈就開始了。
社會各階層間各種可能的博弈均衡點在哪里?這是人們進行博弈時自覺不自覺地要尋找的答案。一般情況下,人類憑常識與經驗在多數時候都能找到博弈的均衡點,但也有不可調和的時候,此時就不得不用極端的戰爭方式確定生存權或其它權益的歸屬。
選擇難點:當今人類的價值觀集合不同的程度仍比較大,在選擇社會進化策略方面,人們雖然在有些方面也取得了不少相互妥協性的均衡性博弈結果,但仍然經常性地發生一些劇烈沖突,且這種劇烈沖突仍將長期存在于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中。這一點可以從中國當下的民主化發展模式爭議中清晰地看到(如2011年歲末,韓寒《談革命》、《說民主》、《要自由》三論的爭議現象)。本文將此類選擇性難點簡稱為選擇難點。
4 三類難點的對立統一協同規律分析
認知難點、預測難點、選擇難點這三類難點是人們達成共識過程中必然會遇到的,它們之間的關系是對立統一性地動態協同關系。
準確的認知是較準確地部分預測的前提,也是正確選擇的前提。人們選擇一定的策略組合后,實踐中會不斷總結而形成新的認知,并在新認知基礎上形成新的預測及產生新的決策…這個過程無始無終,不斷動態發展。
三類難點的存在決定了有限理性的人類必然會犯這樣那樣的錯誤,沒有什么人可能做到全知全能。此時此地有效的策略并不代表彼時彼地也有效,“此是而彼非”或“此非而彼是”的情況廣泛存在于社會系統的演化過程之中,這決定了社會系統中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且永遠不變的真理。這是系統復雜演化性的必然結論。
5 克服共識之難的科學態度及有效策略
人類社會實踐及理論探索的歷史表明,人們達成共識雖然很難,且經常還因達不成共識而劇烈爭斗,但仍然存在著許多智慧或手段可供人們用來有效地達成部分共識。這些智慧或手段大致地可以概括如下。
在克服認知難點時,要盡可能科學地、全面地、細致地做實證調查,反對文過飾非,反對弄虛作假,陽光行政,民主監督,創造說真話無害且光榮、說假話可恥且受罰的社會氛圍及其保障制度,盡可能公開并讓國民們共享一切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信息…
在克服預測難點時,要充分發揚民主,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客觀地就事論事,不抓辮子,不打棍子,不扣帽子,客觀公正地推測和評價各種未來可能結果…
在克服選擇難點時,要鼓勵獨立思考,互諒互讓,平等協商,不搞一刀切,在遵守憲法的前提下,創造條件允許各種策略都有自由試錯的機會(比如將一國兩制策略逐步引入試點省市等,可以探索性地有控制地搞一些政治特區等。)…
6 結束語
本文因有感于當前廣泛存在于中國網絡中的各派爭議而寫。我認為各派都掌握了部分真相和部分真理,如果爭論各方能用本文的理論視角重新審視一下自己及對手們的各種言論,也許可以得到不少有益的新啟發。
中國向何處去并不主要決定于中國人民想到何處去的意志(不管是左派右派或其它什么派的意志),它主要地應當取決于中國自身現狀及各國現狀所決定的各種可能發展途徑,這些可能的發展途徑很可能不止一條,而是多條,其中必有一條最適合中國人民選擇,但它到底是什么現在還沒有誰能說得清楚,中國人民所能做的只能根據各種跡象來進行模糊性推測,并用一定的價值觀集合來衡量這些推測中的哪一種最好,然后進行試錯性實踐并在實踐中不斷修正,除此之處,我想不出會有什么更現存更實用的好辦法。唯期望中國的這種痛苦而迷茫的探索經歷不要太長!
2012年2月9日 星期四于烏魯木齊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