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忠誠》觀后觀感
沈浩的事跡是非常感人的,值得所有的人來學習。改革開放需要的就是沈浩式的人物。
《永遠的忠誠》中難以掩蓋的事實從故事中還是顯現出現了,在沈浩之前幾任下派干部都被小崗村的一些人給打回去輦回去了,沈浩也被打的頭破血流,身上被打傷,住進醫院。從1978年開始,小崗就是聞名全國的改革第一村,到沈浩去2003年已經是25個年頭了,所去過小崗村的下派干部都挨過小崗人的飽揍,都送進過醫院。
在沈浩到小崗三年時候,他把自己的工資和家里的錢3—4萬元資助了小崗貧困戶,以前不是說小崗施行單干后全村發生天翻地覆變化嗎?不是家家奔向小康了嗎?實際上,沈浩再拿出兩個3—4萬也不夠資助小崗貧困戶的,只是沈浩確實沒那么多錢了再資助了。這就是農村改革先鋒村小崗的真實寫照。
從《永遠的忠誠》中的沈浩口中說出,“省財政廳即搭錢又搭人”這句話不難看出,沈浩為小崗村的發展沒少討錢要了,估算至少也有幾百萬,當然這不關觀眾的事,但這片子就是讓觀眾看的,省財政廳愿意給啊,不給行嗎?小崗村有“18人手印”的上方寶劍,有高層發的通行證,有免死牌!這不是吃上國家又是什么呢?如果沈浩不是省財政廳下派來的,情況會怎樣呢?一樣會被攆回去的。
小崗村如此是中國奔小康的典型,為何沈浩要拿出幾萬元資助小崗村那么多的貧困戶呢?小崗村委給沈浩任何經濟回報了嗎?一般下派干部是雙工資,單位一份,當地一份,這是合情合理的,為啥小崗聞名全國小康村如此吝嗇呢?他們的良心到哪去了?
旅游局在小崗村建了一個“小崗村18人摁手印紀念館”,一些在世的人為要肖像權問題鬧的沸沸揚揚,不依不饒,只有一位老者沒去爭奪,這說明了什么問題呢?小崗人已經自私到了極點!不難看出小崗村到底是什么素質了。紀念他們,他們還要肖像權,為了他們村發展,他們鬧的渾天黑地。
在面粉廠發放白面時,一些村民都抱著白給的心態,這就是聞名全國小崗人的基本素質。
在《永遠的忠誠》中不難看出小崗的確沒有能當書記的人,副手也是下派的。從他們摁手印后的25年中,沒出一個當書記的料,這說明了什么問題?那村的共產黨員是何等品質了,說他們是極自私自利的一群人為過嗎?
《永遠的忠誠》是一部好片,沈浩事跡非常感人,小崗村人真不值得誰來學習。不論是你去到小崗參觀和看關于小崗的電視劇,從省級不斷往小崗安排下派干部上,小崗村的人不好惹呀!如果導演想認真刻畫小崗人的可歌之處,除非把沈潔抹黑。說沈浩死于小崗人之手并不冤枉他們,你就是死也要死在這里,這從“賈治國”口里能說的出來的。
在過去也有下派干部,那是對于釘子村,老大難村,小崗村比釘子戶老大難村強硬多少倍。對于樹立先進典型村,那是要派工作組進行具體調研和具體安排布置的。有了成績,有了貢獻才推廣開來。小崗村有哪條可供人們學習的?這應該讓有良知說真話的記者去采訪了。要治理好一個聞名于世的釘子村,是要付出巨大經濟代價和犧牲生命代價的。
我們只為沈浩過早離開人間而嘆息,被他的精神所感動。《永遠的忠誠》共24集,值得品味。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