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個破名真難]網友跟帖說:“凡造謠污蔑毛主席的都不是什么好東西。”
大于也有同感,所以搜了搜這個過去沒有怎么注意的[楊聯康],這才知道,[楊聯康]網友竟然還自稱是個“科學家”。但是,看了他自己寫的幾個資料,得到的感覺是這個“科學家”的一些表現顯得相當淺薄。
資料中看到,楊網友好像特別在乎這個“科學家”的名頭,在他的帖子的標題和內容中總是喋喋不休的標榜自己“科學家”的身份,如什么“見科學家楊聯康博客”啊,“一個中國科學家的73年-----通往“世界河王”之路”啊,“既然是科學家就要拿出科學家的水平來”等等。大于看過不少科學家的文章,也接觸過一些科學家,但是從來沒有見過這種把“科學家”牌子掛在自己嘴巴上的“科學家”。
在大于的印象和體會中,一個真正做學問的科學家,在經濟問題上往往看得比較開。但這個楊“科學家”好像在這方面很注意。如他在一個跟帖說:“我56年入北大,61年畢業。至今55年,我所獲研究經費不過5000元人民幣,至去年初自美國歸,我這個研究員月獲不足600美元。走遍全球,多有重大發現,并與中國進行詳盡比較,除去這點錢,全靠我在國際學術會議所做報告和我的同行對我的研究深感興趣,才用車帶我實地考察,現場比較、讓我介紹。宴請也是工作結束后認為你說的對,有價值,你是一心撲在研究上才宴請,(確含韓國燒酒,鐵板燒、南美特提拉、美、埃、俄院士、教授高級接待)。但恰恰因為不是以吃論成敗,而是吃什么我的研究也是世界第一,真理是什么我說什么,(認識不一定全面),人家才尊重我!”
再就是從他自己列出的文章中,看不到他有什么理論建樹。讓人不解的是,他經常提到自己50多年前發在《北京晚報》的《夜話燕山》,那不就是一篇報刊上多如牛毛的科普小品嗎,一個如今“察中外,閱古今,功底凸現,引領中國與世界重大領域研究前行的科學家”,咋還會津津樂道那么一篇讀書時寫的很不起眼的小品文呢?
當然,最主要的還是他的一些科學工作者不應有的不嚴謹不嚴肅的表現。就看他的成名作品《楊聯康徒步考察黃河》吧,相關的介紹是;“1982年5月31日,我國地質工作者楊聯康,徒步考察完黃河全程后到達黃河入海口。楊聯康是從1981年7月21日開始從黃河發源地徒步考察黃河的,歷時315天,行程5500多公里,經過了7個省、2個自治區的108個縣,收集了有關黃河的大量第一手資料。是我國徒步考察完黃河全程的亙古第一人。”
這個資料里的數據應該是楊網友本人提供的,大于認為其中的“行程5500多公里”就不夠嚴謹。不是說他的行程沒有5500多公里,如果他的徒步考察真是一步一步走過來的,那么他的行程應該遠遠超過5500多公里才對。之所以想到這個問題,因為大于年輕對本地的河流也多次“考察”過,這種“考察”就是沿著河流走著玩,得到的體會是,除非沿河都有防洪堤,常常遇到的情況是水路10公里,你得沿河曲曲拐拐地走上一整天。對一個嚴謹的科學家,在這些數據上是不應該留下這種漏洞的。
有了上面這些感覺,再聯系到他評價毛主席的那種無知和輕狂,所以覺得這個[楊聯康]不像是個“科學家”,倒像是個跑江湖賣狗皮膏藥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東林氣節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